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清流“明筍乾”製作工藝於明清年間從中原地區傳入。清流縣東華鄉橫溪村、嵩溪村以及沙蕪鄉的上坪村等地盛產毛竹,為明筍乾的主產地。每年清明前後,漫山春筍破土而出,當地百姓把它們製作成易保存的“明筍乾”待售。
工藝特徵
清流“明筍乾”具有肉厚、片寬、節密、色澤金黃、呈半透明狀,筍香濃郁、食用口感脆嫩等特點,是“八閩山珍”閩西八大幹之一,也是清流百姓饋贈親友的禮品和宴請貴客的佳品。
工藝流程
清流“明筍乾”以春筍為原料,製作程式為:
1.挖筍:清明前後開始挖筍,挖筍時要做到邊挖邊剝殼邊削根須,然後用刀將筍節面削光,愈光愈好,再洗淨污泥。
2.煮筍:鐵鍋洗淨,放入鮮筍,鍋內鮮筍必須塞實,裝好後加蓋用猛火煮2—3小時。
3.漂筍:將鍋內的熟筍叉出,放在漂洗池內用流動的清水進行漂洗,用布將筍面輕輕擦拭乾淨,然後將筍一個一個撈起,用竹篾自筍頭直戮到筍尖,使筍節戮穿,內部熱氣可由此散出,將來壓筍時,水也由此孔壓出。然後將筍投入籃中等待其冷卻,筍必須涼透,否則帶熱落榨,筍乾容易發酵霉爛。
4.落榨:先將木板排放在榨橋或墊木上,放上榨圍,圍內用棉紗布鋪底、圍邊,再把涼透的筍裝入。裝筍須有序,第1層筍頭向四邊,筍尖向內;第2層筍頭向內,筍尖向外,第3、4層同上,榨圍中部應略放多一些,使中間高起,避免中間不實,務使不留空隙,將塑膠薄膜蓋好,密封,裝好後蓋上蓋板和枕木,然後壓上榨梁,進行壓榨。壓榨時要逐步加壓。開始幾天勤加壓,一般一天加壓2—3次,以後可幾天加壓一次,壓榨時間大約為1個月。
5.曬乾或烘(烤)乾:曬乾,開榨前要看準天氣,並在曬場上做好防雨準備。開榨後,取出壓扁的筍,一片片灘在篾席或石塊上。第一天曬出後,不動也不收,到第二天中午將筍翻曬。以後每天中午翻曬一次,晚上不收。到第5天,待筍半乾時,將筍頭壓在筍尖上曬,這時每晚要收進,並將頭、尖交錯疊成再蓋上木板。曬到7—8天約九成乾時,可以收進屋內,如前法堆放,用板壓放二三天,使其回潮,然後再拿出去曬4—5天,這樣可使筍完全曬乾。由於曬乾方法費時費力,現代多採用烘乾(烤乾)的方法,具體做法是,開榨取筍洗滌乾淨,將筍頭用刀修理平整,穿入50cm長的竹條上,每根筍間相距6—7cm,成串後擱在預先準備好的木架上,把水瀝乾,送進烤房內烘乾。烘乾時火力要均勻,不宜過火。烘乾到用手指壓筍身的較厚部分,如全部鐵硬,即表示已經乾燥。曬乾或烤乾後即成為成品,經修理“淨腦”,即為市上供應的筍乾。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清流“明筍乾”不僅是名菜食材,而且有營養和藥用價值。根據南京林產化工研究所測定,筍含有糖類2—3%,脂肪類0.2—0.3%,蛋白質2.5—3%,並含有胱氨酸、谷氨酸等18種胺基酸和多種維生素,以及磷、鈣等人體所需的營養成分。
傳承狀況
清流明筍乾的製作還停留在農民以戶為單位分散自主經營階段,外地客商前來收購時,所出產品收購價格偏低,挫傷農民生產積極性,制約了生產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加之保鮮筍加工廠的興起,一定程度上衝擊了明筍乾的原料市場。
社會影響
主要展覽
2019年9月22日,廈門市集美區在灌口風景湖公園廣場舉辦“山海同行慶豐收,鄉村振興迎華誕”集美區第二屆“中國農民豐收節”活動。在特色農產品展銷區,展出有清流筍乾等特色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