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西是客家的祖籍地,客家民系形成地之一。客家人在遷徙中,也把古老的中原文化習俗帶到這裡,並與當地原有文化相互吸收,形成獨特的客家節慶習俗。閩西客家元宵節慶活動主要分布於閩西的連城、永定、長汀、武平、上杭五個客家聚居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閩西客家元宵節
- 別名:山區的狂歡節
- 節日時間:正月十四、十五
- 節日類型:傳統節日
- 流行地區:閩西的連城、永定、長汀、武平、上杭五個客家聚居地
- 節日起源:祭祀求雨
- 節日活動:游大龍、走古事、花燈、燒炮
- 節日意義: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閩西是客家的祖籍地,客家民系形成地之一。客家人在遷徙中,也把古老的中原文化習俗帶到這裡,並與當地原有文化相互吸收,形成獨特的客家節慶習俗。閩西客家元宵節慶活動主要分布於閩西的連城、永定、長汀、武平、上杭五個客家聚居地。
閩西是客家的祖籍地,客家民系形成地之一。客家人在遷徙中,也把古老的中原文化習俗帶到這裡,並與當地原有文化相互吸收,形成獨特的客家節慶習俗。閩西客家元宵節慶活動主要分布於閩西的連城、永定、長汀、武平、上杭五個客家聚居地。閩西客家元宵節慶形式游大龍:以姓氏為單位,由各戶各出一節自作的龍,長度最少...
《客家元宵盛典:永定撫市出魁》是2018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客家的節慶民俗傳承保留了中華文明古老自然的文化形態,是閩西客家社會形態、傳統精神賴以世代相傳的重要載體。社前村賴姓族人每年舉辦的元宵出魁活動,是我國幾千年來農耕文明的產物,是客家人堅守崇文重教傳統觀念的充分體現,是中華傳統...
客家食譜,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為客家菜,另一為客家小吃。正月元宵節 元宵節客家人吃湯丸和懸掛花燈籠。湯丸有鹹與甜兩種,取“團圓”的好兆頭。客家人的習慣是過了元宵節、吃了湯丸以後,就要送回家過年的親人出遠門,表示祝願親人一年在外平平安安、年底再回來團圓。客家菜,原汁原味主要源於三個方面:一是...
舞罷上村又到下村,從初一鬧到元宵節。舞春牛的人們為農家帶來了節日的歡樂,同時,也寄託著對農家豐收、祥和的祝願。江西 贛南:諸多禁忌 贛南客家人過年有諸多禁忌。正月初一不向屋外倒垃圾、潑水,忌進菜園摘菜,這天忌開口罵人,要說吉利話。除夕、春節及大的節日和喜慶日,忌碗筷掉地。正月初一至十五,忌向...
龍巖世界地質公園以梅花山大型複式花崗岩體、冠豸山丹霞地貌、紫金山超大銅金礦、黃連盂石英砂岩地貌為主要特色,兼有華南虎、南方紅豆杉等珍稀生物資源及歷史悠久的客家文化。龍巖世界地質公園內保存了培田山水圍屋等客家古建築和閩西客家元宵節慶(游大龍、走古事、賞花燈、燒炮)、閩西漢劇、雕版印刷技藝等8項國家級...
芷溪村游花燈已有300多年歷史,是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閩西客家元宵節慶之一。游花燈是為了祈福,同時也能增進親友、鄰里的感情。如今,村民們還通過花燈宣傳禁毒反詐、家風家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賦予花燈以時代內涵。特色產業 芷溪明清時期商業發達,繁榮達到鼎盛。特別是清康熙時期,至潮州的航運...
客家飲食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為客家菜餚,另一為客家小吃。正月元宵節 客家人吃湯丸和懸掛花燈籠。湯丸有鹹與甜兩種,取"團圓"的好兆頭。客家人的習慣是過了元宵節、吃了湯丸以後,就要送回家過年的親人出遠門,表示祝願親人一年在外平平安安、年底再回來團圓。起源 小吃起源於佐酒的熟食,古人下酒之物非常隨意...
石城燈會是融燈彩、舞蹈、音樂於一體的客家民間傳統文化活動,主要流傳於贛州市石城縣各鄉鎮。石城方言中燈、丁同音,舞燈有祝願人丁興旺、慶祝吉祥之意,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起,民間自發組織游村串戶舞燈為戲,直至元宵“謝燈”為止。除每年元宵花燈節外,五月端午節和各路菩薩聖誕的游壠、游段和遊街等,也會組織舞燈...
閩西客家元宵節慶(花燈)於2005年10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於2008年6月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歷史由來 芷溪花燈源自宋代宮廷花燈,以宮燈為主燈,外圍配上花籃、紗燈、牡丹燈、鱉魚燈,畫上字畫或裝飾羅漢、古裝人物等,用特製玻璃杯裝好蒸過的茶油、花生油和...
姑田游大龍是是閩西客家傳統的元宵節慶活動,姑田鎮的地方傳統民俗活動。起源於明朝萬曆年間,下堡村之鄧屋。傳說龍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象徵祥瑞,所以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的一種習俗。為廣大民眾喜聞樂見的客家民俗文化體育活動,素有“姑田大龍甲天下”和“天下第一龍”之稱。 據考證...
“拔龍”即“拔龍燈”、“游龍燈”,是盛行於“客家祖地”連城縣四堡鎮雙泉、霧閣、田茶、中南、四橋和北團鎮下江等地,在春節、元宵期間舉辦的一項集祈福、娛樂、體育競技為一體的客家傳統民俗活動。拔龍概述 每年農曆正月至二月,福建省三明市清流長校與龍巖市連城都要“拔龍”。“拔龍”即“拔龍燈”、“...
元宵節(閩西客家元宵節慶)元宵節(閩西客家元宵節慶),福建省連城縣傳統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客家是漢民族一個特殊的支系,中古以前,客家先民大多居住在北方中原地區,由於戰亂等原因,從西晉開始,客家先民先後五次南遷。在南遷過程中,客家人不僅保留了古老漢民族的文化傳統,而且吸收了閩越、畲、...
連城縣文化館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雕版印刷技藝”、“元宵節(閩西客家元宵節慶)”的保護單位。陳列區 紀念館有陳列室一座,設在連南區革命委員會舊址---張氏家廟,占地540平方米。陳列主要內容為毛澤東、朱德、陳毅率紅四軍在連城革命活動和連城人民革命鬥爭史,分連城風雲、蘇區建設、堅持鬥爭三部分...
特別值得稱道的是芷溪花燈,源自宋代宮燈,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閩西客家元宵節慶之一。芷溪花燈分兩部分,上部分為六角閣樓狀的寶蓋,里外、上下各三層,內層繪花鳥魚蟲等字畫、裝制羅漢古裝人物等,外層裝有牡丹花燈、鳳鸞燈、鰲魚燈;下部分為花燈主體,分里外三環,裝有寶傘紗燈、花壺燈、花籃燈和宮燈或...
唐宋以來,尤其明代以來,北來南遷的漢民支系,在興寧落居成為主流人群的客家人,把中原先進的文化和遷徙途中江浙地區觀燈“鬧元宵”的民俗活動傳承下來,並加以發展,演變為省內和閩贛等地客屬人家特有的賞燈節日活動。興寧花燈起於元代,盛行於明、清、民國,歷經600多年,世代相傳,成為當地最有特色的民俗文化。2...
贛南、閩西客家人的特色的菜餚,當地人稱為“肉撮”。由於其寓意團圓,口感純美,風味獨特,受到了廣泛的歡迎。在酒宴上,“肉撮”是必上之菜。在農村,年前做一次“肉撮”,可保存到元宵節 。做法:用料主要是瘦豬肉和薯粉,有的加少許胡椒。瘦豬肉以後臀的精瘦肉為佳,薯粉必須純淨無雜質、色白粒細者。過...
⑥龍燈:客家龍燈無論形制還是表演形式都特別豐富。著名的舞龍有閩西連城姑田大龍、連城四堡拔龍、梅州豐順埔寨火龍、梅州大埔茶陽花環龍、贛南上猶九獅拜象、湖南汝城香火龍等。⑦過月半:過元宵節。元宵,客家俗稱“正月半”。作品賞析 “新年”(春節)是客家最重大的節日。整個新年過程從農曆十二月二十四“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