若開人(阿拉乾族)

若開人

阿拉乾族一般指本詞條

阿拉乾人,Arakanese,現稱若開人。若開邦原住民種族之一,居住於緬甸西南阿拉乾沿海地區,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深受印度文化影響,大多信上座部佛教,部分信伊斯蘭教與印度教,有他們自己的方言和風俗。居住於沿海的阿拉乾人,與居住在緬甸中部的本族,為阿拉乾山脈所分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拉乾人
  • 外文名:Arakanese
  • 現稱若開人
  • 獨立時間:1948年
簡介,歷史,

簡介

主要從事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種水果與菸葉;近海地區從事漁業與製鹽業,漁民航海技術高超——曾深獲16世紀東來的葡萄牙所重視。

歷史

他們的歷史可追溯到西元前2666年,經過世代一脈相傳的227位君主,並自誇他們的國土曾一度跨越緬甸北疆,到達中國及孟加拉境內。雖則史書無法證實他們的說法,但阿拉乾人最神聖的佛祖釋迦牟尼像(安置於曼德勒〔Mandalay〕),據說是在蒲甘王國(Pagan kingdom,1044∼1287)開國之前1000多年造立的。一個獨立的阿拉乾王國,很可能早在西元4世紀已經建立了。
勃固人(Pegu)和葡萄牙人曾先後入侵阿拉乾,勃利多(菲利浦·德·布里托,FelipedeBrito)與其葡萄牙僱傭軍曾是阿拉乾王朝得力助手(勃利多曾留駐仰光對岸沙廉港口控制海運,1613年為東吁王朝阿那畢隆王所殺)。當時的阿拉乾國,長期是印度與東南亞之間的文化宗教傳播交流站。
1544~1547年,阿拉乾國王明平國王抵禦緬甸東吁王朝國君莽瑞體的進犯,並在妙烏之圍中獲勝,使阿拉乾免受緬軍的蹂躪。
緬甸貢榜王朝國王波道帕耶(BoDawPaya,1744-1819)征服阿拉乾時,將釋迦牟尼像遷至曼德勒,並於1785年吞併阿拉乾成為緬甸王國的一部分。1826年緬甸與英國簽訂《顏達博條約》(Treaty of Yandabo),又將阿拉乾割讓給英國。
1948年阿拉乾與緬甸其他地區,均自英國獲得獨立。
若開人數百年不斷抗爭下,至1974年,緬甸奈溫軍政府才建立了當代的若開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