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個人經歷,人物履歷,藝術人生,學戲,拜師,雙目失明,傳承藝術,主要作品,
個人經歷
1942年考入樊粹庭先生創建的西安獅吼兒童劇團,師從常警惕、韓盛岫、張國利等。此時的關靈鳳身材矮小,自然條件一般,但是她天資聰慧,而且極能吃苦,在所有的學員之中練功之刻苦令人咋舌。通過嚴格、艱苦的學習,兩年後關靈鳳已是能文能武,技巧過人;不僅能熟練掌握豫東調、祥符調的演唱特點,而且對豫西調的演唱也頗有心得,在“獅吼”眾多學員中已是出類拔萃的一個。
在樊先生的支持下,她還經常觀摩陳素真等豫劇名家的演出,受益匪淺。此後,樊粹庭特地為她創作了唱功戲《漢江女》。關二鳳後又拜豫劇一代名家陳素真為師,並被陳收為義女,改名為關靈風。成為豫劇陳門藝術的第一代傳人。
1952年,關靈風由西安至開封和平戲院演出,一炮轟動古城,被人們稱為西京飛到東京的一隻金鳳凰。同年,正值豆蔻年華的關靈鳳在開封紅極一時的時候,一場大病使得她雙眼的視力幾乎全部喪失,僅右眼微有光感。關靈鳳憑著極其頑強的毅力刻苦練習,終於重返舞台,在1956年舉行的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獲得了演員一等獎。
關靈鳳深得陳門藝術的真諦,她根據陳門藝術風格和自身特點,繼承並有所發展地演出了許多陳派的代表劇目,如《三上轎》、《柳綠雲》、《三拂袖》等。在這些劇目中,她根據陳門聲腔特點和自己嗓音的特質,在聲腔上進一步發展強化了陳派藝術。
1982年4月,關靈鳳率開封市豫劇團晉京演出,一出《三上轎》譽滿京華。《北京晚報》在報導中把她稱為“豫劇苑中的‘苦菜花’”,這對關靈鳳來說是再恰當不過的比喻了。藝術上,關靈鳳擅長演悲劇,塑造了崔金定(《三上轎》)、呂玉美(《漢江女》)等一系列悲劇女主人公的形象;生活中,關靈鳳自己也充當著悲劇的主角,人生充滿了傳奇色彩。
1983年,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為她拍攝了紀錄片《她,沒有離開舞台》,在全國放映。關靈鳳經常建工廠、農村去為工人農民義務演唱,還應邀到河北省永年縣百花豫劇團為學員們傳授技藝,同劇團一起鑽山溝下農村演戲,但分文不取,此舉在當地被傳為佳話。
人物履歷
關靈鳳是滿族人,屬正黃旗,原籍在河北省南宮縣,父親是貧窮流動木匠。1932年,關靈鳳出生在石家莊市一個貧民窟。“七七”事變後,關靈鳳全家流亡乞討至陝西省西安市。為饑寒所迫,年僅10歲的關靈鳳進入“獅吼”豫劇團學戲。也許是天賦,也許是勤奮,在短短的3年裡,天生麗質的關靈鳳憑著自己獨具風姿的藝術表演,一躍而成為“獅吼”豫劇團的主要演員。關靈鳳有一副好嗓子,並且接受能力強,學戲3個月就在西安首次演出《秦雪梅弔孝》,連唱一個月嗓子不啞,而且愈唱愈好,被當地觀眾譽為“金嗓子鋼喉關二鳳”。當時關靈鳳在家排行老二,許多人都叫她關二鳳。樊粹庭先生看她演戲的靈性十足,便給她取名關靈鳳。此後,關靈鳳又主演了樊粹庭先生新編的大戲《寒江女》和傳統戲《樊梨花征西》、《穆桂英掛帥》等許多戲,成為豫劇“祥符調”中一位年輕氣盛、才華無量的新秀。樊粹庭看到關靈鳳是豫劇界不可多得的一棵好苗,便親自把她介紹到豫劇大師陳素真的門下,讓關靈鳳正式拜陳素真為師。當時的陳素真在整箇中國豫劇界早已是大名鼎鼎、聲震四方,被廣大觀眾推崇為“豫劇大王”、“豫劇皇后”、“河南梅蘭芳”。陳素真看了關靈鳳的藝術表演之後,連連稱讚,驚嘆不已,不僅當即拍板願意收徒,並且把關靈鳳認為義女,傾心傳授技藝。關靈鳳在
西安“獅吼”豫劇團學藝5年,從藝4年,後來正式轉入陳素真創辦的“豫光”劇團,協助義母演出,為義母配戲,得到義母的真傳。
在豫劇“祥符調”的表演中,陳素真最拿手的便是《三上轎》。陳素真曾經公開這樣說:“在我一生演出的劇目中,有一出對我的藝術創作影響比較大的戲,就是《三上轎》。”在河南農村許多地方都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賣了牲口押了套,要聽狗妞(陳素真小名)《三上轎》。”可見當時這齣戲在中國民眾中的影響力是多么巨大。《三上轎》是描寫貧家弱女隻身報仇除暴的壯烈悲劇:崔金定的丈夫被惡霸毒死,公爹又身陷囹圄,逼親花轎臨門,她身懷利刃與婆母、幼子告別,分手的時候一氣高唱了200多句戲詞。這200多句戲詞不是一般的敘事述景,而是崔氏上轎前的生死離別,並且200多句戲詞要一氣呵成,還要把高難度的“波顫音”、“含韻”、“三起腔”相繼融會於唱腔之中,難度極大,非常不好掌握,用行話說是非常“吃工”的。陳素真深有感觸地說:“從1932年起,我就開始唱此戲(指《三上轎》),經過反覆琢磨,在表演和唱腔上曾做過改革,發展了‘祥符調’……後來在西安演出時,我把這齣戲傳授給她(指關靈鳳)。”自那時開始,關靈鳳就開始演《三上轎》。在這齣難度非常大,且又典型具備“祥符調”的戲曲中,關靈鳳除了繼承發揚老師、義母陳素真陳門風格外,又改革創新,大膽運用真假聲的結合,在唱法上以情帶聲,富於韻味,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在這齣戲中,關靈鳳把豫劇“祥符調”中那些最難掌握的“波顫音”、“含韻”、“三起腔”、“用氣共鳴”等方面都運用得恰到好處,流暢自然,從而達到了爐火純青的藝術造詣。
關靈鳳的坎坷人生
解放後,關靈鳳獲得了新生,於1952年應聘加盟開封市和平豫劇團(市豫劇團前身)。這時的關靈鳳年僅19歲,如花似月,風華正茂……大河上下,江南江北,凡是豫劇所到之處,差不多都有關靈鳳的“金嗓鋼喉”在高唱……誰也想不到,恰恰在這個時候,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病將她擊倒,使她的雙眼迅速失明,百般醫治無效,兩眼僅剩微弱光感,伸手不辨五指,對面不識來人,生活不能自理……關靈鳳一時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業內外人士一致認為:這位豫劇“祥符調”中的佼佼者將永遠告別舞台、告別觀眾!
關靈鳳雙目失明的訊息傳出後,整個豫劇界一片譁然:老師為她流淚,同行為她惋惜,觀眾為她呼喊……許許多多的普通百姓給她寫信表示慰問,一個又一個醫生為她求藥開方,更有甚者要求將自己的一雙好眼移植給關靈鳳……社會的關注、人民的厚愛,曾使性格剛強的關靈鳳泣不成聲,一次又一次地流淚……她感動、她痛苦、她痛不欲生……她躺在床上,雙手死死地摳住自己失明的雙眼,不止一次地想了結此生……誰也不知道,誰也不相信,時間僅僅過去了半年多,關靈鳳奇蹟般地又“站”起來了,並且以驚人的毅力又走上了舞台。她看不見劇本上的字,就讓別人一遍一遍地讀給她聽。每次演出前,她必須讓人扶她到戲台上反覆摸索上下場門、桌椅道具,認準位置,做到心中有數。凡是武打場面,她仗著幼時練就的紮實基本功,與開打對手反覆排練,很少失手。排練重頭戲的時候,上台需要邁幾步、周圍的人怎么調度、道具在什麼地方,她都牢牢記住,演出時居然沒有半點灑場漏水,不出任何差錯。如果是一個不了解內情的觀眾坐在台下,無論如何也想像不出展眼前的那個扮演雙陽公主時連打帶唱、扮演白素貞時走爬虎翻烏龍絞柱的年輕演員,是一位雙目失明的人!為了迎合喜歡“祥符調”的廣大觀眾,關靈鳳率領全團(後來她成為開封市豫劇團團長)在開封有著1700多座位的“大眾劇場”,隆重上演“祥符調“陳門代表作《三上轎》,連演47場,場場爆滿。
關靈鳳超出常人的英勇壯舉,感動了許許多多普通的百姓,也感動了她的恩師、義母——豫劇“祥符調”大師陳素真。陳素真屢經磨難,先後經受錯劃“右派”、中年痛失愛子、“文革”中備受精神與肉體上的摧殘、嗓音失調等諸多打擊,不得已過早地離開了舞台,但豫劇“祥符調陳門藝術卻早已深入人心。為了進一步發楊陳門藝術,陳素真在“牛棚”里臉貼臉地教關靈鳳排戲,手把手地教她動作、身段……陳素真毫無保留地把“祥符調”陳派藝術的絕技,一點一滴地傳授給她的愛徒、義女……1982年春,當改革開放的春風剛剛吹拂中國大地的時候,關靈鳳率領著開封市豫劇團赴首都公演豫劇“祥符調陳門代表作《三上轎》,一舉震動京華。首都各大新聞媒體發表訊息後,承擔此次演出的長安大戲院一下子空前熱鬧起來,預先安排好的幾場戲票很快兜售一空,許多沒有買到票的人打電話、找門路、托熟人,非要親眼看一看被譽為“豫劇中的‘苦菜花’”、“雙目失明的陳門傳人”關靈鳳的英姿……首都長安大戲院的帷幕終於拉開了,已經50歲的關靈鳳走上舞台,寶刀不老,用她那仍然是“金嗓鋼喉”的“祥符調”,氣力充沛、響堂而又掛味地連唱200多句而遊刃有餘,博得了滿堂喝彩,征服了台下數不清的首都觀眾……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關靈鳳坎坷傳奇的一生,給源遠流長的豫劇“祥符調”又抹上一筆更加濃重、更加神秘的藝術色彩,同時也給她帶來了眾多令人刮目相看的輝煌聲譽:中國唱片公司為關靈鳳特別灌制了豫劇“祥符調陳門藝術唱腔專輯;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派出15人的攝製組,專程來汴拍攝以關靈鳳藝術生涯為主題的大型藝術紀錄片《她,沒有離開舞台》,並在海內外放映;中國戲劇家協會專門為關靈鳳召開舞台藝術研討會;關靈鳳曾多次受到中央領導人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習仲勛的親切接見;遠隔重洋的美國、加拿大許多熱愛豫劇“祥符調”陳門藝術的人士,不斷向關靈鳳索取音像資料;關靈鳳的專題報導、畫頁、連環畫現已收集有百餘種……
藝術人生
學戲
年幼的時候,常常吃不飽飯。一聽說有飯吃,姐弟倆去了當時的獅吼劇團。回憶起當年一家人落難時的情景,關靈鳳雙眼浸滿淚花——
年幼的時候,家裡窮,一家7口人僅靠父親做木工活維持生計。盧溝橋事變後,為了躲避日本人,一家人四處逃難。從石家莊到鄭州、洛陽再到西安,一家人從沒吃過一頓飽飯。10歲那年,一家人在西安定居下來。一天,她和弟弟正在撿煤核兒,一個陌生人走到他們身邊,左看看右看看,然後蹲下身子,親切地問:“小孩兒,你們兩個願意學唱戲嗎?”“學戲,管吃飽飯嗎。”弟弟天真地問。“管吃飽,還吃肉肉呢。”一聽說有飯吃,姐弟倆當場就答應了。可回到家,父親卻死活不同意,因為在當時,人們認為學戲是最低賤的,死後連祖上老墳都不得入。但關靈鳳卻鐵了心,犟勁兒一上來,大聲嚷嚷道:“不叫學戲我就跳井去!”來人也勸道:“孩子想學你就讓她去吧,你又不能讓他們吃飽飯。”父親扭不過,只得答應了。
第二天,他們來到當時的獅吼劇團,創辦人樊粹庭接待了他們。樊粹庭讓他們試唱,從沒學過的戲的關靈鳳一張口讓人嚇了一跳。“呀,這個小妞的嗓音咋這么粗,這個漂亮男孩兒留下,小妞帶走!”父親一聽急了:“要學都學,否則都帶走。”為了留下弟弟,人家只好把她也留了下來。“我是沾了弟弟的光才學戲的。”說到這些,關靈鳳禁不住笑出了聲。
正當關靈鳳演技如日中天的時候,她的眼睛卻因視神經萎縮而雙目失明。痛苦、絕望之時,她想到了以死結束自己的生命。有一次,趁人不在跟前,她悄悄下了床,踉踉蹌蹌向電源摸索過去。醫護人員及時發現,一下子拉住了她。
不幸中的萬幸是,關靈鳳發現自己還有一點光感。她欣喜萬分,決定克服重重困難,重登舞台。劇團人員在舞台前沿正中間安置一個強光燈指示方位,關靈鳳讓人拉著在舞台上摸索,桌椅在哪裡、布景在哪裡、道具如何擺放、上場需要走幾步、下場需要走幾步,她都一一熟記在心。之後,劇團貼出了“關靈鳳重新登舞台,今晚夜場《雷峰塔》”的大海報。海報一出,古城開封為之震動,戲迷奔走相告。當晚演出,掌聲雷動,叫好聲震天。不僅戲迷激動,演出完畢,關靈鳳自己也興奮得一夜未合眼。
“文革”中關靈鳳備受折磨,但頑強的性格使她挺了過來。1981年,劇團恢復了古裝戲的演出,關靈鳳重新排練陳派名劇《三上轎》。《三上轎》一上演,立刻引起轟動,當年在大眾影劇院演出,連演47場,場場觀眾爆滿。
1982年,關靈鳳赴京演出《三上轎》,同樣轟動京城,容納數千人的大劇院,場場座無虛席。穆青、賀敬之等知名人士前往觀看,劉少奇的夫人王光美還專門在家中宴請關靈鳳。《北京晚報》以《豫劇苑中“苦菜花”》為題,對關靈鳳進行報導。1983年,中國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拍攝了關靈鳳的專題片《她,沒有離開舞台》,放映後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人們被她高超的藝術和可貴的精神所感動,南京、上海等地幾位素不相識的人,爭著要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獻給她(被她婉言謝絕)。
傳承藝術
1985年退休,關靈鳳一直活躍在舞台上,為戲曲事業奔波。她和丈夫、戲曲導演霍林創辦了河南省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康藝豫劇團,專門為殘疾人義演;只要有文化下鄉等公益性演出,她都積極參加,並深入田間地頭,為民眾送上他們愛聽的劇目;她經常為廣播電台的學唱、教唱欄目做點評,幫助戲迷提高演唱技藝;她還精心帶徒,為陳門藝術的傳承培養人才。
最讓老人高興的是,她依然生活在她的戲迷當中。每天都會有戲迷往她家裡打電話,向她請教演唱技巧,有時電話里一聊就是一兩個小時。
關靈鳳說:“只要願意學戲,誰學我都教。我這次被確定為‘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感覺壓力很大。我會繼續努力,為宣傳、傳承‘祥符調’作貢獻!”
主要作品
1946年 豫劇:《漢江女》,獅吼豫劇團創辦人樊粹庭專為關靈鳳編寫的劇目。
首演於古都西安,引起轟動,人們開始注意到關靈鳳這位青年新秀。
1947年 豫劇:《羽巾誤》,樊粹庭為培養關靈鳳又編寫的劇目。
此劇演出效果極好,已成為劇團與關靈鳳的保留劇目。
關靈鳳已成為劇團主要演員,《喜榮歸》上演,觀眾耳目一新,獅吼劇團和關靈鳳的知名度均得到提高。
關靈鳳以此劇參賽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匯演,獲取一等獎。
當時在有一千七百多座位的開封大眾劇院連演四十七場。觀眾情緒熱烈。第二年關靈鳳赴北京演出此劇,更是好評如潮。
1983年 豫劇:中國唱片公司連續錄製《關靈鳳唱腔集錦》。
唱片及磁帶投入市場,立即被搶購而脫銷,並數次再版。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拍攝關靈鳳大型專題片《她,沒有離開舞台》。此片系參加聯合國“殘疾人”年的我國宣傳資料片,已在海內外上映。
1985年 豫劇:《佘太君點將》系關靈鳳夫婦創作的新編歷史劇。
已由音像部門錄製成磁帶和光碟,兄弟劇團多次移植上演。
1987年 豫劇:《樊梨花與薛金蓮》(又名《樊梨花征西》),系關靈鳳夫婦創作的新編歷史劇,也是關靈鳳最後一出保留劇目。已被多家院團移植演出,並錄像錄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