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全文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全文如下。
職稱是專業技術人才學術技術水平和專業能力的主要標誌。職稱制度是專業技術人才評價和管理的基本制度,對於黨和政府團結凝聚專業技術人才,激勵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加強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按照黨中央關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部署,現就深化職稱制度改革提出以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立足服務人才強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黨管人才原則,遵循人才成長規律,把握職業特點,以職業分類為基礎,以科學評價為核心,以促進人才開發使用為目的,建立科學化、規範化、社會化的職稱制度,為客觀科學公正評價專業技術人才提供制度保障。
(二)基本原則
——堅持服務發展、激勵創新。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才隊伍建設需求,服務人才強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充分發揮人才評價“指揮棒”作用,進一步簡政放權,最大限度釋放和激發專業技術人才創新創造創業活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堅持遵循規律、科學評價。遵循人才成長規律,以品德、能力、業績為導向,完善評價標準,創新評價方式,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的傾向,科學客觀公正評價專業技術人才,讓專業技術人才有更多時間和精力深耕專業,讓作出貢獻的人才有成就感和獲得感。
——堅持問題導向、分類推進。針對現行職稱制度存在的問題特別是專業技術人才反映的突出問題,精準施策。把握不同領域、不同行業、不同層次專業技術人才特點,分類評價。
——堅持以用為本、創新機制。圍繞用好用活人才,創新人才評價機制,把人才評價與使用緊密結合,促進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滿足各類用人單位選才用才需要。
(三)主要目標。通過深化職稱制度改革,重點解決制度體系不夠健全、評價標準不夠科學、評價機制不夠完善、管理服務不夠規範配套等問題,使專業技術人才隊伍結構更趨合理,能力素質不斷提高。力爭通過3年時間,基本完成工程、衛生、農業、會計、高校教師、科學研究等職稱系列改革任務;通過5年努力,基本形成設定合理、評價科學、管理規範、運轉協調、服務全面的職稱制度。
二、健全職稱制度體系
(四)完善職稱系列。保持現有職稱系列總體穩定。繼續沿用工程、衛生、農業、經濟、會計、統計、翻譯、新聞出版廣電、藝術、教師、科學研究等領域的職稱系列,取消個別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職稱系列,整合職業屬性相近的職稱系列。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需求,探索在新興職業領域增設職稱系列。新設職稱系列由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提出,經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審核後,報國務院批准。各地區各部門未經批准不得自行設定職稱系列。職稱系列可根據專業領域設定相應專業類別。
軍隊專業技術人才參加通用專業職稱評審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相近專業職稱評審可參照國家有關規定;特殊專業職稱評審可根據軍隊實際情況制定評審辦法,評審結果納入國家人才評價管理體系。
(五)健全層級設定。各職稱系列均設定初級、中級、高級職稱,其中高級職稱分為正高級和副高級,初級職稱分為助理級和員級,可根據需要僅設定助理級。目前未設定正高級職稱的職稱系列均設定到正高級,以拓展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空間。
(六)促進職稱制度與職業資格制度有效銜接。以職業分類為基礎,統籌研究規劃職稱制度和職業資格制度框架,避免交叉設定,減少重複評價,降低社會用人成本。在職稱與職業資格密切相關的職業領域建立職稱與職業資格對應關係,專業技術人才取得職業資格即可認定其具備相應系列和層級的職稱,並可作為申報高一級職稱的條件。初級、中級職稱實行全國統一考試的專業不再進行相應的職稱評審或認定。
三、完善職稱評價標準
(七)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堅持把品德放在專業技術人才評價的首位,重點考察專業技術人才的職業道德。用人單位通過個人述職、考核測評、民意調查等方式全面考察專業技術人才的職業操守和從業行為,倡導科學精神,強化社會責任,堅守道德底線。探索建立職稱申報評審誠信檔案和失信黑名單制度,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完善誠信承諾和失信懲戒機制,實行學術造假“一票否決制”,對通過弄虛作假、暗箱操作等違紀違規行為取得的職稱,一律予以撤銷。
(八)科學分類評價專業技術人才能力素質。以職業屬性和崗位需求為基礎,分系列修訂職稱評價標準,實行國家標準、地區標準和單位標準相結合,注重考察專業技術人才的專業性、技術性、實踐性、創造性,突出對創新能力的評價。合理設定職稱評審中的論文和科研成果條件,不將論文作為評價套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條件。對在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工作的專業技術人才,淡化或不作論文要求;對實踐性、操作性強,研究屬性不明顯的職稱系列,可不作論文要求;探索以專利成果、項目報告、工作總結、工程方案、設計檔案、教案、病歷等成果形式替代論文要求;推行代表作制度,重點考察研究成果和創作作品質量,淡化論文數量要求。對職稱外語和計算機套用能力考試不作統一要求。確實需要評價外語和計算機水平的,由用人單位或評審機構自主確定評審條件。對在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工作的專業技術人才,以及對外語和計算機水平要求不高的職稱系列和崗位,不作職稱外語和計算機套用能力要求。
(九)突出評價專業技術人才的業績水平和實際貢獻。注重考核專業技術人才履行崗位職責的工作績效、創新成果,增加技術創新、專利、成果轉化、技術推廣、標準制定、決策諮詢、公共服務等評價指標的權重,將科研成果取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作為職稱評審的重要內容。取得重大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突破、解決重大工程技術難題、在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中作出重大貢獻的專業技術人才,可直接申報評審高級職稱。對引進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放寬資歷、年限等條件限制,建立職稱評審綠色通道。對長期在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工作的專業技術人才,側重考察其實際工作業績,適當放寬學歷和任職年限要求。
四、創新職稱評價機制
(十)豐富職稱評價方式。建立以同行專家評審為基礎的業內評價機制,注重引入市場評價和社會評價。基礎研究人才評價以同行學術評價為主,套用研究和技術開發人才評價突出市場和社會評價,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人才評價重在同行認可和社會效益。對特殊人才通過特殊方式進行評價。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單獨建立基層專業技術人才職稱評審委員會或評審組,單獨評審。採用考試、評審、考評結合、考核認定、個人述職、面試答辯、實踐操作、業績展示等多種評價方式,提高職稱評價的針對性和科學性。
(十一)拓展職稱評價人員範圍。進一步打破戶籍、地域、身份、檔案、人事關係等制約,創造便利條件,暢通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社會組織、自由職業專業技術人才職稱申報渠道。科技、教育、醫療、文化等領域民辦機構專業技術人才與公立機構專業技術人才在職稱評審等方面享有平等待遇。高校、科研院所、醫療機構等企事業單位中經批准離崗創業或兼職的專業技術人才,3年內可在原單位按規定正常申報職稱,其創業或兼職期間工作業績作為職稱評審的依據。打通高技能人才與工程技術人才職業發展通道,符合條件的高技能人才,可參加工程系列專業技術人才職稱評審。在內地就業的港澳台專業技術人才,以及持有外國人永久居留證或各地頒發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居住證的外籍人員,可按規定參加職稱評審。公務員不得參加專業技術人才職稱評審。
(十二)推進職稱評審社會化。對專業性強、社會通用範圍廣、標準化程度高的職稱系列,以及不具備評審能力的單位,依託具備較強服務能力和水平的專業化人才服務機構、行業協會學會等社會組織,組建社會化評審機構進行職稱評審。建立完善個人自主申報、業內公正評價、單位擇優使用、政府指導監督的社會化評審機制,滿足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社會組織以及新興業態職稱評價需求,服務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和實體經濟發展。
(十三)加強職稱評審監督。完善各級職稱評審委員會核准備案管理制度,明確界定評審委員會評審的專業和人員範圍,從嚴控制面向全國的職稱評審委員會。完善評審專家遴選機制,加強評審專家庫建設,積極吸納高校、科研機構、行業協會學會、企業專家,實行動態管理。健全職稱評審委員會工作程式和評審規則,嚴肅評審紀律,明確評審委員會工作人員和評審專家責任,強化評審考核,建立倒查追責機制。建立職稱評審公開制度,實行政策公開、標準公開、程式公開、結果公開。企事業單位領導不得利用職務之便為本人或他人評定職稱謀取利益。建立職稱評審迴避制度、公示制度和隨機抽查、巡查制度,建立複查、投訴機制,加強對評價全過程的監督管理,構建政府監管、單位(行業)自律、社會監督的綜合監管體系。嚴禁社會組織以營利為目的開展職稱評審,突出職稱評審公益性,加強評價能力建設,強化自我約束和外部監督。
依法清理規範各類職稱評審、考試、發證和收費事項,大力查處開設虛假網站、製作和販賣假證等違紀違法行為,打擊考試舞弊、假冒職稱評審、擾亂職稱評審秩序、侵害專業技術人才利益等違法行為。
五、促進職稱評價與人才培養使用相結合
(十四)促進職稱制度與人才培養制度的有效銜接。充分發揮職稱制度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導向作用,緊密結合專業技術領域人才需求和職業標準,在工程、衛生、經濟、會計、統計、審計、教育、翻譯、新聞出版廣電等專業領域,逐步建立與職稱制度相銜接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制度,加快培育重點行業、重要領域專業技術人才;推進職稱評審與專業技術人才繼續教育制度相銜接,加快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
(十五)促進職稱制度與用人制度的有效銜接。用人單位結合用人需求,根據職稱評價結果合理使用專業技術人才,實現職稱評價結果與各類專業技術人才聘用、考核、晉升等用人制度的銜接。對於全面實行崗位管理、專業技術人才學術技術水平與崗位職責密切相關的事業單位,一般應在崗位結構比例內開展職稱評審。對於不實行崗位管理的單位,以及通用性強、廣泛分布在各社會組織的職稱系列和新興職業,可採用評聘分開方式。堅持以用為本,深入分析職業屬性、單位性質和崗位特點,合理確定評價與聘用的銜接關係,評以適用、以用促評。健全考核制度,加強聘後管理,在崗位聘用中實現人員能上能下。
六、改進職稱管理服務方式
(十六)下放職稱評審許可權。進一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最佳化服務。政府部門在職稱評價工作中要加強巨觀管理,加強公共服務,加強事中事後監管,減少審批事項,減少微觀管理,減少事務性工作。發揮用人主體在職稱評審中的主導作用,科學界定、合理下放職稱評審許可權,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對職稱的整體數量、結構進行巨觀調控,逐步將高級職稱評審權下放到符合條件的市地或社會組織,推動高校、醫院、科研院所、大型企業和其他人才智力密集的企事業單位按照管理許可權自主開展職稱評審。對於開展自主評審的單位,政府不再審批評審結果,改為事後備案管理。加強對自主評審工作的監管,對於不能正確行使評審權、不能確保評審質量的,將暫停自主評審工作直至收回評審權。
(十七)健全公共服務體系。按照全覆蓋、可及性、均等化的要求,打破地域、所有制、身份等限制,建立權利平等、條件平等、機會平等的職稱評價服務平台,簡化職稱申報手續和審核環節。健全專業化的考試評價機構,建立職稱評審考試信息化管理系統,開展職稱證書查詢驗證服務。選擇套用性、實踐性、社會通用性強的職稱系列,依託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國家戰略,積極探索跨區域職稱互認。在條件成熟的領域探索專業技術人才評價結果的國際互認。
(十八)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切實加強黨委和政府對職稱工作的統一領導。各級黨委及其組織部門要把職稱制度改革作為人才工作的重要內容,在政策研究、巨觀指導等方面發揮統籌協調作用。各級政府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會同行業主管部門負責職稱政策制定、制度建設、協調落實和監督檢查;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專業優勢,鼓勵其參與評價標準制定,有序承接具體評價工作;用人單位作為人才使用主體,要根據本單位崗位設定和人員狀況,自主組織開展職稱評審或推薦本單位專業技術人才參加職稱評審,實現評價結果與使用有機結合。
各地區各部門要充分認識職稱制度改革的重要性、複雜性、敏感性,將職稱制度改革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加強組織領導,狠抓工作落實。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要會同有關部門抓緊制定配套措施,分系列推進職稱制度改革。各地區各部門要深入調查研究,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堅持分類推進、試點先行、穩步實施,妥善處理改革中遇到的矛盾和問題。加強職稱管理法治建設,完善職稱政策法規體系。加強輿論引導,搞好政策解讀,做好深入細緻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導廣大專業技術人才積極支持和參與職稱制度改革,確保改革平穩推進和順利實施。
內容解讀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習近平11月1日上午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九次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
會議指出,深化
職稱制度改革,要以職業分類為基礎,以科學評價為核心,以促進人才開發使用為目的,健全職稱制度體系,完善職稱評價標準,創新職稱評價機制,促進職稱評價和人才培養使用相結合,改進職稱管理服務方式。要突出品德、能力、業績導向,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傾向,科學客觀公正評價專業技術人才,讓專業技術人才有更多時間和精力深耕專業,讓作出貢獻的人才有成就感和獲得感。要向基層傾斜,對在艱苦偏遠地區和基層一線工作的專業技術人才、急需緊缺的特殊人才等,要有一些特殊政策。
改革方向
1、評價更為科學
評價更為科學要以職業分類為基礎,以科學評價為核心,以促進人才開發使用為目的,健全職稱制度體系,完善職稱評價標準,創新職稱評價機制,促進職稱評價和人才培養使用相結合,改進職稱管理服務方式。
2、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傾向
要突出品德、能力、業績導向,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傾向,科學客觀公正評價專業技術人才,讓專業技術人才有更多時間和精力深耕專業,讓作出貢獻的人才有成就感和獲得感。
3、政策要向基層傾斜
要向基層傾斜,對在艱苦偏遠地區和基層一線工作的專業技術人才、急需緊缺的特殊人才等,要有一些特殊政策。
今年3月,中共中央印發了《關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具體措施
1、用人主體發揮主導作用
突出用人主體在職稱評審中的主導作用,合理界定和下放職稱評審許可權,推動高校、科研院所和國有企業自主評審。
2、放鬆外語和計算機要求
對職稱外語和計算機套用能力考試不作統一要求。
3、探索特殊人才直聘
探索高層次人才、急需緊缺人才職稱直聘辦法。
4、暢通非公單位評審渠道
暢通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人才申報參加職稱評審渠道。
《意見》分為六個部分共18條。第一部分是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第二至六部分是改革任務。最後,《意見》對抓好貫徹落實提出了明確要求。
《意見》提出,力爭通過3年時間,基本完成工程、衛生、農業、會計、高校教師、科學研究等職稱系列改革任務;通過5年努力,基本形成設定合理、評價科學、管理規範、運轉協調、服務全面的職稱制度。
《意見》明確,要完善職稱系列,保持現有職稱系列總體穩定,探索在新興職業領域增設職稱系列,職稱系列可根據專業領域設定相應專業類別。目前未設定正高級職稱的職稱系列均設定到正高級。
《意見》要求,要重點考察專業技術人才的職業道德,突出對創新能力的評價,合理設定職稱評審中的論文和科研成果條件,對職稱外語和計算機套用能力考試不作統一要求。要進一步打破戶籍、地域、身份、檔案、人事關係等制約,暢通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社會組織、自由職業專業技術人才職稱申報渠道。
《意見》強調,要加強職稱評審監督,嚴肅評審紀律,建立倒查追責機制,實行政策公開、標準公開、程式公開、結果公開,打擊侵害專業技術人才利益等違法行為。要發揮用人主體在職稱評審中的主導作用,科學界定、合理下放職稱評審許可權。
檔案亮點
亮點1
未設定正高級職稱的均設定到正高級
在健全職稱制度體系方面,《意見》提出保持現有職稱系列總體穩定,適時調整、整合,探索在新興職業領域增設職稱系列。職稱系列可根據專業領域設定相應專業類別。目前未設定正高級職稱的系列均設定到正高級。建立職稱與職業資格的對應關係,取得職業資格即可認定其具備相應系列和層級的職稱。
亮點2
將品德放在評價首位,向基層一線傾斜
《意見》突出品德、能力和業績導向,把品德放在專業技術人才評價的首位,向基層一線傾斜。對在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工作的專業技術人才,不作職稱外語和計算機套用能力要求,淡化或不作論文要求;對長期在一線工作的專業技術人才,適當放寬學歷和任職年限要求。
亮點3
特殊人才特殊方式評價基層專業技術人才單獨評價
在創新職稱評價機制方面,建立以同行專家評審為基礎的業內評價機制。對特殊人才通過特殊方式進行評價,對基層專業技術人才單獨評價。進一步打破戶籍、地域、身份等制約,暢通職稱申報渠道。打通高技能人才與工程技術人才職業發展通道。推進職稱評審社會化。嚴肅評審紀律,加強評審監督。
亮點4
拒絕“唯論文論”
病歷教案也是參評材料
在職稱評定中“唯論文論”曾經是不少人的痛,而此次改革的重點也是放在了“論文不是評定職稱的必要條件”這一點,取而代之,專利、科研成果、病歷、教案等等都將變成參評材料。
亮點5
職稱評價標準推行“代表作制度”
探索以其他成果形式替代論文要求;推行代表作制度,重點考察成果質量,淡化論文數量要求。改革後的職稱評價標準將推行代表作制度,專利成果、項目報告、工作總結、工程方案、設計檔案、教案、病歷等成果形式都可以替代論文。
亮點6
對職稱外語和計算機套用能力考試不作統一要求
對職稱外語和計算機套用能力考試不作統一要求。確實需要評價外語和計算機水平的,由用人單位或評審機構自主確定評審條件。
亮點7
科學界定、合理下放職稱評審許可權
在改進職稱管理服務方式方面,《意見》明確提出科學界定、合理下放職稱評審許可權,發揮用人主體在職稱評審中的主導作用。對於開展自主評審的單位,政府不再審批評審結果,改為事後備案管理。逐步將高級職稱評審許可權下放到符合條件的市地和社會組織,推動高校、醫院、科研院所、大型企業和其他人才智力密集的企事業單位按照管理許可權自主開展職稱評審。同時,建立職稱評價服務平台,探索跨區域職稱互認。
亮點8
研究成果有重大突破可直接申報高級職稱
將科研成果取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作為職稱評審的重要內容。取得重大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突破、解決重大工程技術難題、在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中作出重大貢獻的專業技術人才,可直接申報評審高級職稱。
亮點9
實行學術造假“一票否決制”
《意見》把“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放在了評價標準的首位,實行學術造假“一票否決制”,通過違紀違規行為取得的職稱將一律予以撤銷。
亮點10
11個職業系列的專業技術人員可參評正高級
《意見》提出,保持現有職稱系列總體穩定,目前未設定正高級職稱的系列均設定到正高級。這也就意味著“工程、經濟、會計、統計、農業、船舶、飛行、工藝美術、實驗技術、中專教師、技校教師”這11個職業系列的專業技術人員可以參評正高級。
意見解答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了《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湯濤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就《意見》貫徹落實等問題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問:《意見》明確了哪些重點改革任務?
答:在健全職稱制度體系方面,《意見》提出保持現有職稱系列總體穩定,適時調整、整合,探索在新興職業領域增設職稱系列。職稱系列可根據專業領域設定相應專業類別。目前未設定正高級職稱的系列均設定到正高級。建立職稱與職業資格的對應關係,取得職業資格即可認定其具備相應系列和層級的職稱。
在完善職稱評價標準方面,《意見》突出品德、能力和業績導向,把品德放在專業技術人才評價的首位,重點考察專業技術人才的職業道德,強化職業操守和社會責任。強調以職業屬性和崗位需求為基礎,注重考察專業技術人才的專業性、技術性、實踐性、創造性,突出對創新能力的評價。強調注重考核專業技術人才履行崗位職責的工作績效、創新成果,並向基層一線和作出突出貢獻的人才傾斜。
在創新職稱評價機制方面,建立以同行專家評審為基礎的業內評價機制。對特殊人才通過特殊方式進行評價,對基層專業技術人才單獨評價。進一步打破戶籍、地域、身份等制約,暢通職稱申報渠道。打通高技能人才與工程技術人才職業發展通道。推進職稱評審社會化。嚴肅評審紀律,加強評審監督。
在改進職稱管理服務方式方面,《意見》明確提出科學界定、合理下放職稱評審許可權,發揮用人主體在職稱評審中的主導作用。對於開展自主評審的單位,政府不再審批評審結果,改為事後備案管理。同時,建立職稱評價服務平台,探索跨區域職稱互認。
問:《意見》在完善職稱評價標準方面提出了哪些具體舉措?
答:《意見》圍繞品德、能力和業績三個方面,提出一系列具有突破性的改革措施:一是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實行學術造假“一票否決制”,通過違紀違規行為取得的職稱一律予以撤銷。
二是合理設定論文和科研成果條件。對實踐性、操作性強,研究屬性不明顯的職稱系列,可不作論文要求;探索以其他成果形式替代論文要求;推行代表作制度,重點考察成果質量,淡化論文數量要求。
三是對職稱外語和計算機套用能力考試不作統一要求。確實需要評價外語和計算機水平的,由用人單位或評審機構自主確定評審條件。
四是突出評價業績水平和實際貢獻。增加技術創新、專利、技術推廣、標準制定等評價指標權重,注重考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作出重大貢獻的專業技術人才,可直接申報高級職稱。對引進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放寬資歷、年限等條件限制,建立職稱評審綠色通道。
五是向基層一線傾斜。對在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工作的專業技術人才,不作職稱外語和計算機套用能力要求,淡化或不作論文要求;對長期在一線工作的專業技術人才,適當放寬學歷和任職年限要求。
問:《意見》在下放職稱評審許可權方面有哪些措施?
答:為進一步簡政放權、轉變政府職能,《意見》提出政府部門要加強巨觀管理,加強公共服務,加強事中事後監管,減少審批事項,減少微觀管理,減少事務性工作。發揮用人主體在職稱評審中的主導作用,科學界定、合理下放職稱評審許可權,逐步將高級職稱評審許可權下放到符合條件的市地和社會組織,推動高校、醫院、科研院所、大型企業和其他人才智力密集的企事業單位按照管理許可權自主開展職稱評審。
職稱評審要化繁為簡,按照“於法周全、於事簡便”的原則,科學合理地設定評價條件和程式,減少交叉評價和“多頭”評價,讓專業技術人才少跑腿、少填表、少準備資料,減輕人才“被評價”的負擔。同時,要避免“一放就亂”,對於不能正確行使評審權、不能確保評審質量的,將暫停自主評審工作直至收回評審權。
問:《意見》在加強職稱評審監管方面有哪些措施?
答:一是完善各級職稱評審委員會核准備案管理制度;二是完善評審專家遴選機制;三是健全職稱評審委員會工作程式和評審規則;四是建立職稱評審公開制度;五是建立職稱評審迴避制度、公示制度和隨機抽查、巡查制度;六是嚴禁社會組織以營利為目的開展職稱評審。
問:請您談談對貫徹落實《意見》有什麼具體部署?
答:按照《意見》要求,人社部將會同有關部門抓緊制定配套措施,分系列推進職稱制度改革。力爭3年內完成工程、衛生、農業、會計、高校教師、技工院校教師等職稱系列改革任務,5年內爭取完成所有系列職稱制度改革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