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政和後山廊橋

福建政和後山廊橋

福建政和後山廊橋位於閩浙邊界政和縣嶺腰鄉後山村,始建於明朝,清朝嘉慶1799年重建,2001年重修。至今已有210餘年歷史,現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預備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福建政和後山廊橋
  • 榮譽: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預備名單
  • 始建於:明朝
  • 全長:41.50米
簡介,建造特色,美麗傳說,申遺腳步,

簡介

福建政和後山廊橋,坐落在閩浙邊界政和縣嶺腰鄉後山村,廊橋全長41.50米,淨跨32米,矢高11.15米,面闊5米,廊屋15間,是閩北單孔跨度最長的木拱廊橋。橋兩側高大橋墩由石頭砌成,作為橋的支力點。橋的主要部分全部都是用古杉木交叉搭拱建成,橋面鋪著厚厚的橫板,雖然多次更換,但經人踩踏,還是形成許多坑坑凹凹。橋面上共豎72根柱子,建有17間橋屋。橋中間的神龕塑有南海觀音神像,右邊橋頭神龕塑著關公神像,每年2月19日,6月19日,9月19日觀音佛生日香期熱鬧。

建造特色

廊橋兩邊釘上欄板、雨披,雨披分上中下三層,起著阻擋風雨對橋身侵襲的保護作用,又恰似給橋樑穿上一件美麗的外衣。在上層雨披的木板上,按兩邊相等距離對稱鋸出方塊、葫蘆、黑桃等不同形狀的花窗,既給橋樑增添美感,又為橋屋增加了光線。橋兩邊的欄板旁設有條板凳,供人們乘涼休息之用。橋屋上蓋著寸金瓦片,橋屋頂用瓦片豎蓋著加固,以減少翻修的次數。橋兩頭各有三個燕尾椽角高高翹著,更顯古橋雄姿。橋的橫樑、枋木上古字蒼勁有力,古畫栩栩如生,尚依稀可見,仿佛還散發出一股油墨的芳香。可惜枋木上好些文字字跡斑駁難以辨認。該橋的設計建造擁有獨到之處:一是橋墩高,足足超出河面10多米;二是河面寬,淨跨度32米;三是橋的兩頭地勢低且開闊,兩橋墩旁的田野低於橋面約6米,橋墩左右兩邊距山腳開闊,足有幾十米。兩邊上橋,均要登上20多級台階。該設計既美觀堅固,省工省料,又能有效抗擊洪水。

美麗傳說

關於後山木拱廊橋的修建,在當地流傳著許多神奇的故事:一是關於建橋的選址。據說當年先民原打算在橋上游約600米處的村口建橋。可砍伐好造橋杉木,放入河流,卻被水流衝出,全部流到該橋處,這時兩條巨大的神鯉魚浮出水面,恰似兩個碩大的石頭使勁把一根根原杉木截住。先民們覺得奇怪,鯉魚也會來相助,莫非有所暗示?經再次認真細緻勘測,該址確實比原選的村口好,故建於此。如今,那兩條神鯉魚化為石頭,依然靜靜地臥在橋下,陪伴著古木廊橋,兩相輝映。二是相傳當年該橋建設接近尾聲時,木拱廊橋的搭建始終不能合攏,眾木工師傅及村民們都非常著急。可偏在這時,一位衣衫襤褸,雙腿裹著草藥,一股氣味薰來能使人暈的貌似乞丐的老者來到這裡,要求木工師傅搭塊木板讓他經過。還誇下海口說只要讓他過去,他有辦法讓橋合攏。在緊急關頭,誰會相信這位貌似乞丐的老者的胡話?一位年輕的木工沒好氣地說,你沒看見我們正忙著!貌似乞丐的老者還是苦苦哀求著。一位上了年紀的木工於心不忍,就搭了幾塊木板並耐心扶著老者慢慢踏上木板,並說道:“老人家,小心,這板不很牢。”貌似乞丐的老者緊接著說:“千牢,萬牢”。說來也怪,老者一通過,此橋就立刻順利合攏。眾人尋思,這老者難道是神仙不成?待人們尋找老者時,已不見老人的蹤影。這就是這座橋遇仙封得金言,千秋永固之說。

申遺腳步

2005年被列為政和縣重點保護文物,2012年11月17日,在北京召開的全國世界文化遺產工作會議上,國家文物局發布《關於印發更新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的通知》,“閩浙木拱廊橋”被正式列入本次更新的預備名單。福建政和後山廊橋聯合外屯洋後橋、澄源赤溪橋列入名錄,在申遺的漫漫長路上邁出歷史性的一步,正式步入申遺階段。
2013年1月8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和保護範圍,政和後山廊橋名列其中。
2013年11月9日至10日,由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廈門大學、福建省文物局共同舉辦的閩浙木拱廊橋保護利用與申遺學術研討會在政和縣舉行,南京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中國廊橋研究會會長趙辰,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福建省考古博物館學會理事長鄭國珍,省文物局副局長舒琳及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那仲良教授、俄亥俄州肯特大學特瑞·米勒教授等中外學者,浙江泰順、景寧、慶元、壽寧、屏南、周寧、政和等七縣市代表參加研討會,會後專家組一行考察了政和後山廊橋的保護情況,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和認可。
2009年CCTV4《走遍中國.南平》系列節目《廊橋尋寶》到政和後山廊橋拍攝,在電視台熱播的影響下,更加吸引無數省內外旅遊愛好者遊覽觀光,一睹這座200多年古廊橋雄姿,零距離欣賞古人的傑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