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瓦橋

下瓦橋位於福建省南平市,是一座始建於明朝,重建於清朝光緒年間的廊橋(又稱風雨橋)。楹樑上四幅對聯很富有詩情畫意,極其巧妙地將橋與周邊的景觀和民間故事融為一體。這橋是古代進入三千八百坎閩贛古道的第一座橋,也是兵家必爭的延平軍旅線的必經線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下瓦橋
  • 外文名:Lower tile Bridge
  • 地點:福建省南平市
地理位置,傳說,有關文獻,建築特色,

地理位置

下瓦橋位於福建省南平市,是一座始建於明朝,重建於清朝光緒年間的廊橋(又稱風雨橋)。楹樑上四幅對聯很富有詩情畫意,極其巧妙地將橋與周邊的景觀和民間故事融為一體。這橋是古代進入三千八百坎閩贛古道的第一座橋,也是兵家必爭的延平軍旅線的必經線路。?
下瓦

傳說

閩贛古道三千八百坎坎腳的下瓦橋,為單孔石墩三重木平梁廊橋,它集橋、廊、亭於一身,屋面為四面斜坡式的歇山頂。下瓦橋始建年代為宋朝時期,早年此橋總是兩根杉木架在溪上兩岩石上而已,相傳宋朝楊八妹經過此橋不小心掉下河去,被當地一放牛人扶起,八妹說:“要在小河上造一座橋才好。”放牛人忙說:“這就要幫你的口言了(托你的福)。”當晚“真武祖師”就託夢給放牛人,讓他出面募捐建橋,他醒來一想,造橋修路,行善積德,年紀大了做點好事流傳後代也好,而告知眾鄉親及過路人,而閩清一八閩橋樑的能工巧匠,亦得到祖師指點要他到延平府修下瓦橋,歷時一年多,一座美麗的古廊橋就修好了,並在橋中央塑造了一尊“真武祖師”的神像。 從此以後,只要你給“真武祖師”點上一炷香,將心事默默的告訴祖師,祖師就會將你的心愿託付給過橋的人,眾人就會奔走相告,你就會心想事成,非常靈應,下瓦橋幫口言的傳說就是這么世世代代流傳下來。

有關文獻

下瓦橋重修於清光緒十九年(1894)三月,楹樑上四幅對聯極富詩情畫意:惟見虹腰通黯淡,即知鰲背近中岩;過客欣吟司馬句,行人籍問牽牛詩;意欲登梯恁借柱,力難鞭石遂雕欄;波翻中破雙溪會,岩險截開一路平。極其巧妙地將橋與三千八百坎及周邊的景觀溶為一體。“黯淡”指安豐橋前建溪流域的黯淡灘,《南平縣誌》載:黯淡灘,最險,波濤高起丈余,舟人憚之!有詩為證:“湍水激層灘,洪濤不可邇。潮鼓撼江門,恐是蛟龍起。”“鰲背”指安豐橋至南紡一帶山形為一龜山。
南平縣誌》載:“中岩,演山下里,居大岩(在城東十五里,俗名三千八百坎)、西岩之中,銀河倒瀉,匹練飄雪,下視雲濤洶湧若上潮,廬阜飛泉,復過。”明劉璋詩曰:“飛流一萬丈,界破碧山煙。醉眼朦朧看,長虹飲玉川。”“力難鞭石遂雕欄”指的是古時一道人用竹鞭從福州馬尾將海上巨石點化成各種動物,沿閩江經此橋趕往朦瞳洋近頂峰處砌“仙人疊石台”意欲得道升天的傳說。“波翻中破雙溪會”是指延平府閩江源頭建溪、富屯溪匯合“神劍化龍”處。四聯包含了延平古八景之三大景觀,即黯淡洪濤、中岩瀑布與神劍化龍(龍津春浪)。此情此景令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為之傾倒。

建築特色

木構廊屋橋是宋元明清時期八閩橋樑建造的鮮明特色。廊橋又稱屋橋、風雨橋,是在橋面上蓋建廊屋而形成的特殊橋樑。閩北多雨,木樑容易腐蝕,上蓋廊屋,兩側又設定雨披,可擋風防雨,便於長久保護橋身。這種橋樑造型、風格及附屬物的建築裝飾,是福建橋樑文化特徵的集中體現,被橋樑專家譽為“古老概念的現代遺存”,具有“活化石”的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