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定義,阻塞性黃疸病史,病因,疾病症狀,疾病病理,易發人群,併發症,診斷鑑別,實驗室診斷,影像診斷,治療用藥,阻塞性黃疸的病因那些情況會被誤認為黃疸,
疾病定義
阻塞性黃疸是由於肝外膽管或肝內膽管阻塞所致的黃疸,前者稱為肝外阻塞性黃疸;後者稱為肝內阻塞性黃疸。
阻塞性黃疸病史
30歲以下以肝細胞性黃疸為多見,而中年(40歲以上)有右上腹絞痛或黃疸史者多見為CBD結石阻塞性黃疸或腫瘤阻塞性黃疸。阻塞性黃疸進行性加重或有明顯波動者應考慮到肝內外梗阻;阻塞性黃疸尤其是惡性梗阻性黃疸多見皮膚瘙癢,而肝細胞性則較少見。肝外阻塞性黃疸較深,體檢時可發現肝臟腫大。
TSB:阻塞性黃疸肝內梗阻一般少見>171 umol/L,阻塞性黃疸肝外梗阻可達256.2-513 umol/L,且少有波動;阻塞性黃疸AKP:肝外梗阻或高較明顯,惡性梗阻更為明顯;阻塞性黃疸ALT:梗阻性一般<5000U,而肝細胞性多>5000U;阻塞性黃疸嚴重時糞膽原排出明顯減少;糞便可呈陶土色。
病因
任何原因,只要使膽管受到阻塞,就會產生阻塞性黃疸
一是良性的病因,像是最常見的
(2)慢性胰臟炎病人形成胰頭部假性腫瘤,從外而內壓迫膽管。
(3) 膽管因發炎或手術後造成之狹窄。
另一是惡性的病因,如
(2)胰臟頭部癌
(4)肝癌栓塞子(tumor thrombus)堵住膽管─ 即所謂的黃疸型肝癌
(5)癌症病患膽管旁之腫大的淋巴結壓迫膽管造成膽管阻塞。
疾病症狀
皮膚呈暗黃或綠褐色,因 膽鹽在血中瀦留刺激皮膚神經末梢而多有搔痕。因膽道阻塞,膽汁不能進入腸道而糞色變淡或呈陶土色,尿膽原減少或缺如。膽道阻塞後,腸道內缺乏膽汁酸、 膽固醇 等,加以脂溶性維生素的缺乏,臨床上可表現為脂肪瀉、皮膚黃色 疣 、 出血傾向 、 骨質疏鬆等:癌性阻塞者尚可出現Courviosier征。
疾病病理
病理學檢查可見匯管區和肝血竇有大量中性粒細胞浸潤。
易發人群
多見於肝病患者常發。
併發症
診斷鑑別
(一)診斷要點
對於肝癌診斷已明確的患者,本病的診斷不難,肝癌患者出現皮膚、鞏膜、小便黃染,血中膽紅素濃度升高,或未見皮膚、鞏膜、小便黃染,僅有血中膽紅素濃度升高即可診斷。血中結合膽紅素顯著升高,尿膽紅素陽性,見皮膚瘙癢,大便呈白陶土色,為阻塞性黃疸;血清結合膽紅素與非結合膽紅素均升高,以結合性膽紅素為主,尿膽紅素陽性,尿膽原增高,為肝細胞性黃疸。
(二)鑑別診斷
實驗室診斷
生化學和免疫學的癌瘤標誌,如癌胚抗原(CEA)、CA19-9、鐵蛋白、α1抗胰蛋白酶等,有助於癌性阻塞的病因診斷,但均非特異性。血液:血清轉氨酶一般無明顯增高,在伴有繼發性肝細胞損害時可輕度或中度升高;血清膽紅素明顯增高,在完全性膽道阻塞時,可達510/μmol/L(30mg/dl)以上,其中結合膽紅素占35%以上(可至60%左右)。結石性黃疸常呈波動性;癌性黃疸常呈進行性加深,但由壺腹癌所致者則可因癌腫潰瘍而使黃疸有短暫的減輕。血清鹼性磷酸酶(ALP)、γ谷氨醯轉移酶(γGT)、膽固醇(膽汁酸和脂蛋白-X(LP-X)等均有顯著增高。尿:尿色加深,尿膽紅素陽性,尿膽原減少。在膽道完全阻塞時,尿膽原可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