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2023年5月,為加快推動全省普通高等學校通識教育高質量發展,河南省教育廳印發《關於切實加強本科高等學校通識教育的實施意見》。
檔案全文
河南省教育廳關於切實加強本科高等學校通識教育的實施意見
各本科高校:
通識教育是普通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普通高等學校教育質量的重要保證。為深入貫徹全國全省教育大會精神和《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加快推動全省普通高等學校通識教育高質量發展,結合我省實際,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面向新技術、新經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對標一流、拓寬基礎、強化交叉,完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提高通識教育教學質量,夯實通識教育的基礎支撐,著力培養兼備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健全人格的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二)基本原則
——把握正確方向。堅持黨的領導,把牢社會主義方向。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構建具有一流水平、中國特色的通識教育模式和課程體系,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堅持學生中心。拓寬學生專業口徑,開闊學生國際視野,培養創新精神與批判能力,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健全學生人格,引導學生融會通達不同領域的知識和技能,努力提高學生綜合素養,培養信仰堅定、視野寬闊、素養優良、能力出眾的新時代大學生。
——體現時代特徵。直面人類面臨的發展機遇與挑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趨勢和國家戰略發展新需要,服務我省國家創新高地建設新要求,持續完善通識教育體系、更新通識教育內容、改進通識教育方法,引導學生不斷以新的觀念和方法認識世界、觀照現實、完善自我。
——注重分類建設。適應高校分類發展需要,加強通識教育研究與設計,堅持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緊密圍繞學校發展定位、辦學特色和人才培養目標,構建形式多樣、結構科學、特色鮮明、適應性高的通識教育體系。
——加強開放共享。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以教育教學模式創新為動力,促進通識教育課程、師資、平台等優質資源的開放與合作,構建形成內外聯動、共建共享、多元協同的跨學校跨區域跨行業合作育人新機制。
二、強化整體設計,科學構建通識教育體系
(三)明確通識教育課程定位。通識課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致力於學生的全面發展,著力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多元認知、公民素養和創新能力。課程內容應具有較強的知識寬度、思想高度、思維深度,注重對人類文明、尤其是中華文明的深刻理解,注重對人類社會根本性問題的探討,注重跨學科多領域知識交叉融合,注重國際化視野的多維拓展,注重科學方法論和批判性思維的把握等。鼓勵高校建設高水平通識教育課程,遴選支持建設300門左右的省級通識教育示範課程。
(四)最佳化通識教育課程結構。嚴格遵循教育教學規律,科學把握人類文明脈絡和當代大學生核心素養,充分結合學校辦學定位與學院專業特色,合理統籌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目標要求,系統規劃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以及跨學科等不同領域的知識體系,科學設定經典研讀、藝術審美、哲學思辨、科技探索、社會研究、國際比較、創新創業、心理健康、藝體教育、研讀寫作、管理與領導力、家國情懷與價值理想、國際視野與文明對話、經典研讀與文化傳承、數理基礎與科學素養、藝術鑑賞與審美體驗等課程模組,積極開設中國文化與智慧、中國與全球問題多元理解等相關課程。鼓勵高校結合實際構建數量充足、結構科學、寬深適當、特色鮮明的通識課程體系,打造100個左右的省級通識教育標桿院系和示範高校。
(五)完善通識課程修讀模式。結合高校人才培養實際,創造性地運用多種修讀模式,提高通識教育成效。包括但不限於:分布選修模式,引導學生在指定的學科領域或課程模組中修讀規定數量或學分的課程,拓展在某一領域的知識和技能;核心課程模式,圍繞人類文明與傳統、現代社會與問題、思維與能力提升等關鍵主題,開設綜合性跨學科課程,所有學生必修,培養人的關鍵素養和核心能力;自由選修模式,僅對學分或課程總量作出規定,不對學習領域進行特殊限制,允許學生根據興趣愛好自由選擇任意課程,滿足個性發展需要;書院修讀模式,結合書院特有的精神文化和辦學傳統,開設特色通識課程和課外活動,對學生進行價值塑造和心智薰陶等。支持高校圍繞通識課程的組織與實施開展綜合創新,支持100項左右的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產出一批標誌性的優秀教學改革成果。
(六)建設通識教育大課堂。堅持第一和第二課堂相融合、隱性教育與顯性教育相融合,堅持線上與線下相融合、校內與校外相融合,構建齊抓共管、協同聯動的通識教育大課堂。重視實踐育人,積極組織志願服務、文藝演出、參觀調研等課外活動,深化思想認識、價值塑造和素質提升。重視文化育人,充分利用現代融媒體優勢,加強通識教育主題宣傳,營造通識教育濃厚氛圍;將知識講座、名家講壇、文化沙龍等納入通識教育範圍,拓展通識課堂邊界、豐富通識教育內容。選樹100項左右的省級通識教育實踐活動典型案例。
三、深化教學改革,全面提高通識教育教學質量
(七)嚴格課程管理。立足人才培養目標,對標人才培養方案,修訂教學大綱,明確通識教育目標、畢業條件與通識課程體系之間的相互關係,對通識課程進行模組化、體系化建設。強化制度建設,嚴格執行通識課程準入制度,明確通識課程開設條件、內容要求和遴選程式,確保課程符合通識教育性質和目標;實施通識課程退出制度,明確通識課程教學規範和質量標準,強化教學過程監督與檢查,對效果不好的“水課”予以整改和停開。
(八)突出教學重點。深刻把握通識教育目標,明確通識課程教學重點。課程內容要具有較高的普適性,注重提高其深刻性;要實現廣泛系統的知識積累,注重批判性思維的形成和創新精神的培養;要輸出不同學科領域的知識,注重跨學科領域的交叉與融通;要講授全人類文明的經典,注重與專業教育的關聯與銜接。
(九)豐富教學形式。推廣“大班上課、小班研討”教學形式,以啟發式、討論式教學為核心,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思考和深度學習。鼓勵專家教授、知名學者聯合開設新生研討課等課程,促進科研成果進課堂,開展跨學科研究性教學,激發學生志趣,拓寬學生視野,提高解決複雜問題的意識與能力。豐富教學環節,除課堂教學之外,鼓勵增加實驗、實訓等實踐環節,切實提高學生綜合能力。鼓勵開展教學範式創新,打造100個左右的省級通識課程優秀教學團隊。
(十)強化教材管理。加強通識課程教材的規劃、選用、審核與使用,優先選用省級以上規劃教材等精品教材,嚴把教材政治關和質量關。加強教材建設,鼓勵專業造詣高、教學經驗豐富的專家學者參與通識課程教材(講義)的編寫,支持新興學科、跨學科、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相關的通識課程教材編寫。加強新形態教材研究與建設,加大通識教育規劃教材的立項與建設,提高教材科學性、思想性和先進性。
(十一)完善考核體系。依據通識教育的性質和目標,科學設計課程考核內容和考核方式,健全能力與知識考核並重、形成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並存的多元化學業考核評價體系。強化學生學習過程的監測、評估與反饋,加大對學生課外閱讀、課堂討論、日常作業、實踐活動等學習環節的考核比重,引導學生多讀書、勤實踐、深思考、善批判。綜合運用筆試、口試、非標準答案考試等多種形式,減少識記類客觀考題的數量,增加綜合性、研究性、開放性考核的題目,重點考核學生對知識的運用、思維的提升和素質的養成,提高學業挑戰度,激勵學生主動學習、刻苦學習、創造性學習。
(十二)構建共享機制。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快國內外優質課程資源的引進,推動我省高校通識課程數位化、網路化建設。變革傳統通識教育組織模式,創新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最佳化教育教學管理,鼓勵開展通識課程校際互選與學分互認,逐步實現通識課程資源平台、管理平台的互通與銜接,通識課程建設與使用的協同與聯動。支持高校合作共建通識教育共同體,建設省級通識教育資源共享庫,每年遴選一定數量優秀通識課程入庫,面向全省高校開放。充分利用音樂廳、美術館、科技館、文化館、紅色教育基地等社會優質教育資源,認定建設一批人文素質等通識教育社會實踐教學基地。
四、完善條件保障,加快推動通識教育高質量發展
(十三)加強組織引導。省教育廳成立河南省通識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加強對全省本科高校通識教育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的研究、諮詢與指導。各高校要切實強化主體責任,高度重視通識教育在立德樹人中的重要作用,成立校領導牽頭的工作領導小組,設立或明確專門管理機構,組建相應的教學指導委員會,完善工作機制,強化制度建設,加強統籌規劃,確保工作落實。
(十四)加大資源投入。各高校要統籌各類資金,確保通識教育改革發展經費。靈活制定教師績效考核辦法,加大對通識課程的教學投入,尤其對跨學科、小班制等新型通識課程形式予以課時津貼傾斜。加大智慧教室、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文體活動多功能場館等建設,為加快發展通識教育提供良好的基礎設施條件。
(十五)建強師資隊伍。高校要切實把建設高水平師資隊伍作為提高通識教育質量的基礎性工作。結合學校實際,明確通識課程任課教師資格條件,出台激勵政策,引導名師名家、優秀骨幹教師、高級職稱人員等帶頭開設或跨學院共同開設通識課程,把好入口關。加強宣傳教育,完善交流學習平台,健全教育培訓機制,將通識教育納入崗前培訓,組織在崗專題培訓、研討交流、學習觀摩等,提高教師通識教育意識和能力,把好培養關。強化科學研究,實行項目驅動,激勵教師圍繞通識教育理論與實踐重點、難點、前瞻性問題開展研究與實踐,把好創新關。
(十六)強化質量監督。省教育廳將積極探索通識課程抽檢制度,引導高校強化質量導向,推進通識教育改革;逐步建立本科高校通識教育質量年度報告制度,強化對全省通識教育改革發展狀況的動態監控。高校要切實強化質量文化建設,形成特色鮮明的通識教育理念和質量目標,完善高校內部質量監控體系,制定明確的通識課程教學質量標準,形成監督檢查長效機制和評價結果使用激勵約束機制,為通識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
2023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