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贛古道

閩贛古道

在福建省南平市茫盪山風景區內,有一條閩贛聞名的古道,因昔時從山腳至山頂要登3800級石階而得名三千八百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閩贛古道
人文歷史,特色,

人文歷史

武夷山脈,橫亘東南,山高嶺峻,雲深林茂。東來雲雨仰止,西至風雪卻步;教閩江東去歸大海,讓贛水西流匯長江。天公也低頭的這脈大山,卻未能阻斷先民徙遷的步履,未能截擋文明交流的簌音。傍水而居、逐流而行的先民,是如何從長江水系跨越至閩江水系?是什麼,成就了武夷山的“黃泥崗”石器文明、“古閩粵”東南文明、“閩邦鄒魯”理學文明、“金崇安”閩商文明?
閩贛古道閩贛古道
不是武夷仙人虹橋飛架兩江流域;不是皇恩浩蕩垂顧這脈群山!是先人蓽路藍褸,披荊斬棘,破土鑿岩,“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的修遠古道系連起了兩江流域;是這些“百步九折縈岩巒”游龍般穿雲越澗的漫漫古道成就了武夷山璀燦文明!
如果說閩贛古道,是一條條系貼於武夷大山胸頸的項鍊,那么沿途上由歷代官宦、鄉紳、義民董工捐資助力修建的關隘、驛館、涼亭、廊橋、津渡、岩梯、棧道,就是串綴於項鍊絲線上的顆顆文化珍珠。這些熠熠生輝的珍珠,是古代武夷山勞動人民血汗智慧的結晶,是歷代結緣武夷山官宦士紳“兼濟天下”價值追求的果實。

莫道這些古道纖若遊絲,卻於無聲處或轟轟烈烈地牽引和編織了中華東南大陸5000年的文明歷史:曾經古閩先民“幾個石頭磨過”“刨舟崖陬”,曾經漢武帝遣使“祀乾魚於武夷君”“徙民於淮”,曾經江淹夢筆“碧水丹山”,曾經扣冰雲遊“千江明月”,曾經朱熹往返“嶽麓會講”“鵝湖論辨”,曾經戚家軍“甫隨北平又征蠻”,曾經鄭成功“總領分水關務”,曾經閩商濫觴“萬里茶路”“鴉片戰爭”,曾經方誌敏揮師“直指武夷山下”,曾經粟裕過兵“解放崇安城”,曾經坎坎伐木“大煉鋼鐵”……。這些蒼茫悠遠的古道,灑落過多少唐賢宋哲的馨香翰墨,迴蕩過多少晉商閩賈的馬幫鈴鐺,浸漬過多少爭戰圍剿的漂杵淚血?
人間正道滄桑。武夷古道,在看慣了悲歡離合,淡漠了榮辱興衰,麻木了人踐馬踏後,時代車輪隆隆,碾破了山水沉夢,也終結了古道使命。曾經輝煌與愁苦的閩贛古道,漸漸遠去了人喧馬嘶,卸下了千年沉重。
閩贛古道閩贛古道

瘦馬西風裡,古道斜陽中。項鍊般的閩贛古道,如今大多線斷珠隕,在蒼涼的斜陽中,作別了昔日的熠熠輝光,成為武夷大山最後的“文化遺產”。這是一筆厚重的財富,讓我們懷些感恩,像佛教徒珍重一份舍利,不再摧殘,交由仁厚的大山,長久珍藏。

特色

在福建省南平市茫盪山風景區內,有一條閩贛聞名的古道,因昔時從山腳至山
頂要登3800級石階而得名三千八百坎。
三千八百坎始建於何時未見於文獻記載。在滴水岩下有石刻“萬曆十二(公元1584年)六月吉日廖地* 葉鳳翔改砌”;在距坎頂382 級處道旁岩石上刻有“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六月洪水崩流重砌”。此外,在《南平縣誌》中,明代詩人詠三千八百坎的詩中都稱之為古道,據此可見始建時間相當早。民間傳說三千八百坎是宋代名將楊業之女楊八妹領兵到此修建的,故在三千八百坎和茫盪山上,有許多關於楊八妹的傳說,如楊八妹點將台、練兵場* 、楊八妹在此破寨後留下的寶劍* 、死後的化身(石佛)* 、楊八妹帶來的漫天大霧* 等等。傳說流傳很廣,但並非史實。所以形成這些傳說是因為古道歷經世故,飽受滄桑,給人留下了許多神秘的地方,而這些傳說也成為人們到三千八百坎遊覽的一種登山探奇的動力。
三千八百坎沿途景色隨著登山高度的變化而不同,或石壁陡峭、或深谷懸崖;山澗小溪忽在道旁潺潺低唱,忽而在斷崖前跌落為瀑布;那遠近山中不時傳出的鳥叫聲和那宛囀不絕的蟬鳴更給十里古道增添了幽靜、深遠的感覺。登上三千八百坎,舉目四顧,但見風煙俱靜,天山共色,頓覺心胸開闊、神清氣爽。遠處可見建溪、富屯溪二水繚繞南平城,閩江蜿蜒如帶下福州。坎頂兩座山頭* 之間有座古堡緊扼交通要道,此為古代兵家必爭之地。古堡外有七株千年水杉,即使遠在15公里外的南平城內,人們也可清楚地看到它們挺拔入雲的雄姿。
三千八百坎吸引了許多遊客,他們總是要用自已的腳步去證實它是否名符其實的3800坎,結果也總是大惑不解:明擺著的五千多,為何偏叫三千八?在距坎頂357級的路旁立有一塊石碑,三千八百坎為何成為五千餘級的緣由就在該碑的題字中。十年動亂時期,該碑被砸成十數塊* ,散落於草叢中,有的被搬去鋪路、砌灶。最近,南平市文物部門發動當地民眾尋找殘片,收集起來經過拼合修整,基本恢復原狀立於舊址。
三千八百坎原路是用大小不一、凹凸不平的石塊鋪成,由於年久失修,古道難於行走。1911年,茂地鄉筠竹村68歲的老農王堂選募捐籌資多年,親率工匠用了十年時間勘察設計,鑿岩削壁,鋪築石階,於1920年將三千八百坎整修一新。重修後的三千八百坎每級石階高度均降至15厘米(除靠山頂一段因地勢陡較高外)共有5800餘級,每級石階寬近兩米,用一或二塊石條鋪成,工整美觀,行走方便。在沒有公路、鐵路的年代,三千八百坎是南平通往順昌洋口、邵武等地直達贛南的唯一途徑,修路方便了來往客商行人,因此當時南平的知名人士兵聯名上書請求嘉獎王堂選功績。1923年,時任福建省長的薩鎮冰到此地視察,並題詞立碑表彰王堂選。
閩贛古道閩贛古道

在高190 厘米、寬80厘米、厚15厘米的花崗石正中豎刻“義聲載道”四個大字,石碑右刻“王善士堂選捐金修路不辭勞費頌德者遍道左爰為勒石以志不朽!”左刻“中華民國十二年十二月福建省長薩鎮冰”,下方刻有篆體“福建省印”方形章。
如今,南平已不再是一座交通閉塞的古城,它東至福州,南抵廈門,西連江浙,北達武夷,已成為閩北地區的水陸交通樞紐,三千八百坎也不再是一條聯繫外地的交通要道。隨著茫盪山風景區的逐步開發,古道三千八百坎悠久的歷史和壯麗的景色愈來愈引人注目,而成為茫盪山風景區的中心點。遊人從山底徒步登上三千八百坎頂,他們一面觀賞自然風光,印證神話傳說的地點、景物,一面尋找馬可。波羅、辛棄疾、徐霞客、文天祥等歷史名人在此留下的足跡。古老的三千八百坎隨著歷史的發展而更為人們所珍視。
* 廖地即今延平區茂地鎮。
* “義聲載道”碑1971年被拉練民兵砸碎。殘碑於1986年由盧寶康同志與我到筠竹村找王和尚(今在明翠閣,,70餘歲,筠竹村人)一同到三千八百坎、筠竹村民家中尋找,僅差兩小塊未得,運到城裡後由園林處按原狀鑲拼而成,所缺數字按拓片補齊。
* 茫盪山頂空曠平坦,相傳為楊八妹練兵場,傳說山中有許多山洞,為楊軍屯兵、糧所用,六十年代備戰茂地公社曾派許多幹部進山尋找,未果。山中有金交椅、石糍粑、石哈蟆等景。
* 漫天大霧 相傳半岩原有綠林駐守,楊八妹率兵久攻不下,於是借來漫天大霧籠罩茫盪山,為破寨創造有利條件。破寨後,借來的霧未還,至今山上還時常雲霧繚繞。
* 破寨寶劍 半岩山寨門口有一巨石,能自動晝開夜合,八妹乘夜色攻至寨門,不得入,於是抽出寶劍將巨石一劈兩半,至今該石仍在半岩村。奪取半岩山寨後,八妹將寶劍插入茫盪山一處岩石中,後世一放鴨老人偶見寶劍,將其拔出,只見他的鴨子全部鴨頭落地,放鴨人大駭,忙將寶劍插回原處,鴨頭也全回原位。屢試,皆如此。回去告訴村人,再拔,任誰也拔不出。此劍後不知所蹤。今人游茫盪山,多以此故事進山尋劍為由。

* 石佛化身 衍仙山在三千八百坎東,晉朝有人在此修煉成仙,故名。
衍仙山中有一巨石稱石佛山,狀若一人俯視。實際上衍仙山還有一石佛,從古堡往筠竹村方向沿公路而行,不數里,沿一小路入數百米,可俯看衍仙群山,平視對面山近頂處,有一巨石,狀若戎裝女子半身像,傳為八妹化身。傳說八妹破寨後,疲憊不堪,戎裝睡去,為一奸人所污。八妹醒後發覺,拔劍自刎,死前將寶劍扔入山中。八妹死後,上身化為石像。此故事於1986年與盧寶康在茫盪山採集民間故事時所聞,並遠眺半身石佛。
Copyright 2014 中國古道網 著作權所有 備案號:滬ICP備14028401號-1
關於我們·聯繫我們·下載手機客戶端·隱私條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