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作內容
畫中描繪峻峭奇險的深山大壑,覆蓋著皚皚白雪:遠處峭壁險崖,有的山勢陡峭,有的高遠突兀,遠處左側一山峰似一把利劍,直插雲霄,氣勢雄奇,山巔處炯雲繚繞,迷霧茫茫。嶺頭和山谷處,雜木叢生,山石表面處積著厚雪,閃著亮光:中部山石嶙峋,高山環抱著山間的平地,在山腰間平地上,座落著屋寧、古寺、樓閣,掩映在山谷和叢林之中,隱現可見。古寺幽然獨處,給人們一種寂然寞然的境界之感。近處為巨岩縱橫其間,古木、雜樹由山縫處掙扎生長,稍往上為山腰,險崖向左傾斜,旱險勢狀。
鑑藏璽印有:“五璽全”、“寶笈三編”。
收傳印記有:一印不可辨,“御書”(半印)。
創作背景
郭熙在畫院任“藝學”時,畫了許多得意名品。《關山春雪圖》與《早春圖》作於同一年(熙寧五年,1072年),應該都是此時身在畫院中的手澤。署款日“熙寧壬子二月奉王旨畫關山春雪,臣熙進”,證明是畫成進御。
藝術鑑賞
主題
該圖以立幅形式表現深山春雪過後的景色。畫之上部雪山嵯峨,峻厚的山巒和茂密的林木襯出山中的屋合,溪水流淌,水磨歡轉,使寂寥靜謐的雪山增添了生氣。
技法
此圖畫法與《早春圖》也大致相近:雪景山石皴法比較簡略,而樹木與樓閣畫得比較細密,使畫面形成鮮明的對比,增加了“雪”的意境。此圖近景的捲雲之石與遠景的陡峭高峰,又是一種頗有構思處理,作者採取一反常態的做法,以遠景取代平遠景,多高遠景的構思、圖中所作的遠山陡峭,這正是他有意作突兀的一種處理。遠景山勢陡峭突兀與中景平整廟了構成了巨大的反差,以此來闡述他“高遠之色清明,”“高遠之勢突兀”的畫論,深暗的叢林和潔白的雪山又形成色比的反差,斷續的泉水與堅固幽谷亦形成動靜節奏的反差,這種鮮明的對比的手法,在此圖中運用得得心應手。至於樹木畫法,畫中樹木枝幹伸展如鹿角、如鷹爪,在雪山映襯下更顯瘦硬,積雪的山地露出苔點,低凹處用淡墨勾染,因是春雪覆蓋,初春落雪即融,所以石面嶙峋崎嶇之感自然淡薄了些許,恰恰表現了北方初雪即將消融的景象。
名家點評
當代書畫家
陳振濂:《關山春雪圖》雖名日春雪,其實卻也還屬冬景。慘澹者以嶙峋與白茫茫一片出之,“如睡”則以寂靜無聲出之。陰暗的天穹,山石的厚積新雪,古寺的幽然獨處,都是一種寂然寞然的境界。謂為慘澹可,謂為如睡亦可。非蒼茫非雄肆非茂密蔥籠非淺草新綠,是一種萬籟皆寂悄然無聲的氣氛。這種氣氛,與《早春圖》的格調是截然有異的。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水天中:寒林中的樓閣、斷續的流泉,給這靜寂奇險的山林帶來了生氣,也給觀眾以感情上的慰藉。畫面動、靜的對比,深暗的叢林和潔白的雪山的對比,形成鮮明的節奏,大片空白和水墨渲染使畫面顯得朦朧迷茫,耐人尋味。
歷史傳承
該圖曾入藏清宮,著錄於《石渠寶笈》三編,《故宮書畫錄》卷五,《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歷代流傳書畫作品編年表》。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作者簡介
郭熙,北宋畫家。字淳夫,河陽溫縣(今屬河南)人。熙寧年問為圖畫院藝學,後任翰林待詔直長。工山水,早年風格較工巧,後取法李成,轉為雄壯,山石用狀如捲雲的皴筆,畫樹枝如蟹爪下垂,筆勢勁健,水墨明潔。常於巨幛高壁,作長松喬木,回溪斷崖,峰巒秀拔,雲煙變幻之景。與李成並稱“李郭”,存世作品有《早春圖》《窠石平遠圖》《幽谷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