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畫廊主的一切

關於畫廊主的一切

藝術是從人類出現就開始存在,藝術買賣也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就已經開始。而畫商則是在17--19世紀,由於中產階級的逐步擴大鼓勵了新的藝術市場的發展。

基本介紹

  • 書名:關於畫廊主的一切
  • 又名:Of all the Lord's gallery
  • 作者:安德里亞·貝利尼(Andrea Bellini)
  •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行前必讀,景區介紹,關鍵信息,如何到達,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關於畫廊主的一切》由金城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作者:(義大利)安德里亞·貝利尼(Andrea Bellini) 譯者:王萍

圖書目錄

弗洛倫斯·邦妮費爾斯(Florence Bonnefous)
巴黎的空氣畫廊(Air de Paris),巴黎
奧立維爾·安托萬(Olivier Antoine)
藝術:概念畫廊(Art:Concept),巴黎
丹尼爾·巴萊斯(Daniele Balice)
巴萊斯·赫特林畫廊(Balice Hertling),巴黎
伊莎貝拉·波特羅茲(Isabella Bortolozzi)
伊莎貝拉·波特羅茲畫廊(Galerie Isabella Bortolozzi),柏林
加文·布朗(Gavin Brown)
加文·布朗畫廊(Gavin Brown’s Enterprise),紐約
馬里奧·克里斯蒂安尼(Mario Cristiani)、洛倫佐·飛亞斯其(Lorenzo Fiaschi)和毛里齊奧·瑞格羅(Maurizio Rigillo)
常青畫廊(Galleria Continua),聖吉米那諾/北京/穆林
尚塔爾·克羅所(Chantal Crousel)
尚塔爾·克羅所畫廊(Galerie Chantal Crousel),巴黎
托馬斯·戴恩(Thomas Dane)
托馬斯·戴恩畫廊(Thomas Dane Gallery),倫敦
海爾格·德·阿爾維亞(Helga de Alvear)
海爾格·德·阿爾維亞畫廊(Galería Helga de Alvear),馬德里
馬西莫·德·卡洛(Massimo De Carlo)
馬西莫·德·卡洛畫廊(Galleria Massimo De Carlo),米蘭
伊莉莎白·迪(Elizabeth Dee)
伊莉莎白·迪畫廊(Elizabeth Dee Gallery),紐約
妮可·蒂莫尼耶(Nicole Timonier)
艾弗格林納畫廊(Evergreene),日內瓦
讓—克勞德·弗雷蒙德—古茲(Jean—Claude Freymond—Guth)
弗雷蒙德—古茲藝術工作室(Freymond—Guth & Co Fine Arts),蘇黎世
娜塔莉·布汀和索勒娜·格萊爾(Nathalie Boutin and Solène Guillier)
gb畫廊(gb Gallery),巴黎
若澤·馬里奧·布蘭當(José Mário Brand·o)
格拉薩·布蘭當畫廊(Galeria Gra·a Brand·o),波爾圖/里斯本
卡羅爾·格林(Carol Greene)
格林·納夫塔利畫廊(Greene Naftali Gallery),紐約
麥可·李伯曼(Michael Lieberman)和傑西·沃什伯恩—哈里斯(Jessie Washburne—Harris)
哈里斯·李伯曼(Harris Lieberman),紐約
麗莎·潘婷(Lisa Panting)和瑪琳·斯塔爾(Malin St·hl)
冬青樹叢花園畫廊(Hollybush Gardens),倫敦
達倫·弗盧克(Darren Flook)
酒店畫廊(Hotel),倫敦
格奧爾格·卡歌(Georg Kargl)
格奧爾格·卡歌畫廊(Gallerie Georg Kargl),維也納
卡洛琳娜·丹柯(Karolina Dankow)和瑪麗娜·盧恩伯格(Marina Leuenberger)
卡瑪國際畫廊(Karma International),蘇黎世
安東·凱恩(Anton Kern)
安東·凱恩畫廊(Anton Kern Gallery),紐約
馬丁·克勞斯特福爾德(Martin Klosterfelde)
克勞斯特福爾德畫廊(Klosterfelde),柏林
約翰·克尼格(Johann K·nig)
約翰·克尼格畫廊(Johann K·nig),柏林
小山登美夫(Tomio Koyama)
小山登美夫畫廊(Tomio Koyama Gallery),東京
何塞·庫里(Jose Kuri)和莫妮卡·曼茲托(Monica Manzutto)
庫里曼茲托畫廊(Kurimanzutto),墨西哥城
米凱萊·馬卡羅尼(Michèle Maccarone)
馬卡羅尼畫廊(Maccarone Inc.),紐約
漢娜·羅賓遜(Hannah Robinson)
瑪麗·瑪麗畫廊(Mary Mary),格拉斯哥(Glasgow)
馬西莫·米尼尼(Massimo Minini)
馬西莫·米尼尼畫廊(Galleria Massimo Minini),布雷西亞
彼得·納吉(Peter Nagy)
靜物畫畫廊(Nature Morte),新德里
提姆·紐格(Tim Neuger)和巴克哈德·瑞姆施奈德爾(Burkhard Riemschneider)
紐格瑞姆施奈德爾畫廊(NeugerRiemschneider),柏林
弗蘭克·紐若(Franco Noero)
弗蘭克·紐若畫廊(Gallery Franco Noero),都靈
哈維爾·佩雷茲(Javier Peres)
佩雷茲畫廊(Peres Project),柏林/洛杉磯
弗朗西斯卡·派亞(Francesca Pia)
弗朗西斯卡·派亞畫廊(Galerie Francesca Pia),蘇黎世
格雷戈爾·博德納(Gregor Podnar)
格雷戈爾·博德納畫廊(Galerija Gregor Podnar),柏林/盧布爾雅那
伊娃·普雷森哈伯(Eva Presenhuber)
伊娃·普雷森哈伯畫廊(Galerie Eva Presenhuber),蘇黎世
西爾維亞·道德爾(Silvia Dauder)
SD計畫畫廊(ProjecteSD),巴塞隆納
盧卡什·戈爾切卡(Lukasz Gorczyca)和米哈爾·卡欽斯基(Michal Kaczynski)
光柵畫廊(Galerie Raster),華沙
蕾吉娜·奧弗切蘭柯(Regina Ovcharenko)和弗拉基米爾·奧弗切蘭柯(Vladimir Ovcharenko)
蕾吉娜畫廊(Regina Gallery),莫斯科
西爾維婭·科瓦里(Sylvia Kouvali)
競技者畫廊(Rodeo),伊斯坦堡
安娜·施瓦茨(Anna Schwartz)
安娜·施瓦茨畫廊(Anna Schwartz Gallery),墨爾本和悉尼
勞倫斯·何浦林(Lorenz Helbling)
香格納畫廊(Shanghart),上海
艾米莉·桑德布拉德(Emily Sundblad)
雷納·斯珀林斯美術館(Reena Spaulings Fine Art),紐約
馬可·阿塔維拉(Marco Altavilla)和帕奧拉·格達戈尼諾(Paola Guadagnino)
T,那不勒斯
斯塔瑟斯·帕納古利斯(Stathis Panagoulis)和喬治·瓦姆瓦奇迪斯(George Vamvakidis)
繁殖者畫廊(The Breeder),雅典
托比·韋伯斯特(Toby Webster)
現代機構(The Modern Institute),格拉斯哥
安東尼奧·圖斯·羅素(Antonio Tucci Russo)
圖斯·羅素當代藝術工作室(Tucci Russo Studio Per L’arte Contemporanea),托雷佩利切
賈洛德·羅林斯(Jarrod Rawlins)
高地畫廊(Uplands),維多利亞州普拉蘭
張薇
維他命藝術空間,廣州/北京
喬斯林·沃爾夫(Jocelyn Wolff)
喬斯林·沃爾夫畫廊(Galerie Jocelyn Wolff),巴黎
保羅·扎尼(Paolo Zani)
零點畫廊(Gallerie Zero),米蘭

序言

藝術和畫商
藝術自人類出現就開始存在,藝術的買賣也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就已經開始。從歷史上來講,我們現在所說的“文化製品”在當時的流通依賴於相關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組織來進行。從史前到有歷史記載時期,藝術品的貿易是通過以物換物的形式交換,一直到公元7世紀,第一批貨幣(硬幣)被鑄造出來。羅馬貴族經常購買希臘風格的雕塑,而且在中世紀,藝術家們和畫室將作品直接賣給教堂、貴族階層和中上流社會。17世紀至19世紀,中產階級的數量迅速擴大,正是中產階級的擴大逐步鼓勵了新的藝術市場的發展。不再依賴於教會、貴族和政治主顧,他們往往將主題和內容強加於藝術家,這樣藝術家就享有了創作的自由,才導致了後來的歷史性的先鋒藝術運動。新的形勢使得藝術家和他們的潛在主顧之間迫切需要一個中間人,因此,早在19世紀就出現了我們今天所謂的畫商。
一開始,畫商不僅僅是一個新的職業。從事這項工作的人是折中的、有教養的和不平常的人。他們在他們的時代對藝術的知識普及和流通做出了很重要的貢獻。保羅·杜朗-盧埃爾(Paul Durand-Ruel),現代第一個畫商,他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例子。出生於1831年,在他31歲的時候,這名年輕畫商採用了一種在他的時代來講屬於創新的藝術品交易方式。杜朗一盧埃爾獨家代表藝術家們,通過個人畫展和國際畫廊體系來推廣他們的作品,以公眾免費參觀為前提。最終他使藝術品市場和世界金融之間建立了緊密的聯繫。正是因為杜朗一盧埃爾,印象派畫家才很快獲得了廣泛的聲譽和可觀的經濟成功。 丹尼爾-亨利·康維勒(Daniel-Henry Kahnweiler),一個德國畫商,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到了杜朗-盧埃爾的激勵,他對立體派的發展起到了相似的作用。1907年,他剛剛23歲的時候就在巴黎開了他的第一個畫廊。他在經濟上支持藝術家,並且通過廣泛的系列活動來推廣藝術家的作品,這種方式成為20世紀最好的畫廊主必備的標誌。他每天都拜訪他的藝術家,與他們討論作品及其進展;他還拍下他們所有的作品做檔案;同時作為出版商,他還通過出色的出版活動把作品帶給新的觀眾。
這樣,在20世紀早期,遠在博物館和其他機構起到這個作用之前,私人畫廊就成為思想碰撞和藝術實驗的場所。可以論證的是,整個20世紀的藝術史是由這些畫廊呈現的,由它們舉辦的展覽、引起的討論和成功的策略所呈現的。這就是為什麼當我們回顧20世紀那些重大的藝術運動時,就能立即想到推廣和支持這些運動的畫廊主:超現實主義——佩吉·古根海姆(Peggy Guggenheim)和朱力安·列維(Julien Levy);波普藝術——利奧·卡斯蒂里(Leo Castelli);激浪派——熱內·布洛克(Rene Block);貧窮藝術——吉安·恩佐·斯佩羅內(Gian Enzo Sperone)。這些只是瞬間湧入腦海的一小部分。
作為生命有機體的畫廊
在20世紀,畫廊獲得和其展出的藝術語言密切相關的新的業務和功能。正如杜朗-盧埃爾和康維勒的構想所描述的那樣,畫廊從僅僅是油畫和雕塑的儲藏室成為裝置藝術、藝術行為、戲劇活動以及所有實驗方式進行的場所。從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畫廊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材料:煤炭和水泥,玻璃和金子,鋼和鐵,水和火,冰和風,泥土和肥料,還有的甚至什麼材料也不用,更別提大量活著或死去的動物,包括馬、土狼、鸚鵡、驢、蛇、母雞……
而在20世紀初期,藝術家們走進畫廊是為了掛上他們的油畫或擺放他們的雕塑作品。二戰之後,他們把畫廊空間變成了一系列行為活動的舞台:他們在這裡手淫,鞭笞自己,做飯,睡覺,表演;他們讓人用槍射擊自己,互相掌摑、撕咬,懸掛在彈性繩索上在牆上作畫;他們嘔吐,小便,舉止像拴起來的狗一樣。他們把畫廊主用膠帶綁在牆上:這是一個諷刺的、象徵性的姿態——一種藝術家反抗畫廊主霸權的行為,同時也說明了在我們這個時代藝術體系的重要的兩方存在著將彼此連線在一起的共謀關係。
在最近幾十年,畫廊的物理空間已經成為藝術家利用的一種材料:在藝術家的作品中,畫廊遭遇過被打孔,撒上沙子,水淹,火燒,剝去油漆,拆去樓梯,被封鎖,被複製,被損毀以及宣布停業。換句話說,也就是,畫廊從藝術作品的“儲藏室”變為藝術作品的內容本身,變成一個討論和實驗的場所,以及一個可以表達無窮多觀念的工具。
今天的畫廊主
在此,要羅列這些用熱情支持了當代藝術、幫助書寫了我們時代的藝術史的畫廊主的名字是不太可能的,這個數量實在是多得不尋常,足夠列出長長的單子。
所以這本書里,除了幾個特例,我主要採訪的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開設畫廊的這一代畫廊主。顯然這些只是一部分,我試圖囊括進更多世界範圍的畫廊主。其中有一些非常年輕,但他們已經在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
從接下來的採訪中可以看出有一點是十分明確的:畫廊主的理想的作用仍然是像康維勒在上個世紀初所開拓的那樣。他或她成為藝術家們“探索的同伴”,帶著對作品情感上和理解上的熱愛來與藝術家分享創造和智力的冒險。畫廊經濟上的成功通常是一個基本的目標——這能保證它的生存並證明其正確性。即使是這樣,對如今大部分的畫廊主來說,錢並不是主要的動機,畢竟,其他行業的經濟回報更多,也更切實際。正如都靈(Turin)的一位畫廊主弗蘭克·紐若(Franco Noero)在這本書的採訪中說,“要想依靠詩意來獲得經濟基礎簡直是非常迷人的事情。”
最年輕的一代
近期藝術品市場的繁榮和擴張自然導致了畫廊數量驚人的增長,這些畫廊由來自世界範圍的不同背景的人所開設。但是過去十年我們目睹了一個新的現象:藝術評論家、藝術史學家、獨立策展人和藝術家正不斷地創建私人畫廊。在當代藝術領域工作的人數迅速膨脹,遠遠超過了博物館和其他機構的容納能力,私人畫廊還讓他們有一定的創作自由和做決定的自由,這是公共藝術機構所不能提供的。正如柏林的年輕畫廊主約翰·孔尼格(Johann Konig)所解釋的,他的畫廊給了他“讓事情發生的力量”。
最年輕的這些畫廊——那些在最近十年創立的——越來越多地以一種項目空間的面貌出現,如格拉斯哥的現代機構(The Modern Institute in Glasgow)、中國的維他命空間(Vitamin Creative Space)、墨西哥城的庫里曼茲托(Kurimanzutto)畫廊、巴黎的卡斯提羅/科拉萊斯(Castillo/Corrales)畫廊以及gb畫廊、波蘭的拉斯特(Raster)和福克索基金會(Foksal Foundation)、那不勒斯的T293畫廊、雅典的繁殖者(Breeder)畫廊、斯洛維尼亞的格雷戈爾·博德納(Gregor Podnar)畫廊以及紐約的果園(Orchard)畫廊(2008年關閉)和瑞納·斯鮑琳思(Reena Spaulings)美術館。
在採訪中,蘇黎世的卡瑪國際畫廊(Karma Intemationa])的兩位創始人卡洛琳娜·丹柯(Karolina Dankow)和瑪麗娜’盧恩伯格(Marina Leuenberger)認為在21世紀還要嚴格區分實驗性空間和商業畫廊並沒有多大意義。換句話說,正如gb畫廊的索勒娜·格萊爾(SolOne Guillier)和娜塔莉·布汀(Nathalie Boutin)提議的,目前的潮流不僅是角色的交叉化(藝術評論家成為畫廊主,藝術家充當評論家,藝術博覽會總監成為博物館館長等等)而且也應該包括畫廊自身功能的交叉化。
這本書的訪談提供了一個關於當今藝術世界的掠影,反映了其中的文化、情緒和態度。畫廊主們談到了他們所工作的這個圈子、他們和藝術家的關係以及他們工作中最喜歡或者最討厭的東西。在許多訪談中,他們還對年輕的收藏者提出了如何建立屬於自己的有創造性的收藏品的寶貴建議,同時也對年輕的畫廊主和藝術總監提出了建議,告訴他們如何創建自己的項目,如何在複雜的藝術品市場找到屬於自己的路。這是一些有著聰明頭腦的充滿魅力的人,在接下來的內容中,他們將會為我們講述他們的創業之路,並討論一些重要問題,如當代藝術博物館的作用等。
和《收藏當代藝術》(Collecting Contemporary Art)一樣,和JRP | Ringier出版社合作編輯這本書的想法就是希望能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雖然只是部分地)當代藝術市場,同時也通過這本書邀請大家來分享當代藝術富有創造和智慧的探索歷程。
安德里亞·貝利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