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可龍

阮可龍,又名雨龍,當代微書大師,以小楷及微書著稱,繪畫藝術亦線條明晰,栩栩如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阮可龍
  • 別名:雨龍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45年
  • 職業:當代微書大師
  • 出生地:廣西南寧市
人物簡介,生平業績,

人物簡介

1945年生於廣西南寧市,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收藏家創作基地副主任。
阮可龍先生不僅擅長丹青水墨與肖像,更將微書與繪畫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將中國書法與繪畫變成一種細膩的藝術,瞬間溝通人類心靈所嚮往共同追求的美好境界,十分難得。近年來,受到越來越多的收藏家與鑑賞家的關注與追求,他創作的孫中山頭像畫入選全國《紀念五四運動九十周年書畫作品集》,為泰國國王、皇后所作的畫像曾在東協博覽會上展出,作品被毛主席紀念堂程思遠馬英九、董建華、何鴻燊宋祖英、以及前美國總統柯林頓首席談判顧問羅傑·道森等海內外名流政要收藏。

生平業績

毫髮小字藏乾坤
——訪著名微書大師阮可龍
一次偶然的機會,記者從廣東省某電視台的一次專訪節目中,認識了微書大師阮可龍,也認識了他深含文化底蘊的微書作品。又一次偶然的機會,記者到廣州拜訪前年曾在中山辦過畫展的有“嶺南猴王”美譽的方汗青先生。不料,阮可龍竟然是方汗青志同道合的好友,而兩者的工作室竟只有咫尺之遙。在阮可龍先生的熱情介紹下,記者走進了他的微書世界,並領略到了毫髮小字裡面蘊藏的浩大乾坤。
藝術生涯 不懈追求
阮可龍,又名雨龍,1945年生於廣西,自幼酷愛音樂、書畫。多年來,阮可龍刻苦鑽研中國書畫藝術,兼攻山水、人物、花鳥。曾師從廣西著名書法篆刻藝術大師帥立志先生。書法各體,尤擅小楷,蠅頭小楷配佛像及微書等,書作別具一格。至今已有近40年工齡的阮可龍,接受採訪時候說得最多的兩個字就是“追求”,“在藝術領域磕磕絆絆走過了這么多年,如果沒有追求,就很難延續自己的藝術生命,也很難完成一幅好的作品。”可以看出,有生之年,阮可龍還會孜孜不倦地攀登藝術巔峰。
字在心裡 佳作累累
2000年,阮可龍正式專攻微書。“微書是一種心靈感應的藝術,必須靠‘心’來寫,而不是靠眼睛和手來寫。有了純熟的技藝,和一顆對藝術不斷追求的心,就能做到‘字在心裡’。”要知道,阮可龍的微書,字型的筆畫有些只有頭髮絲那么細。
多年的耕耘,阮可龍得意之作累累。1988年到1996年,阮可龍用八年的時間完成用小楷手抄增評補圖《石頭記》(即《紅樓夢》),此作品為大字本,每頁約150字,一百二十回共一百多萬字,並作彩色插圖近三百幅,共52本,書作累積起來足足有二米多高。
1997年,對紅學意猶未盡的他又開始用微書抄寫第二部《紅樓夢》,有別於第一部作品,此作為小字本,用工工整整的蠅頭小楷寫成,每頁1500字,近300幅彩色插圖。據了解,還差10回就可以完成。
2001年至2003年這兩年時間,阮可龍用微書抄寫了《中國古詩詞2400首微書長卷》,這是世界上惟一集帝王詞三百首、禪詩三百首、古詩三百首、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閨秀詩三百首、絕句三百首的微書長卷,作品長25米,近三十萬字,插圖二百多幅,印章七十枚。
微書作品《雙龍戲珠》圖最近屢屢被各地媒體爭相報導。阮可龍介紹,其右邊的龍由摘錄自《道德經》、老子簡介、老子軍事思想等文字共10000字組成;左邊的龍由摘錄自《孫子兵法》、《孫子傳》、孫子簡介的文字組成,共10000字。中間的龍珠以及周圍的雲彩由摘錄自《金剛經》、《心經》等7部佛經的10000字組成。
正如他的名字一樣,阮可龍在藝術創作中,“龍”是他十分鐘愛的藝術形象。阮可龍總是說,龍是中國人的代表,也是東方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龍”的身影隨處可見。
除了擅長微書,阮可龍在工筆畫、國畫、書法等領域皆有涉足。《維摩演講圖》、《清明上河圖》……作品幅幅皆惟妙惟肖,讓人嘆為觀止。多年來,阮可龍佳作累累,作品曾被全國多處碑林、博物館收藏並勒石。1996年潑墨書法一百幅龍字榜書為何鴻燊博士收藏。1997年小楷書寫的《香港基本法》、《孫子兵法》被前香港特首董建華先生收藏。
筆墨丹青 天天相隨
阮可龍的作品,相當一部分是鴻篇巨著,需要花上許多的時間、心血和精力才能完成。在許多人眼中,書畫尤其是微書是一項十分枯燥的事情。然而,阮可龍卻一直孜孜不倦地堅持著。毛筆、丹青、墨硯、宣紙、印章,每天陪伴著這位微書大師,一轉眼就是十幾個春夏秋冬。藝術創作是一種自由度較高的職業,然而,十多年來,阮可龍每天的工作都在八九個小時以上,有時候一工作起來就是十幾個小時。
到底是什麼力量支撐這位微書大師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專注於此?這緣於阮可龍對藝術的不斷追求。在他看來,再苦再累也算不了什麼,他堅信,要創作一幅好的微書作品,除了要有嫻熟的技藝,還必須有一顆“坐牢要坐得牢底穿”的恆心。當看到自己的作品一幅幅誕生的時候,自己從中得到無限快樂與滿足的同時,技藝也得到了磨鍊,更重要的是,自己的作品正在把中華文化不斷發揚光大。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