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沿革,特徵,層型,構成,分布,備考,
命名
甘肅地質局天水地質隊,1961年手稿命名關家溝階,西北地質研究所秦鋒、甘一研1976年,改稱關家溝組。命名剖面位於甘肅文縣關家溝。
沿革
葉連俊、關世聰(1944)曾將其劃歸震旦系—志留系碧口系,並指出下部含冰磧層。甘肅天水隊1961年,稱關家溝階。1974年甘肅區測隊與西北地質研究所將其改稱關家溝組,時代歸屬於早震旦世(秦鋒等1976年發表);1980年甘肅區域地層表,又將其置於震旦亞界;《甘肅區域地質志》1989年仍恢復用關家溝組,並將時代置於早震旦世晚期(下震旦統上部)。殷繼成等1993年將其歸為成冰系,與南沱組層位相當。
特徵
層型
選層型 甘肅省文縣關家溝實測剖面。甘肅區調隊,1989,I-48-27(文縣幅)區調報告。
構成
其岩性為兩套冰磧岩中夾一套板岩。上部主要為灰—灰綠色塊狀(變雜礫岩)、冰磧礫岩、冰磧砂礫質泥板岩與含礫砂岩;中段為深灰、灰黑色變粉砂岩與粉砂質板岩;下段為灰及灰綠色冰磧砂礫質泥板岩、塊狀冰磧變礫岩與灰黑色粉砂質板岩。在膠結物中含有大量微古植物,以Laminarites antiquissimus, Trachysphaeridium cultum, Nucellosphaeridium sp.,?? Bavlinella faveolata, Micrhystridium sp.及Leiopsophosphaera sp., Leiofusa bicornuta, L. Solida, Nostocomorpha cf. Prisca, Taeniatum crassum, Zonosphaeridium sp., Synsphaeridium conglutinatum 等為主。
分布
本組主要分布於甘肅文縣關家溝、蒿子店、臨江一帶,呈南北向展布,並向東北延續到琵琶鄉、豆壩鄉等地,在康縣及甘肅、陝西交界處亦有分布。其頂界與臨江組為整合接觸,下與碧口群秧田壩組為不整合接觸,厚1268—4897m。
備考
近年陶洪祥等(1993)建議將關家溝組改稱關家溝群,並進一步劃分為四個組,自老到新:黃路壩組:含礫板岩、千枚岩;滴水崖組:礫岩、含礫板岩及含礫凝灰質板岩;關家壩組:板岩、含礫板岩及不純灰岩夾層;蒿子店組:中厚層灰岩、矽質白雲岩。更多的著者認為上述分組建議雖不能作更大區域對比,但可作為四個段級單位套用。
編撰者:高振家
作者1:秦鋒
年份1:1976
作者2:甘一研
年份2:1976
作者3:甘肅地質礦產局
年份3:1989
系名:新元古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