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現狀與未來的若干共識

關於中國現狀與未來的若干共識

關於中國現狀與未來的若干共識是2013年9月4日提出的一條內容。

2013年8月22日晚,第六屆中國神學論壇在牛津順利召開,自由主義、新左翼、新儒家和基督教研究等不同學術或思想背景的中國學人進行研討,並由28位學者簽署了名為《關於中國現狀與未來的若干共識》共識文本。(亦稱“牛津共識”)

2013年9月4日,在共識網上發表。全文858字,分兩部分,前半部分是關於中國現狀和問題的認知,後半部分是關於“怎么辦”的4點共識。

2013年9月17日,《南方人物周刊》刊登該刊記者李宗陶《“牛津共識”降生記》一文,報導此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關於中國現狀與未來的若干共識
  • 外文名:Some consensus on China's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future
  • 內容:《秦暉、黃紀蘇、陳明
  • 時間:2013年9月4日
共識內容,文本修訂,簽署名單,共識評價,相關報導,

共識內容

2013年9月4日,共識網刊登《秦暉、黃紀蘇、陳明、何光滬等:關於中國現狀與未來的若干共識》。
關於中國現狀與未來的若干共識
共識網同仁:這些年國內思想界分裂嚴重,很難坐到一起對話,但中國的未來不是取決各家各派有多少分歧,而是有多少共識。前不久牛津大學召開當代中國思潮的學術研討會,邀請自由派、新左派新儒家和基督教研究的若干位具有代表性的學者共同與會,難得大家坐在一起,尋找共識,最後達成了一個簡單的文本。見附屬檔案。你們可以看到,雖然共識部分卑之無甚高論,但最有意義的是,原來對立嚴重的各派已經開始在尋找共識。因此,這可能是中國思想界一個很具象徵性、標誌性的事情。 我們大家商量了,決定讓《共識網》作為文本的首發,一個是藉助你們的巨大影響,其次是你們這幾年一直在推動國內思想界的共識,這一文本非常符合貴網的宗旨。知道我與你們平時聯繫比較多,故委託我發給你們。
如果刊發時標題需要作者,請註明“秦暉黃紀蘇陳明何光滬等”,這四位是這一共識文本的最初發起者。
謝謝你們的支持!盼回音!祝好
關於中國現狀與未來的若干共識
在中國崛起的大背景下,中國的世界觀與世界的中國觀正在改變。與此同時,中國的社會問題也變得日益突出。中國將走向哪裡?會給未來的世界帶來什麼樣的變化?已經成為中國和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迫切關心的問題。
關於中國現狀與未來的若干共識
我們這些具有自由主義、新左翼、新儒家基督教研究等不同學術或思想背景的中國學人,都熱愛中國這片土地,都忠於我們的人民。我們珍視知識分子發揮社會反思與守望的功能,希望在今天中國與世界變化發展的重要關頭,發揚這個群體歷來所富有的道德情懷和理性精神,以文化和觀念的力量推動國家和社會向上向善的演進。
我們承認,面對中國和世界的大變局,任何一家一派的社會思想都是有局限的,一個可愛亦可信的未來社會藍圖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因此,知識分子都應該在尊重不同觀點的基礎上進行真誠交流、互相砥礪,由此形成關於中國當前和未來發展所亟需的思想共識。
我們通過認真的討論交流,在幾個方面達成如下共識:
1、我們希望中國堅持“以民為本”的治國理念,即以人民的認可為權力的來源,以人民的權利為制度的基礎,以人民的福祉為國家的目標。
2、我們希望中國堅持“公平正義”的社會原則,即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民族與性別各領域,在立法、司法和行政諸環節,在教育、醫療、居住、工作、休息和養老等方面,都以公平對待所有中國公民、實現社會生活正義作為基本原則,使全體人民的生活不僅有物質的保障,而且有精神的尊嚴。
3、我們希望中國在傳承優秀文化的同時,堅持多元而自由的文化目標,以群己關係的合理平衡為前提,以公平正義的法治為原則,保障各民族、各階層、各地區、各職業群體、各社會團體以及所有個體多種多樣的價值追求、思想旨趣、學術傾向、藝術風格、宗教信仰和言論主張等等,和而不同,都有和平共存的環境,都有自由發展的機會。
4、我們希望中國致力於建設更公平、正義的國際秩序,以相互依存、互利共贏原則處理涉及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環境等方面的國際糾紛,既有利於全體中國人民也有利於全人類,促進世界各國各族的和平共處與和諧發展,最終達致天下太平。
2013年8月22日

文本修訂

共識文本先後6稿,不包括前期秦暉主動放棄自己提交的那一稿。
前期,是2013年8月15日的北京,清華園醉愛餐廳312包間,秦暉、黃紀蘇、陳明、何光滬,在召集人王文鋒的邀請下,商討草擬“關於中國未來的幾點共識”文本是否必要——一致認為必要——那么,應該談論什麼。
這一晚,初定由4人起草文本初稿,字數控制在1000-1500字,列印出來最好一頁A4即可,分題涉及文化、價值觀、公正、自由、宗教政策、外來文化、經濟制度等等。
這一晚,分屬4派的這4位學者都意識到,這是思想界自己的事情,如果錯過機會,終將有愧。
2013年8月16日,何光滬草擬於北京的第一稿1432字;
2013年8月17日,黃紀蘇修訂於北京的第二稿1201字;
2013年8月22日,陳明修訂於牛津的第三稿936字;
2013年8月22日下午,呂新雨修訂的第四稿1218字;
2013年8月22日,定稿第一版872字。
2013年9月4日,公布的,是何光滬、黃紀蘇、呂新雨又花了一小時修訂的定稿第二版858字。

簽署名單

簽署文本的代表有28名
自由主義學者
高全喜
新左派學者
呂新雨
羅崗
新儒家學者
基督教研究學者
孫尚楊
楊熙楠
姚西伊
曾慶豹
盧敬雄

共識評價

非基督教學者
共識文本簽署後,參加此次研討會的著名學者徐友漁和許紀霖指出,這份共識文本的形成對整箇中國思想界來說都具有歷史的里程碑意義。文本的促成,將打開近二十年來始終處於對峙狀態之中國思想界的對話先河。
此前二十年來,眾多學者和機構都曾多次嘗試召集自由主義、新左翼、新儒家的一些代表性人物一起商談共識的話題,但是出於各種原因都沒有促成。王文峰認為有多方面原因,一方面在於各派學者對中國在發展中所出現的問題,比如“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國有財產流失”等有著不同的解讀。其二,是各路學者在長期的思想交鋒中已帶入很多的個人恩怨和糾紛。一些學者認為,中國思想界的分歧超乎常人的想像,其思想對峙之深、關係相持之僵、交鋒形勢之烈、參與人數之多乃中國思想史上所罕見。在有些人看來,平生是不太可能看到自由主義、新左翼及新儒家的代表性人士會坐在一起商討共識問題。
而這次牛津論壇促成的共識文本,打破了以往的“不可能”。許紀霖教授在共識文本產生後不久更指出這件事注定將載入史冊。
作為此次“牛津共識”的積極參與者,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許紀霖則把中國思想界的這個事件放在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進行評價和考量。他說:“‘牛津共識’的意義不在於達成了什麼共識,而在於各家各派能夠坐下來,有意願去尋找共識。中國政治最大的問題是彼此之間不信任。晚清時,革命派和立憲派相互之間爭吵不休,互不信任,這種不信任持續到民國,國民黨和進步黨也是爭吵不休。‘牛津共識’的意義在於,在尋找共識的時候,大家都能去了解對方,知道對方是怎么想的,從而不會產生誤解。哪怕達不成共識,至少會有一種基本信任。有了基本信任,才有可能對話,達成妥協,否則只有敵意和誤解。而這種敵意和誤解多了,很可能會出現像埃及那樣的悲劇。”
基督教研究學者
創辦人王文鋒接受基督教媒體《基督時報》採訪,表示此次共識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訪問中王文峰指出,2013屆研討會意義非同尋常,它不僅關乎中國基督教學界與中國思想界的對話,更是關乎中國思想界最大派系之間的對話,又認為“在學者‘內戰’異常兇猛的中國,文本的簽訂算是個奇蹟”。
王文峰認為從赴會嘉賓的背景來看,此次論壇是“中西方兩大文明群體的高水平對話”。
此次研討會除了中國及歐美學術界的重視。文本的簽署在國內也引起了媒體的高度重視。王文鋒透露,《南方人物周刊》、《南都周刊》、《中國新聞周刊》、《南風窗》正在對共識文本的產生做專題的採訪報導,採訪了多位參與簽署的學者,即將見報。
中國神學論壇由王文鋒自2009年創辦,異象是做成五大平台,包括:“神學教育與牧會實踐的連結平台”、“福音使命與文化使命的共融平台”、“內陸教會與海外教會的互動平台”、“三自教會家庭教會的對話平台”和“中國教會與中國政府的溝通平台”。論壇每年邀請特定對象舉行一次研討會,最初邀請教會內部牧者的討論、再到三自教會家庭教會牧者的互動、再到中國教會與海外教會的互動,而本屆再進到中國基督教學界與中國思想界的互動。

相關報導

《“牛津共識”降生記》,南方人物周刊,2013年9月17日
《中國思想界尋求共識》,FT中文網,2013年12月12日
《徐友漁:“牛津共識”、新左翼與當代思想問題》,共識網,2014年3月4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