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

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

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福建省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008年,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
  • 遺產編號:Ⅷ-179
  • 批准時間:2008年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型: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福建省南安市、福建省廈門市湖裡區 、福建省惠安縣、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
歷史淵源,傳承保護,

歷史淵源

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是中原文化和閩南本土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它與泉州的地理、氣候條件及文化習俗等相結合,形成一種獨特的建築形式,傳播於閩南的泉州、漳州、廈門等地及港澳台和東南亞等地區。
閩南民居最為獨特的建築俗稱“皇宮起”,惠安民居營造技藝即通過“皇宮起”宮殿式大厝的建造表現得最為典型。“皇宮起”源起於唐五代時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當時閩王王審知(862—925)的嬪妃黃厥系惠安人,因得閩王寵愛而被特許按宮殿規制和外形在家鄉大興土木。後來,“皇宮起”宮殿式民居大厝由此成為當地民居爭相仿效的樣式,並逐漸流傳四方。南宋皇室南外宗正司遷入泉州後,把中原宮殿建築技藝帶入民間,使宮殿式“皇宮起”的民居建築進一步發展。這種宮殿式大厝有單護厝、雙護厝、四護厝等類型和三開間、五開間等樣式,為橫向擴展布局,縱深二落、三落、五落不等。“皇宮起”以庭院為組織單元,而以走廊、過水貫穿全宅,建築中較多運用磚瓦,以石砌基礎和紅磚砌築外圍牆,以穿斗木構架做承重結構,採用硬山式屋頂和彎曲起翹的燕尾脊式屋脊。
南安市蔡氏古民居建築群是明清時期閩南民居宮殿式大厝的典型代表,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蔡氏古民居群為菲律賓華僑蔡淺所建,從清代鹹豐五年(1855)至光緒三十三年(1907)陸續建成,前後歷時52年,占地1.6萬平方米,共有大小房間400間。它坐北朝南,每座民居均為二進或三進,有護厝或東西廂房,主體建築為硬山及卷棚式屋頂,上鋪紅瓦及筒瓦,燕尾形屋脊,穿斗式木構架,雕樑畫棟。門前牆磚石浮雕,窗欞雕花刻鳥,裝飾華麗。各大厝既是獨立門戶,又以花崗岩石條鋪築成的石路彼此連線在一起,這些石路可作行路,又可用為曬穀場及休息納涼之地。整個建築群規整通透,布局精妙,反映著明清時期閩南傳統民居建築的主要特點。
坐落在泉州市鯉城區的清末著名華僑楊阿苗的住宅也是“皇宮起”宮殿式民居建築,被列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它始建於清代光緒二十年(1894),歷時18年,至宣統三年(1911)完工。楊阿苗民居總面積1349平方米,主體建築為五開間,東西兩側前為三開間,後為對稱護厝單列,進深三落。整座民居前鋪大石埕,石埕外圍為磚砌圍牆,東西兩側各有大門直通門外。這座民居共有五個庭院,俗“五梅開天井”;又在東側花廳前加造一個卷棚式方亭,亭內設有木欄。房屋內外的牆上、檐下、壁間、柱頭和門窗都裝飾以精美的木雕、磚雕、灰雕和石雕等,其中以青石雕最為精美。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城市改造及房地產建築業興起,很多閩南傳統民居被拆遷或損毀。同時,現代建築工藝迅猛發展,傳統建築市場萎縮,一些名師名匠及其傳人或去世或改行,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面臨消亡的危險,急需有關方面搶救保護。

傳承保護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惠安縣文化館、南安市博物館、泉州市鯉城區文化館、廈門市湖裡區閩南傳統建築營造技藝傳習中心獲得“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項目保護單位泉州市鯉城區文化館、惠安縣文化館、南安市博物館、廈門市湖裡區閩南傳統建築營造技藝傳習中心評估合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