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閻羅薨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小說
- 作者:蒲松齡
- 作品出處:《聊齋志異》
原文,注釋,譯文,評析,其它相關,作者簡介,
原文
巡撫某公[1],父先為南服總督[2],殂謝已久[3]。公一夜夢父來,顏色慘栗[4],告曰:“我生平無多孽愆[5],祗有鎮師一旅[6],不應調而誤調之,途逢海寇,全軍盡覆。今訟於閻君,刑獄酷毒,實可畏凜。閻羅非他,明日有經歷解糧至[7],魏姓是也。當代哀之,勿忘!”醒而異之,意未深信。既寐,又夢父讓之曰[8]:“父罹危難[9],尚弗鏤心[10],猶妖夢置之耶?”公大異之。
明日,留心審閱,果有魏經歷,轉運初至,即刻傳入,使兩人捺坐[11],而後起拜,如朝參禮[12]。拜已,長跽漣湎而告以故[13]。魏不自任,公伏地不起。魏乃云:“然,其有之[14]。但陰曹之法,非若陽世懵懵[15],可以上下其手[16],即恐不能為力。”公哀之益切。魏不得已,諾之。公又求其速理。魏籌回慮無靜所[17]。公請為糞除賓廨[18],許之,公乃起。又求一往窺聽,魏不可。強之再四,囑曰:“去即勿聲。且冥刑雖慘,與世不同,暫置若死,其實非死。如有所見,無庸駭怪[19]。”
至夜,潛伏廨側,見階下囚人,斷頭折臂者,紛雜無數。墀中置火鐺油鑊[20],數人熾薪其下[21]。俄見魏冠帶出,升座,氣象威猛,迥與曩殊[22]。群鬼一時都伏,齊鳴冤苦。魏曰:“汝等命戕手寇,冤自有主,何得妄告官長?”眾鬼嘩言曰:“例不應調,乃被妄檄前來[23],遂遭凶害,誰貽之冤[24]?”魏又曲為解脫,眾鬼嗥冤,其聲訩動。魏乃喚鬼役:“可將某官赴油鼎,略入一煠[25],於理亦當。”察其意,似欲藉此以泄眾忿。即有牛首[26]執公父至,即以利叉刺入油鼎。公見之,中心慘怛[27],痛不可忍,不覺失聲一號,庭中寂然,萬形俱滅矣。公嘆詫而歸。及明,視魏,則已死於廨中。
松江張禹定言之[28]。以非佳名,故諱其人。
注釋
據《聊齋志異》鑄雪齋抄本
[1]巡撫:明清時代與總督同為地方錄高長官;清為省級地方政府的長官,總攬一省的軍政大極,地位略次於總督。
[2]南服:南方。周制,以土地距國都遠近分為五服,因此稱南方為南服。
[3]殂謝:謂死亡。
[4]慘粟:謂極度悲痛。
[5]孽愆:猶言罪過。
[6]鎮師一旅:所屬鎮的軍隊五百人。鎮,清制,總督或巡撫所屬有鎮、協、營、汛各級。鎮,指總兵,為綠營乒高級武官:因掌理本鎮軍務,又稱“總鎮”。旅,軍隊編制單位,五百人為旅。
[7]經歷:官名。金代樞密院、都元帥府皆置經歷,元明因之。掌出納、移文等事。
[8]讓:責備。
[9]罹厄難:遭受危難。
[10]尚弗鏤心:還不銘記於心。鏤心,刻在心上。鏤,雕刻。
[11]捺坐:強按於座。
[12]如朝參禮:如同上朝參見皇帝的禮節。朝參,官吏上朝參見皇帝。見《舊唐書·輿服志》。
[13]長跽漣洏(ér而):直挺挺地跪著,兩眼垂淚。長跽,猶長跪,上身挺直而跪。漣洏,垂淚的樣子。
[14]具有之:大概有這件事。
[15]懵懵(měng měng猛猛):猶瞢瞢,昏暗不明。懵,通“瞢”。
[16]上下其手:謂串通作弊。《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載,春秋時,楚國進攻鄭國,穿封戍俘虜了鄭將皇頡,王子圍與其爭功,請伯州犁裁決。伯州犁即叫俘虜本人作證。而伯州犁有意袒護王子圍,在提審時,指王子圍故意“上其手”(高舉其手),向皇頡暗示王子圍地位尊貴;指穿封戍則“下其手”,以示其地位卑下。皇頡會意,便說自己是被王子圍俘虜的。伯州犁通過上下其手達到了顛倒是非、通同作弊的目的。
[17]籌回:反覆謀畫。
[18]糞除賓廨:清掃接待賓客的公廨。糞除,掃除。語出《左傳·昭公三年》。
[19]無庸:不用。
[20]火鐺油鑊:烹刑刑具。鐺、鑊,烹器,即下文所云“油鼎”。
[21]熾薪:將柴草燒旺。
[22]迥與曩殊:迥然與日間所見不同。曩,曩昔,過去,往日。
[23]檄:傳遞軍令的公文。
[24]貽:給與。
[25]一煠(zhá炸):食物放入油或湯中,一沸而出稱“煠”,此謂將某公父放入油鍋一炸。
[26]牛首、阿旁:均為迷信傳說中陰間惡鬼名。
[27]慘怛:悲痛。
[28]松江:縣名,今屬上海市。
譯文
某巡撫的父親,早先在南方做總督,去世已經很久了。一天夜裡,巡撫夢見父親來,臉色哀傷恐懼,對他說:“我一生沒多少罪惡,只有一旅邊防軍隊,不應當調遣而錯誤地調遣了,途中遇上海寇,全軍覆沒。現今他們告到閻王那裡,陰司里的刑罰殘酷歹毒,實在叫人害怕。閻王不是別人,明天有個經歷官押送糧草來,那人姓魏,他就是閻王。你要替我哀求他,不要忘了啊!”巡撫醒來,覺得這事很奇怪,心裡不很相信。剛又睡下,又夢見父親來,讓他一定照說的去辦,還說:“父親遭遇災難,還不銘記在心,怎么把它當作妖夢置之不理呢?”巡撫醒來,越加感到這事奇異。
第二天,巡撫留心查看名冊,果然有個姓魏的經歷,轉運糧草第一個來到,巡撫立刻傳話叫他進來。叫兩個衙役把他按到座上,隨後按拜見官長的禮節向他叩拜起來。叩拜完畢,直挺挺跪在地上,兩眼垂淚,把夢中的事向魏經歷說了。魏經歷不承認自己是閻王,巡撫趴在地上不起來。魏經歷才說:“是的!有那樣一件事。但是陰間的法律,不像人間昏暗不明,可以上下聯手,串通作弊,恐怕我無能為力。”巡撫苦苦哀求他。魏經歷無可奈何,就答應下來。巡撫又請求迅速辦理。魏經歷反覆籌劃,考慮沒有個安靜的地方處理這事。巡撫請求把接待賓客的公館清掃出來讓他用。魏經歷同意後,巡撫才從地上站起來。又要求審理時跟去看一下,魏經歷不同意。他再三要求,才答應他去,囑咐說:“到了那裡不要出聲。陰間刑罰雖然殘忍,可是與人間不同,一處治就像死了,其實沒死。如果你看見了什麼,千萬不要驚怪。”
到了夜裡,巡撫藏在公館的一旁,見公堂台階下,受審的犯人,斷頭的,折臂的,亂紛紛不計其數。在一塊空地上放著一口油鍋,幾個人在油鍋下燒起了火。忽然看見魏經歷穿著官服走出來,坐到大堂上,神氣威猛,和白天見的大不一樣。那些斷頭折臂的人,一齊趴到地上,同聲叫喊冤枉。魏經歷說;“你們都是被海寇殺害的,冤有頭債有主,為什麼亂告官長呢?”眾鬼大聲喊著說:“按規定不應該調遣,我們是被錯誤地調動後,才遭到殺害,這是誰給我們造成的災難呢?”魏經歷又多方為巡撫的父親解脫。眾鬼大聲叫冤,亂成了一片。於是,魏經歷叫過鬼卒,說:“可將那個官放到油鍋,稍微炸一下,於理也是應當的。”看魏經歷的用意,似乎想藉此平息一下眾鬼的怨憤。當下就有兩個惡鬼把巡撫的父親捉來,用鋒利的鋼叉刺入油鍋。巡撫見此情景,心裡又驚又痛,無法忍受,不覺脫口喊了一聲。剎時,庭中寂然無聲,眼前的一切都不見了。巡撫驚嘆不已,悄悄地回去了。天明之後,巡撫去看魏經歷,見他已經死在公館裡。
評析
《閻羅薨》尤有代表意義。故事裡的魏經歷是兼職閻羅。人在陽世生活,卻夢斷陰司事。巡撫大人為了自己在陰司的父親,向魏經歷求情。巡撫之父生前任總督,曾誤調軍隊,導致全軍覆沒,此事由魏經歷審問。魏經歷雖然向巡撫聲明“陰曹之法,非若陽世懵懵,可以上下其手”,但終因頂頭上司求情,情面難卻,答應審案時帶巡撫到現場偷聽。魏閻羅審案審得很公平,為了平民憤,他下令把巡撫之父丟到油鍋里炸上一遭。不料巡撫見此,非常傷心,“痛不可忍,不覺失聲一號”。這“一號”的結果,竟然讓兼職閻羅受到了嚴懲,“及明,視魏,則已死於廨中”,大概是被陰司召去追查徇私舞弊之罪了。
其它相關
閻羅殿常常被聊齋先生表現為理想的懲惡揚善的地方。
《李伯言》寫沂水李伯言素來正直有肝膽,他暴病而死後,到冥間審案,先看到一個私良家女82人的惡棍被炮烙:“空其中而熾炭焉,表里通赤”;然後審王生買婢致死案。李伯言因為王生是自己的親家,心中存左袒之意,馬上就受到了懲罰:“李見王,隱存左袒意。忽見殿上火生,焰燒梁棟。李大駭,側足立。吏急進曰:'陰曹不與人世等,一念之私不可容。急消他念,則火自熄。'李斂神寂慮,火頓滅。”蒲松齡在篇末說:陰司之刑,比陽世慘重,責罰也比陽世苛刻。但陰司沒有走後門、拉關係、說情等事,所以雖然處罰重,受罰者無怨言。誰說閻王殿沒有天日?只怕閻王殿的正義之火,不能燒到民間的衙門上。
閻羅還常對歷史人物加以處治。《閻王》寫閻王閒暇無事,把曹操拉出來打上幾十大板。《閻羅》則寫送明代民族英雄升天:“沂州徐公星,自言夜作閻羅王。州有馬生亦然。徐公聞之,訪諸其家,問馬:'昨夕冥中處分何事?'馬言:'無他事,但送左蘿石升天。天上墮蓮花,朵大如屋'雲。”左蘿石即左懋第,山東萊陽人。因父親葬在蘿石山上,遂以蘿石為號。他崇禎四年中進士,官至太常卿,以兵部侍郎銜出使滿洲議和,被清兵羈留。明亡後,左蘿石拒不降清,被殺害。當時人們譽為“南宋文天祥”。左蘿石罹難時,蒲松齡只有七歲。《閻羅》用“天上墮蓮花,朵大如屋”頌左蘿石升天為佛,蓮花即蓮花形佛座,是成佛的象徵。蒲松齡用閻羅障眼,熱情謳歌明代的民族英雄,新穎別致。
《李伯言》寫沂水李伯言素來正直有肝膽,他暴病而死後,到冥間審案,先看到一個私良家女82人的惡棍被炮烙:“空其中而熾炭焉,表里通赤”;然後審王生買婢致死案。李伯言因為王生是自己的親家,心中存左袒之意,馬上就受到了懲罰:“李見王,隱存左袒意。忽見殿上火生,焰燒梁棟。李大駭,側足立。吏急進曰:'陰曹不與人世等,一念之私不可容。急消他念,則火自熄。'李斂神寂慮,火頓滅。”蒲松齡在篇末說:陰司之刑,比陽世慘重,責罰也比陽世苛刻。但陰司沒有走後門、拉關係、說情等事,所以雖然處罰重,受罰者無怨言。誰說閻王殿沒有天日?只怕閻王殿的正義之火,不能燒到民間的衙門上。
閻羅還常對歷史人物加以處治。《閻王》寫閻王閒暇無事,把曹操拉出來打上幾十大板。《閻羅》則寫送明代民族英雄升天:“沂州徐公星,自言夜作閻羅王。州有馬生亦然。徐公聞之,訪諸其家,問馬:'昨夕冥中處分何事?'馬言:'無他事,但送左蘿石升天。天上墮蓮花,朵大如屋'雲。”左蘿石即左懋第,山東萊陽人。因父親葬在蘿石山上,遂以蘿石為號。他崇禎四年中進士,官至太常卿,以兵部侍郎銜出使滿洲議和,被清兵羈留。明亡後,左蘿石拒不降清,被殺害。當時人們譽為“南宋文天祥”。左蘿石罹難時,蒲松齡只有七歲。《閻羅》用“天上墮蓮花,朵大如屋”頌左蘿石升天為佛,蓮花即蓮花形佛座,是成佛的象徵。蒲松齡用閻羅障眼,熱情謳歌明代的民族英雄,新穎別致。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人。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後屢受挫折,一直鬱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後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