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關將軍⑴輓歌
颶風晝卷陰雲昏,巨舶如山驅火輪。
番兒⑵船頭擂大鼓,碧眼鬼奴出殺人。
粵關守吏走相告,防海夜遣關將軍。
將軍料敵有膽略,樓櫓⑶萬艘屯虎門⑷。
虎門粵咽喉,險要無比倫。
峭壁束兩峽,下臨不測淵。
濤瀧⑸阻絕八萬里,彼虜深入孤無援。
鹿角相犄⑹斷歸路,漏網欲脫愁鯨鯤⑺。
惜哉大府⑻畏懦坐失策,犬羊⑼自古終難馴。
海波沸涌黯落日,群鬼叫嘯氣益振。
我軍雖眾無鬥志,荷戈⑽卻立不敢前。
贛兵⑾昔時號驍勇,今胡望風同潰奔?
將軍徒手猶搏戰,自言力竭孤國恩。
可憐裹屍無馬革⑿,巨炮一震成煙塵。
臣有老母年九十,言下一孫未成立,詔書哀痛為雨泣。
吾聞父子死賊更有陳連升⒀,柄柄大節同崚嶒⒁。
猿鶴幻化⒂那忍論!我為剪紙招忠魂⒃。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關將軍:指廣東水師提督
關天培,曾協助
林則徐抗英。道光二十一年(1841),英國侵略軍進攻虎門炮台,關天培奮力苦戰,身受重傷,仍親自發炮殺敵。終因眾寡懸殊,與守軍數百人壯烈犧牲。
⑵番兒:指英國侵略軍。
⑶樓櫓(lǔ):亦作樓牆,古時軍中設定用以瞭望或攻城的高台。此處指設有瞭望台的軍艦。
⑷虎門:在珠江三角洲南側,為珠江主要出海口之一。
⑸濤瀧(lóng):洶湧的波濤。
⑹鹿角相犄(jī):指前後夾擊。
⑺鯤:傳說中的大魚。《
莊子·逍遙遊》:“北冥有魚,其名為鯤。”此處借指英國侵略軍。
⑻大府:明清之際亦稱總督、巡撫為“大府”。此處指
琦善。
⑼犬羊:此處指英國侵略軍。
⑽荷戈:扛著兵器。
⑾贛(gàn)兵:指當時調來廣東作戰的江西兵。
⑿裹屍無馬革:無馬革包裹屍體。《後漢書·馬援傳》:“援曰:‘方今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
⒀吾聞父子死賊更有陳連升:三江口副將
陳連升,負責守衛廣東沙角炮台。英侵略軍數千進攻,他率領兒子陳長鵬及六百士兵英勇抵抗,最後彈盡糧絕,陳連升歿於陣,陳長鵬投水死。
⒁峻嶒(céng):高峻突兀的樣子,這裡比喻陳連升父子的高尚節操。
⒂猿鶴幻化:《
太平御覽》:“周穆王南征,一軍盡化,君子為猿為鶴,小人為蟲為沙。”後人因以“猿鶴幻化”或“猿鶴蟲沙”比喻戰死沙場。
⒃剪紙招忠魂:古代民間的一種迷信風俗,剪紙為衣,招客死遠方的鬼魂。
白話譯文
大白天突然颶風捲地而起,陰雲密布,天空昏暗下來。如山的巨大軍艦驅動著馬達。
英軍在船頭上擂動著大鼓,碧眼的英國鬼子衝出來殺人。
廣東關防守軍奔走相告,朝廷連夜派遣關將軍守衛海防。
關將軍料敵如神更有膽略,將數十艘戰船屯駐在要塞虎門。
虎門乃廣東的咽喉,地勢險要無與倫比。
東西矗立著峭壁峽谷,下面臨近不測的深海。
英軍與本土遠隔波濤萬里,他們深入中國海域孤立無援。
我軍可依險形成鉗形之勢把敵軍拖住,再切斷它的歸路。強大如鯨鯤的敵軍想從大網中漏掉,也萬萬不能。
可惜總督琦善畏敵怯懦錯失良策,犬羊之輩自古終難馴服。
翻滾的海濤映著昏黯的落日,敵軍怪叫氣焰益發囂張。
我軍雖然眾多但無鬥志,扛槍卻立不敢向前。
昔日號稱驍勇的贛兵,今朝遏敵望風潰退逃奔。
關將軍徒手與敵人展開搏鬥,自言力氣衰竭有負國恩。
可憐將軍沒能馬革裹屍歸來,巨炮一震化作煙塵。
關將軍上有九旬老母,下有未成年的幼孫。詩人我讀罷詔書,哀痛得淚如雨下。
我聽說戰死陣地的更有陳連升父子,其光明大節如同突兀的高山。
英勇戰死的將士已幻化成猿鶴,又怎忍心議論!我要為烈士剪紙賦詩,以慰忠魂。
創作背景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一月,英國侵略軍猛攻廣東虎門炮台,水師提督關天培率兵力戰,而兩廣總督琦善妥協求和,早已暗中與英人訂立《
穿鼻草約》,不發援兵。關天培及守台士兵四百餘人戰死。詩人於次年以滿腔悲憤寫下了這首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全詩可分為四層。第一層為前四句,寫英國侵略軍的猖狂入侵,肆意殺人。大風呼嘯,陰雲密布,整個天地一片昏暗,詩的首句既是寫景,也是寫事,成功地渲染了敵人大兵壓境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接著三句寫敵人驅動軍艦,擂響大鼓,敵人入侵的過程和囂張的氣焰被淋漓盡致地刻畫出來,並使戰爭的氣氛更趨緊張。
第二層十二句寫關天培一方的情況。清道光十四年(1834),關天培任廣東水師提督。他上任後,把虎門一帶整治得固若金湯。當時有首歌謠讚頌虎門海防:“虎門雲台,金鎖銅關,入來不易,出去更難。”同時,虎門兩岸峰巒對峙,水中島嶼突出,海水深不可測,地勢十分險要,是珠江的咽喉要隘。這一層緊接上一層的危急形勢。用“粵關守吏走相告”作鋪墊,既點出了事件發生的地點,又推出了要歌頌的人物。詩人用連句法寫出關天培一方占天時、地利、人和,氣韻通貫完足,節奏跌宕分明。在這一層中,明寫關天培一方有利,暗寫敵方危險,明寫敵方之愁暗寫關天培一方之喜,這就與第一層中明寫敵方得意忘形,氣焰囂張,暗寫關天培方失利,損失慘重形成鮮明對照。前後兩層,一正一反,每一層中又虛實結合,章法靈活多變,意味含蓄雋永。
第三層十二句,以“惜”字打頭,抒發對虎門戰敗、將軍殉難無限痛惜和悲憤的感情。由於兩廣總督琦善削弱防務甚至割地賠款討好侵略者,助長侵略者的氣焰,挫傷了愛國將士的抗戰熱情。虎門戰鬥打響後,他坐視不救,致使關天培孤軍無援,親自搏戰,最後被炮彈擊中,壯烈殉國。詩人在這一層中,揭示了虎門戰敗的原因,矛頭直指賣國投降官僚。關天培謀略過人,士兵們人多驍勇,就因為“大府畏懦”,結果使敵人“叫嘯氣益振”,“我軍雖眾無鬥志,荷戈卻立不敢前。”過去以驍勇著稱的贛兵,在賣國投降政策下,望風潰敗。詩人以犬羊自古難馴的事實與清廷媚外求和的幻想對比,以贛兵昔時驍勇與今日潰崩對比,以琦善怯懦失策與關天培報國“徒手猶搏戰”對比,深刻揭露了清廷賣國投降造成的惡果。其中充滿了對關天培的敬佩和惋惜,飽含著詩人的血淚和憤怒,使“惜”字落到了實處。“海波沸涌”句寫景,交代了戰鬥的時間是下午,寓含了詩人狂怒如海的情緒和暗淡沉悶的心境,與開篇寫景形成呼應。
第四層為最後七句,抒發詩人的哀悼之情。關天培上有年近九十的老母,下有未成人的兒子,可他外敵未滅,不以家為。其精神節操,高不可仰。他和陳連升父子的犧牲,使詩人悲痛欲絕,哀惋不已。
詩人以沉鬱悲壯的筆調記敘了關天培虎門遇難的經過,歌頌了愛國將士不畏犧牲,堅決抗擊英國侵略者的事跡,譴責了投降派官僚怯懦賣國的行徑,抒發了對關天培的崇敬和哀悼之情。全詩以記敘為主,兼熔議論、抒情於一爐,字字用血淚凝成。結構上第一、二層分寫敵方與關天培方,第三層合寫敵方與關天培方,第四層扣住題目,綰結全篇,既騰挪變化,又承接自然。其中對虎門戰鬥和關天培殉難經過的記錄,準確生動。
名家點評
清代
楊傳第《怡志堂詩初編·序》:不立綱綜,而自成體勢。
清代
徐世昌 《晚晴簃詩匯·詩話》:忠義之慨,獨有千古,而卒不欺其言。伯韓又豈僅詩人已哉!
當代哲學史家
王蘧常《國恥詩話》:敘述密緻,於委蛇澹蕩中郁風雷之聲,斯為可貴。
作者簡介
朱琦(1803—1861),字濂甫,一字伯韓,廣西臨桂(今廣西桂林)人。道光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御史。工經學,善詩文。鴉片戰爭期間,撰有敘事感懷詩歌,歌頌抗英將士,揭露投降派,真實不諱,時譽為詩史。著有《怡志堂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