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學關於制定2006級本科培養方案的指導意見

西南大學關於制定2006級本科培養方案的指導意見西校辦〔2006〕244號 為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構建符合我校建設高水平綜合性大學要求的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經研究,提出制定2006級本科培養方案指導意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南大學關於制定2006級本科培養方案的指導意見
  • 發布單位:西南大學
  • 文號:〔2006〕244號 
  • 類型:指導意見
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與要求,課程設定,教學安排、學分計算與替代,

指導思想

培養方案的制定要遵循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體現教育的三個面向,把握國際國內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規律與趨勢,進一步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牢固樹立創新教育、素質教育的理念。結合社會需求和學校實際,在全面推進學分制改革的總體思想指導下,按照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寬口徑專業培養的基本要求,重新審視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進一步最佳化課程體系和教學資源、創新教學組織形式、改革教學內容與方法,積極探索綜合化與個性化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努力培養“人格健全、基礎紮實、突出能力、注重創新”的高素質人才。

基本原則與要求

1.堅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2.樹立以學生髮展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注重因材施教,實施分級、分類、分流教學,適當減少必修學分和課內學時,增加選修學分和課外實踐學時,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自主選擇能力。
3.進一步強化本科人才培養的基礎性和適應性。一方面,要進一步拓寬專業口徑,加強素質教育,為學生髮展和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要在高年級加強專業方向的靈活性,增強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和就業的針對性。
4.進一步完善和最佳化課程體系,切實改變理論教學和課堂講授所占學時過多的狀況。將全校課程整合為“通識教育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發展課程、實踐教學環節、自主創新學習”五大類型,堅持科學與人文相結合、教學與研究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
5.改革課程教學內容和方法,努力實現必修課程的精品化,選修課程的專題化、小型化、多樣化,強化教學內容的基礎性、學術性、實用性。增加研究型、課題型、探討型、實踐型、自主學習型等課程。加強教學方式方法改革,大力推進研究性和實踐性教學,加強現代教育技術的套用。加強考試方法改革,實現考試形式的多元化。加強雙語教學,培養學生外語運用能力。
6.進一步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建立由驗證性、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組成的必做與選做相結合的開放性實驗教學體系,鼓勵單獨設定實驗課程。加強綜合性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實習、社會實踐活動等實踐教學環節。
7.加強自主創新學習指導。大力推進大學生科研計畫和創業計畫,鼓勵學生參加各類學科競賽、科技創作、社會實踐、創業活動和相關文化素質教育活動,並將學生自主創新學習獲得的創新實踐學分納入培養方案。

課程設定

1.通識教育課程
按照素質教育的理念設定學校的通識教育課程,作為全校課程結構中的基礎部分。目的在於通過本類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獲得學習的方法和能力,養成基本的人文、科學和藝術素養,訓練科學的思維方式方法,培養學生的倫理道德和價值判斷能力、人際溝通與表達能力。
通識教育課程分為政治理論類、德育類、美育(藝術)類、體育類、人文類、科學類、專項類(包括大學外語、大學計算機基礎、文獻檢索等)類,其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大學外語、體育、大學計算機基礎、文獻檢索、形勢與政策、就業指導為所有專業必修課。其餘課程為選修課程,自然科學類專業限定選修人文類和美育類課程4個學分,人文社會科學類專業限定選修科學類課程4個學分。大學外語、大學計算機基礎、體育等課程除必修課程外,還應開設一定的選修課程,保證四年教學不斷線。各專業可根據專業特點確定各類課程和選修課學分,但一定要為學生的自主選擇留下空間。
通識教育課程中外語、計算機課程實行分級教學,體育和文獻檢索實行分類教學。
通識教育必修課程設定一覽表
課程名稱
學分
周學時
考核
適用專業
備 注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3
3
考試
所有專業
1學期(文、部分理工科)
2學期(部分理工科)
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
6
3
考試
所有專業
3學期(所有院系)
4學期(所有院系)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2
2
考試
所有專業(歷史文化學院不開設)
1學期(部分理工科)
2學期(文、部分理工科)
思想道德修養與
法律基礎
3
3
考試
所有專業(法學院開思想道德修養)
1學期(部分理工科)
2學期(文、部分理工科)
形勢與政策
1

考查
所有專業
1-6學期(每學期3學時)
軍訓和軍事理論
2

考查
所有專業
1學期
體育
4
2
考試
所有專業
1-4學期
大學外語
16
4+1
考試
所有專業
1-4學期,分為預備級、初級、中級、高級教學
大學計算機基礎I
4
2.5+1.5
考試
理、工、農、醫、林和文科類專業
2或3學期
大學計算機基礎II
3
2+1
考試
體育、藝術各專業
2或3學期
C語言程式設計
4
2.5+1.5
考試
物理、材料科學與工程、工程技術和地理科學學院中的GIS專業
3或4學期
Visual Basic程式
設計
4
2.5+1.5
考試
農學類、紡織服裝、食品、藥學學院各專業
3或4學期
Visual FoxPro程式設計
4
2.5+1.5
考試
文科類及經濟管理、心理學院專業
3或4學期
計算機套用技術
3
2+1
考試
體育、藝術類專業
3學期
文獻檢索
1
1
考查
所有各專業
1或2學期
就業指導
1
1
考查
所有專業
6學期
①指:法學、政治與公共管理、經濟管理、文學、教育、外國語、歷史文化(民族學院)、文化與社會發展、音樂、新聞傳媒、體育、美術、植物保護、動物科技、食品科學、紡織服裝、工程技術學院。
②指:心理學、數學與統計、物理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工程)、化學化工、生命科學(蠶學與生物技術)、資源環境、農學與生物技術、地理科學、園藝園林、材料科與工程、計算機與信息科學(軟體學院)、藥學(中醫藥學院)。
③課堂理論教學為每周4學時,網上輔導和實踐教學為每周1學時。
2.學科基礎課程
轉變以過窄的專業為中心的培養模式,實施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寬口徑專業教育。為適應大類招生的需要,同時培養學生寬厚的綜合素質基礎,按照學科大類設定學科基礎課程,加強對學生學科基礎的訓練。考慮學科的知識體系、學生選課和選專業以及排課的需要,原則上學科大類所涵蓋的各專業的學科基礎課程應該相同。
藝術類、體育類、外語類等一些比較特殊的專業設定學科基礎課程請學院根據專業特點和學院實際自行確定。
學科基礎課程中的大學數學、大學物理、大學化學等課程實行分類分級教學。原則上每門課程最多分為I、II、III三個級別進行教學。
學科基礎課程設定(部分)一覽表
課程名稱
學分
理論學時
實驗學時
周學時
開課學期
建議開課專業
高等數學Ⅰ
9
162

5+4
1、2
工科、理科類各專業
高等數學Ⅱ
6.5
117

7
1
經濟管理類各專業
高等數學Ⅲ
4.5
81

5
1
農、林、醫、文科類各專業
線性代數Ⅰ
3
54

3
3
理、工及經濟管理類各專業
線性代數Ⅱ
2
36

2
2
農、林、醫、文科類各專業
機率論
2
36

2
2
農、林、醫、文科類各專業
機率論與數理統計
3
54

3
2
理、工及經濟管理類各專業
大學物理Ⅰ
6
108

3+3
2、3
要求較高的理、工專業
大學物理Ⅱ
5
90

5
2
工學類各專業
大學物理Ⅲ
4
48
24
4
2
農、林、生物類各專業
大學物理實驗
2

36
2
2或3
理、工各專業
普通化學
4
51
21
4
1
農、醫、理各專業
分析化學
4
44
28
4
2
農、醫、理各專業
有機化學Ⅰ
4.5
53
28
5
2
農、理各專業
有機化學Ⅱ
3
54

3
3
製藥工程、化工與製藥等
專業
植物學Ⅰ
3
54

3
1、2
農學類部分專業
植物學實驗Ⅰ
2.5

45
3
1、2
農學類部分專業
植物學Ⅱ
2
36

2
1
農學類部分專業及生物類各專業
植物學實驗Ⅱ
1.5

27
2
1
農學類部分專業及生物類各專業
基礎生物化學
3
54

3
3
農學類各專業
基礎生物化學實驗
2

36
2
3
農學類各專業
植物生理學
3
54

3
4
農學類各專業
植物生理學實驗
2

36
2
4
農學類各專業
3.專業發展課程
根據精煉、精簡、嚴謹、創新的原則,按照教育部有關要求並結合我校專業實際設定專業必修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該類課程設定必須反映本專業特點和培養目標。重點加強專業必修課程的設定與建設,靈活設定專業選修課程。
師範專業設立統一的教師教育課程。
師範專業教師教育課程設定一覽表
(必須課程從2年級上學期開始開設,保證3年級上學期全部開完。選修課程每學期均面向全校開設,任選3門課程。教育實踐由學院選擇確定,納入實踐教學環節。)
課程名稱 學分
(必修課程)
教育概論2
心理發展與教育 3
學科教育3
課程與教學設計 2
教育技術套用 2
(選修課程)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2
課堂教學技術與藝術 2
當代世界教育改革 2
班主任工作 2
心理健康教育 2
教育研究方法 2
西方教育理論 2
教育美學2
(教育實踐)
學科教學課程(學院自設) 2
課堂教學能力訓練 1
教學實習 8或16
4實踐教學環節
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套用能力、實踐創新能力、社會實踐能力。要按照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辦法設定實踐教學環節,合理制定實踐教學方案,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加強各種形式的實踐教學基地和實驗室建設。改革實踐教學內容,改進實踐教學方法,通過政策引導,吸引高水平教師從事實踐環節教學工作。專業實習(專業或教育實習)安排不少於8周,畢業論文(設計)安排不少於8周,並將社會實踐和勞動納入實踐教學環節,在部分專業試行學年論文(作品)制。
5.自主創新學習
自主創新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個性化發展的重要途徑。學校鼓勵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自主創新學習,設立創新實踐學分。

教學安排、學分計算與替代

1.教學安排
一門課程最低學時要求為18學時(含考核時間,下同),所有課程按9的倍數安排教學課時。
凡3個及其以下學分的課程可以在學期的某一時段(前9周或後9周)安排教學。
周學時安排一般控制在24學時之內,最多不超過28學時。
2.學分計算
學分按0.5或0.5的倍數計算,修滿9課時並考核合格者可獲得0.5學分。
不同專業根據培養目標和學科特點設定畢業學分,最低不得低於150學分,最高不超過180學分。
集中安排的實踐性活動,如教育實習、專業實習、生產實習、藝術實踐等,一般一周計1學分。
3.學分替代
修讀主修專業之外的其它專業的專業課程學分,或參加輔修專業學習而未能結業,其已修讀的學分可替代全校通識教育課程學分;
參加學校教務處認可的本科專業網路課程學習和修讀互認學分學校開設的本科專業課程獲得的學分,可替代相應課程學分;
創新學分可替代全校通識教育選修課程學分。其中,科研學分和技能學分可以替代部分專業選修課程學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