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閬中皮影,又稱皮燈戲,燈影兒戲,始於漢代,成熟於宋代。元代開始傳往南亞諸島及歐洲一些國家。興盛於清道光年間。
溯源
皮影戲有“電影之父”的美譽。
皮影產生於兩千年的西漢,據《漢書·外戚傳》載: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死後,方士李少翁用紙剪李夫人側影像,用燈將影像投於蚊帳上,栩栩如生,漢武帝相思之苦得以解脫。這便是皮影的雛形。
皮影又叫燈影,用光將影像投射在螢幕上,由走影師(又稱攔門匠、提手)操作使影像活動,配上音樂、說唱來演繹故事。
造型
幾百年來,由於藝人們不斷將外來皮影技藝和其它表演藝術之所長收蓄融匯於川北皮影中,從而使川北皮影逐漸顯得精美漂亮,風格獨具。如今當我們欣賞川北皮影時,都會感到它雕工製作精細,人物造型生動,線條骨法流暢,色彩鮮明協調,構圖完整統一。每一付皮影,都是一件很好的工藝品。
影像是皮影的主體。製作材料在四川通常為牛皮,6至10歲的嫩牛皮韌性、透明度皆佳,是上好材料。牛皮剝下後須經繃皮、發汗、擂皮、裁料、保水後,經刮、磨、洗、刻製成皮,再經雕刻、著色方可成為影像。皮影的藝術創意汲取了中國漢代帛畫、畫像石、畫像磚和川北寺院壁畫之手法與風格。皮影的刻制工具有削刀、削磴、刻刀、鑽子、剪刀等,其中以鑽子為最多,可達一二百支。
刻好生動傳神的皮影后,靈活操作(又稱走影子、耍棍)是關鍵。耍活皮影身上控制四肢、關節的三根棍,才能使皮影變活,其中頗有功夫和講究。十指各有分工,以手腕力度的變化及與身體的配合來表現常人的各種動作。
四川皮影流傳於川北一帶,多借用川劇聲腔,同時雜以川北民歌小調,也有自編的,都極大眾化。伴奏樂器有鼓、鑼、鈸、胡琴、嗩吶等。
《海陽竹枝詞》中有首描寫皮影戲演出的詩:“張燈作戲調翻新,顧囊徘徊知逼真;環佩姍姍連步穩,帳前活見李夫人。”這是皮影戲的初級階段,而鼎盛期為唐代,皮影造型優美,表演技術婦熟。以後的宋、元、明、清均有皮影表演。
特色
川北閬中皮影戲表演細膩生動。一些皮老藝人如王文坤等,由於幾十年從事皮影表演藝術,大都有較高的藝術修養和過硬的專業技術,能將各種不同的人物、各類不同角色的思想感情,通過螢幕表現出來。讓觀眾覺得影戲人物是舉步而蹈,撣袖而舞,人物的身法,指爪靈巧自如,分寸適度。布置在螢幕上各種景物,龍樓鳳閣,雕廊石砌,綠樹紅花,蜂蝶雀鳥,飛雲奇峰,怪石異壑似真非幻。使得觀眾們在優美的樂曲伴奏和絕妙的唱腔中觀賞皮影戲時,獲得真正的美的藝術享受。
皮影,俗稱燈影,是川北民間喜聞樂見的一種傳統戲劇表演形式,閬中亦是川北皮影活動中心。
名家
皮影是一種民間藝術,由一人或幾人操作,並巧借燈光透視來表演。川北皮影一般分為土皮影、渭南皮影、王燈影(皮影)三種。王燈影同時也是一個人的稱謂,他就是川北皮影創始人王文坤。
成就
是閬中市寶台鎮醴泉寺村民間藝人,這“王燈影”是全國唯一以人名命名的皮影。 家住閬中水觀鎮的民間藝術家王文坤,出身於皮影世家,是閬中皮影和剪紙藝術的代表人物。他雕刻的皮影,造形細膩,形象生動,四肢靈活,立體感強。以燈光將所刻皮影投射到螢幕上,操縱動作,配以聲腔,藉以表演戲文故事,十分生動有趣。
創新
王文坤在川北民歌唱詞基礎上,借川劇聲腔和鑼鼓套路,設計出節奏明快、動作多變,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皮影劇,深受觀眾喜愛。1986年6月,他應奧中友協邀請赴維也納等地演出,奧地利前總統董希施萊格和夫人看了演出並與王文坤等合影留念,王文坤的歐洲之行,取得了圓滿成功。北京亞運會期間,中央電視台黃金時段曾推出《皮影大師》王文坤的皮影藝術片。他一生還創作了一千多幅精妙的剪紙作品,多次在省和全國獲獎,上百幅被中國民間美術館和四川省藝術館收藏。閬中藝術館辟有展室,展出王文坤皮影、剪紙作品。
附錄
王皮影和他的傳人
川北閬中一個普通農民王文坤,曾帶著他的家庭皮影藝術團登上“音樂之都”維也納的藝術殿堂。11年後,老藝人帶著皮影夢隨風仙逝,被譽為“電影之父”的川北皮影在民間瀕臨失傳。老藝人的後裔在小山村中秘密打造3載,終於讓皮影戲步入黃金時代……
以人命名的民間藝術
9月的一天,在閬中古城的一家客棧里,記者目睹了曾轟動維也納的“王皮影”。
杜家客棧里擠得水泄不通,一陣激昂的迪斯科音樂從大院深處傳出,但見整個院子座無虛席。舞台上,兩位婀娜多姿的“美少女”皮影伴隨著強勁的樂聲一蹦一跳,活脫脫仙女下凡。隨後是一出川劇折子戲,投影上項羽圍困劉邦,張良設計請眾將赴宴,劉邦乘隙假扮小兵逃走。這一齣戲打鬥生動,外地遊客紛紛感嘆,這才是真正的藝術哇!自始至終手握攝像機的美國朋友更是激動,硬要與幕後指揮千軍萬馬的川北王氏皮影傳人王彪、王舫兩兄弟合影留念。
皮影是一種民間藝術,由一人或幾人操作,並巧借燈光透視來表演。川北皮影一般分為土皮影、渭南皮影、王燈影(皮影)三種。王燈影同時也是一個人的稱謂,他就是川北皮影創始人王文坤。他是閬中市寶台鎮醴泉寺村民間藝人,這“王燈影”是全國唯一以人名命名的皮影。
“叛逆”作學徒
王文坤出生於1923年2月11日,自幼學習泥塑木雕和民間剪紙工藝。1942年,19歲的王文坤便能將父親的全套藝術活兒包攬下來。父親便讓他拜閬中馮朝清皮影班李雲亭為師,踏上了“耍影子”的道路。
在從藝的歲月中,王文坤起早貪黑地學習剪紙和皮影雕刻。每當看到師父一筆一畫在牛皮上畫線條起草圖,再用雕刀刻畫時,王文坤便琢磨開了,能不能減少煩瑣的程式,不起草圖呢?再者,能不能將“影子”耍大些呢?然而,在那個時候,要違背師命,是叛逆,是決不允許的。既然不敢公開乾,他就偷偷試!於是,王文坤趁夜深人靜練刀法。後來他終於練就了畫畫不起稿、自然流暢的皮影製作風格。師父應允了他的做法,兩人一起對沿襲下來的傳統皮影進行了大膽改革。不日,經過改頭換面的大皮影一露面,便轟動鄉鄰。
王文坤從師父手中接管了皮影班後,有了自己的全套人馬,他又徹底改進完善了當時盛行的影像較小的渭南皮影,創立了影像更大,造型生動有趣,劇目更全的“王燈影”。
風光維也納
1980年代初,皮影在川北農村仍處鼎盛時期,王文坤組建了家庭皮影藝術團,自編了一些活潑向上,歌頌農村新變化的劇目,為父老鄉親增添了無數喜悅。“王皮影”,豐富了那個時期人們的文化生活。
1986年底,一名叫卡密斯基的奧地利收藏家來到中國,尋訪蒐集民間工藝珍品。四川省民眾藝術館為卡密斯基博士安排了一場由王文坤表演的單人皮影。王文坤精心準備了一場“穆桂英大戰楊宗保”的川劇折子戲,只見他一個人雙手走影子(耍皮影),用嘴說唱,又打鑼,又吹嗩吶,又拉胡琴。一場演出下來,卡密斯基瞪大了雙眼。隨後王文坤又拿出一張牛皮擺在桌子上,嫻熟地操刀雕刻,僅僅用了15分鐘時間,便雕刻成皮影“喜鵲登梅”,站在一旁的卡密斯基連聲稱“奇人、奇人!”
卡密斯基回到奧地利。在他的促成下,王文坤家庭皮影藝術團一行4人,於1988年6月啟程前往奧地利參加世界藝術節。在“音樂之都”維也納進行了3天演出,各國人士競相觀看,當地電視台進行了現場直播,王皮影轟動維也納。王文坤受到奧地利總統的親切接見,並獲得金質獎章一枚,隨後,應奧方挽留,王文坤還在奧地利進行了為期22天的巡迴演出,場場爆滿。
心猶不甘
1999年2月,筆者最後一次採訪了王文坤。當時他已是中國民間剪紙藝術研究會、四川民間美術研究會等社團的理事,閬中市皮影研究會副會長。據王老介紹,他有300多幅作品參加過各級展覽,其中《龍騰魚躍》獲1990年首屆中國民間藝術大賽獎,1985年他的皮影、窗花等18幅作品被中國美術博物館珍藏。
採訪完王文坤後,筆者當晚留宿他家,與老人把盞對飲。十分豪爽的王老告訴記者:“我最擔心的是皮影藝術後繼無人,我孫女和孫兒都學會了耍影子,但孫女覺得掙不到錢,一家人要養家餬口,我也沒有辦法阻攔她,現在孫女打工掙錢外出了,孫兒一人也難以撐起,我只希望這些東西(皮影)不會丟失,將來有個好歸宿”。
此次採訪,筆者拍攝了皮影大師王文坤一生中積累下來的大量皮影和剪紙實物資料,之後不久,1999年11月6日,他帶著皮影夢,與世長辭。
險些失傳
閬中為搶救川北王皮影這一文化瑰寶,市政府等多次拜訪王文坤家,商量修建皮影博物館的相關事宜。可是,王文坤只將表演秘訣正式傳過兩個孫子,一個孫子在外打工,一個孫子在家辦廠,他們願意重操爺爺舊業嗎?
王文坤逝世後的第二年,幾位王氏兄弟開始商議要將皮影賣出,再瓜分遺產,機靈的孫子王舫做通了父親的工作,終得眾人反對出售皮影,但滿滿幾大箱皮影又將做何用途呢?王家人束手無策。
後來王舫也打起了那幾箱皮影的主意,接觸了許多文物販子,一位台灣的陳先生願出資40萬元收購所有的皮影,更有一位德國朋友願出60萬元。有些心動的王舫在與父親商議後,出售之事“泡湯”。從官方收購到民間高價交易,無數雙眼睛都盯著這宗定能賺大錢的“買賣”,也正是因為這些人發財心切,才使王皮影能重返江湖。
讓“影子”更紅
王文坤長孫王彪和次孫王舫兄弟,談到為什麼王皮影消失多年後又在他們這一輩東山再起時,激動地說,要感謝一個人,就是中國美院教授、中華皮影博物院副院長趙樹同。
王舫在北京打工期間,時常到一些文物市場轉,3年前與趙教授相識。趙教授與他進行了一次長淡。趙說,我是皮影收藏愛好者,皮影倒是收藏了不少,但皮影都是“死的”,沒有看到有人把它耍“活”,希望有人去把它“耍起來”,讓後人看一看這些先輩們創造發明的藝術精品。王舫豁然開朗。
隨後,王舫回到閬中與王彪一道拜師學藝,苦練川劇曲牌,精心繼承傳統的皮影戲,同時,結合現代意識和現代舞的特色,將激昂的迪斯科編進皮影戲,終於使“閬中皮影藝術團”揭竿而起,一炮走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