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光滬

何光滬

何光滬(1950- ),1989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博士學位,1997-1998年在哈佛大學訪問學者,現為中國人民大學宗教學系教授。

主要從事宗教學、宗教哲學、基督教神學等領域的研究。

著有《百川歸海:走向全球宗教哲學》、《天人之際》等。

基本介紹

個人簡介,主要成就,學術獎勵,科研項目,

個人簡介

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學術委員會委員,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研究員、校務委員會委員。曾在美國哈佛大學、英國伯明罕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丹麥奧胡斯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台灣輔仁大學,以及國內多個大學和學術機構擔任客座教授、訪問研究員或學術委員,並曾數十次出國進行學術訪問或參加學術會議。
有多篇文章被譯為英、法、德、俄、日、丹麥、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等文字在國外發表。
主要從事宗教學理論、宗教哲學、基督教神學等領域的研究。

主要成就

曾編寫《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卷基督教部分條目,主持編寫《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基督教全部條目,以及《宗教大詞典》宗教學全部條目和《宗教學小詞典》全書。
著有《秉燭隧中》(新星出版社,2014)、《信仰之問》(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三十功名塵與土》(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多元化的上帝觀——20世紀西方宗教哲學概覽》(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百川歸海——走向全球宗教哲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月映萬川——宗教、社會與人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言有盡》(山東友誼出版社,2005》、《天人之際》(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何光滬自選集》(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有心無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等書;譯有J. Hick’s《宗教哲學》(1988)、J. Macquarrie’s《20世紀宗教思想》(1989)、J. Livingston’s《現代基督教思想》(1992,增訂新版兩卷,2014)、Clinton, Bush, Perot’s《柯林頓、布希、佩羅競選美國總統電視辯論實錄》(1994)、H. Kung & K-J. Kuschel’eds.《全球倫理》(1997)、P. Tillich’s《系統神學》(一、二卷,載《蒂里希選集》,1999)、J.Macquarrie’s《基督教神學原理》(2007)等書;合譯《批評的西方哲學史》、《耶穌傳:一部革命性的傳記》、《比較宗教學史》、《愛、力量與正義》(載《蒂里希選集》)、《神聖的帷幕》、《天使的傳言》、《獄中書簡》、《大學的理念》、《探索人性》、《探索神性》等書;編有《基督教文化評論》(合編)、《對話:儒釋道與基督教》(兩卷)、《蒂里希選集》(兩卷)、《尋根的葉》、《宗教與當代中國社會》、《大學精神檔案》第一卷、《信仰二十講》、《漢語神學讀本》(兩卷),以及“宗教與世界叢書”(四川人民出版社,已出近50種)、“宗教學譯叢”(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已出12種)、“基督教經典譯叢”(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已出20餘種)。
作為1980年代初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宗教學復甦、發展的推動者和見證者,何光滬在宗教學、宗教哲學和基督教研究等領域翻譯並組織翻譯出版了大量著作,是因為他認為,不僅中國宗教學的復甦和發展需要大量學術資料,而且中國知識界和社會各界的思想解放也需要大量思想資料。他從精神或宗教角度來看中西社會的文化和歷史,就其中諸多問題寫了不少文章。他提出中國宗教應該朝著“敬天而不拜物,修行而不遁世,貴生而不迷信”的方向進行改革,中國社會應該朝著“不黨同伐異而求和,不專權愚民而有序,不法古復禮而踐仁”的方向進行改造。他主張中國應該在思想上撥亂反正,以人民而非國家為目標,以公民權利而非國家權力、公平正義而非富國強兵、天下太平而非一族崛起為優先。他認為思考中國的社會文化問題,必須在思想上衝出牢籠、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應該研究、借鑑西方文化這塊“他山之石”的核心即基督教,力求達致全面、真切的認識。他認為文明和諧的基礎即宗教對話,之所以成效不大,是因為各宗教之間沒有共同語言,所以他努力探索世界各大文明的宗教哲學,提出了一種全面系統的“全球宗教哲學”,作為宗教對話的共同語言和共同基礎。
何光滬

學術獎勵

第一屆艾香德獎(基督教歷代經典優秀譯本,1999);

科研項目

宗教學翻譯項目(3期,24種譯著,2002-2011)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