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闈姓
- 分類:中國的早期彩票之一
- 盛行:清末
- 區域:兩廣
簡介,來由,軼事,
簡介
學詢在北京會試時發行的“闈姓”,規則是將應試者每人的名字印在紙上,定價出售,由購買者填選可能中榜者的名字,發榜後,按猜中的多少兌獎。
來由
闈姓是早期彩票之一,有的分上下兩聯,上聯印應試者的名字,下聯印彩票的編號,在會試前夕定價出售。也確有這樣的玩法:購買人在彩票上選出他認為可能中榜的名字,然後撕下上聯,交給彩票出售點;發榜後,按猜中的多少,依次獲得頭等、二等或三等彩。
舊時代稱科舉考試場所為“闈”,故得名。具體賭法是在鄉會試或歲科試前,賭博者先下賭資,預卜中試考生的姓氏,各猜定數若干,榜發後以猜中多寡為贏輸。道光末年始興於廣東。據傳,山紫村機房民人最先用這種方式聚賭。初時只以文武鄉試榜中小姓作賭,賭注不大,後規模漸大,發展為開局收票。光緒朝後期蔓延到廣西。清政府時禁時縱。郭嵩燾任廣東巡撫時,曾令禁止,對違禁開局者處以罰銀。所罰款充作軍餉。旋又準其立案,招賭商開局。戶部尚書羅惇衍因其影響科舉考試,敗壞社會風氣,曾奉請朝廷禁止,但不久開禁。每逢賭期,賭局散發成千上萬張“闈姓”賭票,吸引社會各界民眾參加賭博。有人因此暴發而成巨富,也有人因此而傾家蕩產。賭商則至獲大利。清朝當局把此途看成一項重要財源。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科舉被廢除,這種賭博活動也隨之消亡。
軼事
早在道光三年,廣東人陳輝祖便籠絡廣粵大員以致主考人員,從科舉鄉試、會試的進考者名單中,列出許多可能中舉者的姓名,作為“彩底”,分別書寫在幾千個紙卷中,並混雜大量“白票”,也就是只印假名字或者乾脆不印名字的彩票,經密印後一起出售給廣大彩民。發榜當日,彩民可以拿著自己買到的彩票去核對,如果彩票上有一個名字與榜單上的姓名相符,即為中獎。
遺憾的是,這年科考結果出來,許多人都得了“白票”,中獎的人太少,引得民怨沸騰,特別是投彩付出許多錢財的大票戶,更是怒氣衝天,有人甚至聲言要“殺陳血恨”。當年重陽節,陳輝祖帶家人返鄉祭祖,途中倒真被人亂刀砍死。後來據官府勘查,兇手主犯就是一位沒能中獎的彩民。
這件事說明當時的彩民還不夠成熟,也能從側面說明彩票在當時還是個新鮮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