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建設我國氣象災害預警終端的提案

為回響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氣象災害預警及信息發布工作意見》關於積極推進建設氣象預警信息體系,加快氣象預警信息傳遞接收終端建設的要求,提出此提案

提案內容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氣象災害已成為社會經濟的最大破壞者之一,造成的損失數量每年達到2000-3000億元,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以上。2010年我國因災害損失更是達到5339億元。2011年,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氣象災害預警及信息發布工作意見》明確要求:積極推進建設氣象預警信息體系,加快氣象預警信息傳遞接收終端建設。
氣象事業發展的歷程證明,防災減災,預警先行。國際經驗例如日本的防災減災工作,也是重點圍繞預警,相對於減災,在重大自然災害中保護民眾生命,預警是否有效往往起決定性作用。
由於預報預測技術的進步和水平的提高,氣象預警信息的準確度已得到大幅提高。美、日等已開發國家已建立了氣象預警信息專用頻道和高音喇叭廣播等配套預警系統,其優點是全國民眾熟悉、便於收聽;缺點是投入巨大,且不能主動控制播放,緊急情況難以隨時隨地通知到每個個體。我國由於同類信息傳播的途徑基礎設施投入有限,導致覆蓋範圍、溝通效率低下,存在“預警信息傳播最後一公里”困境。正因為氣象預警信息無法及時傳遞到預警最終對象的手中,從而無法及時規避,造成巨大人員和財產損失,使國家的氣象預警工作常常功虧一簣。舟曲土石流災害和南方冰凍災害都是沉痛教訓。
目前我國在災害預警工作推進中存在的困難主要有:
一、目前已有的預警信息傳播體系包括:廣播、電視、報紙、網路、手機簡訊,及農村大喇叭。其整體特點是:白天多,夜間少;城市多,農村少;被動多,主動少。尤其是後半夜,緊急情況沒有直通民居的預警。農村大喇叭有主動預警,但其覆蓋半徑僅15公里,投入使用後維護較難,一年後使用率很低。
二、在重大災害發生時,斷電、基礎設施損壞常伴隨發生,如四川大地震以及南方冰凍災害中,幾乎所有信息傳播手段都受到不同原因阻礙,極大影響了減災救災效果。
三、重大氣象災害預測預報的特點是越臨近越準確,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3個小時內的預報準確率最高。由於我國許多邊遠農牧區接收不到手機信號,在如此緊迫的時間內只有無線廣播的工作效率能夠做到信息短時全覆蓋。
為此,建議:
一、建立全國性的以無線廣播為主要手段的終端氣象預警體系,構建使用具有預警功能的收音機為終端的氣象預警信息發布平台。即以我國現有廣播體系為基礎,建立包括農牧林區居民以及易受災地區城鄉居民在內的預警信息傳送接收體系,以達到“災前預警減災,災後溝通賑災”目的。同時,該平台還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很好地實現傳遞政策信息、法律農科知識等功能,成為政府做好民生工作的得力工具。
二、氣象預警體系應由國家氣象部門牽頭完成布置,以利於達到快速推進與準確布點的目標。
1.現有廣播平台每個站點覆蓋半徑達150-250公里,基本涵蓋了我國全境,可以直接利用,無須再投入人財物進行網點重複覆蓋,更加符合我國農村牧區地域遼闊的實際情況。
2.預警終端具有自主發電(手搖式)和無線電波遠程控制開關功能,能夠實現長時間待機並主動預警的功效。實際上,該設備已由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研發成功,並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等地農村牧區和四川雅安地震災區取得了良好的試點效果,使廣大農牧民和受災民眾極大受益。考察國內現在已有類似產品,均已能夠滿足上述基本需要,可依託氣象部門各縣所在的氣象信息員和氣象助理員體系發放該設備,實現項目的快速啟動。
三、可考慮在災害頻發的省市進行試點,由國家發改委立項,中央財政撥付50%、省自治區承擔30%、市縣承擔20%資金,試點一年。之後根據試點情況在全國氣象災害多發的省市進行推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