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浙木拱廊橋為清道光廿三年(1843)所建,長26.63米,寬4.00米。在閩浙山區人民長期同大自然搏鬥的基礎上,土生土長發展的結果,有其發展脈絡和體系。閩浙現存木拱廊橋中,有泰順的三條橋,位於泰順州嶺鄉和垟溪鄉交界的溪流之上,臨界福建省壽寧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閩浙木拱廊橋
- 地理位置:泰順州嶺鄉和垟溪鄉交界的溪流之上
- 長:26.63米
- 寬:4.00米
- 建造時間:清道光廿三年(1843)
- 建橋時間:道光廿三年(1843)
簡介
知名木橋
,又稱長橋、彩虹橋、龍江公濟橋,位於屏南縣長橋鎮長橋村,是現存全國最長的木拱廊橋,1988年10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橋始建於北宋元佑五年(1090),正中橋墩上有一嵌入橋墩的石碑,碑文云:弟子江稹舍錢一拾三貫又谷三十四石,結石墩一造,為考妣二親承此良因,又為合家男女及自身各乞保平安。元佑五年庚午九月謹題。至明末因“戊子盜毀,僅存一板”,清乾隆七年(1742)重建,乾隆三十三年又遭盜焚,架木代渡。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復建為34開間136柱橋屋,民國初燒毀。民國二十一年(1932)再度重建,橋身向西北岸延伸為38開間156柱,橋西北端建有重檐橋亭。傳說在這次重建中有一工匠從拱架上跌落河中而安然無恙,故更名為萬安橋。萬安橋橋墩的石碑文告訴人們,該橋的創建年代為北宋元佑五年(1090),決不晚於宋室南遷後即南宋時期。
,位於柘榮縣富溪鎮富溪村舊街尾,始建於宋淳熙十四年(1187),歷代毀建情況不詳,現橋為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重建。橋全長25米,寬4.8米,拱跨15.4米,離水高7.8米。東西走向,東以一巨石為自然基座,西端橋台用青石壘砌。橋屋為單懸山頂穿斗式梁架,7開間,32柱,屋頂為“人”字形,以黑瓦鋪就。橋檐略向河面微斜伸展風雨板壁。橋面以杉木厚板鋪就,平坦堅固。用料經濟,造型莊重沉穩,總體風格樸實簡潔,安全實用,耐風雨侵蝕。據富溪袁氏宗譜記載,該橋系袁氏第十四世祖鑒元公倡建,歷代袁氏後人將歸駟橋作為祖傳遺產加以保護。20世紀60年代初、80年代中期,有過小規模的維修。考證其袁氏宗譜祖系,倡建者第十四世祖鑒元公確實是生活在宋淳熙年間。
![屏南千乘橋 屏南千乘橋](/img/d/c4d/nBnauUjMwQWZwIzNyIDO5ITNzkjZkFjYilTOzQTYwITY0YGNyIDZ2YTMyQz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入選中國世遺預備名單
泰順縣為“中國廊橋之鄉”,境內有廊橋36座,其中15座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我國現存廊橋最集中、最豐富的區域,也是我國擁有“國寶級”廊橋最多的縣。早在2001年,泰順縣為了保護古廊橋,就專門成立了古建築工作委員會。2002年5月,泰順成立了申遺領導小組,考慮到中國古廊橋主要分布在浙閩邊境的11個縣、市境內,各地的古廊橋彼此之間在風格、建築傳承上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泰順縣有關部門就提出了“抱團申遺”的想法。今年6月上旬,國家文物局考察專家到泰順,對該縣木拱廊橋申遺工作進行了現場考察。
泰順縣積極打造廊橋文化品牌,通過多年的努力,泰順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從“省遺”名錄跨入“國遺”名錄,並於2009年9月30日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人類急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同意在泰順設立“中國廊橋博物園”,該項目計畫投資10億元,目前已被列入省級重點項目。泰順還加大了廊橋文化宣傳力度,發起舉辦中國廊橋國際學術研討會,連續多年與省文化廳、國家文化部非遺中心聯合舉辦了三屆中國泰順廊橋文化節,相繼編輯出版了《鄉土中國——泰順》《泰順廊橋》等幾十部泰順廊橋書籍,不斷擴大廊橋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據介紹,隨著成功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泰順縣人民政府和文物主管部門,將依照《文物保護法》等文物保護相關法律法規,並參照《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加強對轄區內列入《預備名單》的文化遺產的研究、保護和管理,為進一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奠定紮實的基礎。
廊橋“申遺”備忘錄
★2005.9由北京大學世界遺產研究中心闕維民教授主持申報,中國廊橋研究會副會長、南京大學趙辰教授主持修建成功保護的浙江省慶元縣後坑木拱廊橋(紅軍橋)修復項目,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卓越獎”。
★2005.11.24由中國廊橋研究會發起,第一屆中國廊橋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杭州和泰順舉行。泰順、慶元、景寧、壽寧、屏南等浙閩五縣簽署廊橋保護聯合宣言,標誌著兩省聯合開展廊橋保護工作正式啟動。
★2007.9.21第二屆中國廊橋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寧德·壽寧廊橋論壇在壽寧縣舉行,來自福建、浙江兩省的泰順、慶元、壽寧、屏南、周寧、古田、福安、柘榮、福鼎、霞浦等十縣市簽署了《中國廊橋“申遺”壽寧宣言》,提議成立浙閩兩省共同參與的木拱廊橋“申遺”機構,啟動中國木拱廊橋“申遺”工作。研討會仍由中國廊橋研究會發起,上海交通大學、福建省文化廳、寧德市人民政府主辦,福建省文物局、壽寧縣人民政府承辦。
★2008.1浙江省慶元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廊橋之鄉”;6月,“慶元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被國務院公布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一;9月,福建省寧德市組織壽寧、屏南等縣開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9.9.30由浙江省和福建省聯合申報的“中國木拱廊橋傳統營造技藝”被聯合國批准列入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世界級遺產。
★2009.10.15第三屆中國廊橋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木拱廊橋傳統營造技藝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慶典儀式在屏南召開,來自福建和浙江兩省的屏南、壽寧、泰順等11個縣市的代表,共同簽署了《木拱廊橋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協定書》。
★2011.12.4在浙江省慶元縣召開的第四屆中國廊橋學術研討會上,中國木拱廊橋保護與申遺縣市聯盟成立,福建省的壽寧、周寧、屏南、政和、松溪、建甌及浙江省的慶元、景寧等8縣市簽署了“中國木拱廊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備忘錄,採用聯合方式,向國家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