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福建省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008年,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
- 遺產編號:Ⅷ-179
- 批准時間:2008年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型: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福建省南安市、福建省廈門市湖裡區 、福建省惠安縣、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
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福建省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008年,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福建省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2008年,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歷史淵源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是中原文化和閩南本土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它與泉州的...
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是2008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一種傳統技藝。2009年,由中國藝術研究院建築研究所負責申報的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由徽派傳統民居...
閩南傳統建築(堆剪)營造技藝,福建省泉州台商投資區傳統技藝,福建省泉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歷史淵源 堆剪是閩南古民居傳統營造技藝的一種精湛技藝,始於唐垂拱二年(686年),據《泉州市志》第四冊卷三十八“科學技術”第四...
第一節 閩南民居營造技藝的傳播環境與地緣特徵 一、閩南民居營造技藝傳播的地域及影響 二、閩南地區的自然環境 三、閩南地區的地理環境 四、閩南地區的地緣特點與文化特徵 第二節 閩南民居產生的社會與人文環境 一、閩南文化源流 二、...
惠安素以建築技藝聞名於世,惠安傳統建築營造技藝是指發源於福建惠安、以“皇宮起”宮殿式大厝民居住宅類型為典型的營造技藝,是閩南建築的代表,屬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它源起於唐五代,成熟於宋元,明清時步入巔峰,清末民國時名師鵲起...
1、勒腳(包括角碑石礎),閩南民居勒腳多用白石和青石來作為裝飾,圖案圖像大部分是虎腳造型,麒麟,喜鵲,馬踏祥雲,獅子戲球,也有吉祥文字之類。2、牆身(包括山牆、腰線、窗)。牆身最具特色,山牆也是泥塑作淺浮雕呈對稱式,腰線...
泉州蚵殼厝營造技藝,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傳統技藝,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據傳,蟳埔蚵殼厝始建於宋末元初。蟳埔蚵殼厝是中國東南沿海具有特色的貝飾古民居,其建築巧妙精湛,構成了閩南沿海古民居的一道獨特的自然景觀。泉州蚵...
泉州市傳統民居營造技藝,福建省泉州市傳統技藝,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工藝特徵 泉州傳統古民居有“出磚入石”的“皇宮起”大厝、牡蠣殼裝飾外牆的貝飾民居“蚵殼厝”、花崗石砌成的石構厝、也有夯土與土坯築就的“土擋撞房...
土樓,俗稱“生土樓”,包括閩南土樓及部分的客家土樓,是我國傳統民居中的一種特殊的建造形式,按照其建造形狀來分,土樓主要有方樓、圓樓和“五鳳樓”,還有凹字形、半圓形,八卦形等,其中方樓與圓樓最為常見,也有圓形和方形組合而...
閩南古厝是指在閩南一帶的傳統民居,在閩南語裡,“厝”是房子,紅磚厝就是用紅磚蓋的房子,也是閩南最有代表意義的傳統建築。今天,閩南大地上數百座紅磚厝建築,為我們開著一扇扇充滿溫暖而疏遠記憶的大門。它濃縮了閩南人堅韌、開...
閩南紅磚建築被認為符合世界遺產文化標準第3、4條,於2012年被列入我國世界遺產預備名錄。分布在中國海峽兩岸的閩台紅磚聚落,是伴隨閩南民系的發展,從中國傳統民居演變而來的極其獨特的民居形態。壯麗的閩南紅磚古厝主要分布於福建廈、漳、...
二宜樓位於華安縣仙都鎮大地村,是中國圓土樓古民居的傑出代表,素有“土樓之王”“國之瑰寶”之美譽,“二宜樓”樓匾已收入《中華名匾》一書。二宜樓建於清乾隆五年(1740年),為“鄉飲大賓”蔣氏十四世蔣士熊所建,占地面積9300...
2022年2月25日,鯉城區召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亭店楊氏民居保護修繕項目專題會議。同年3月下旬組織進場施工。所獲榮譽 2008年,楊阿苗民居(亭店楊氏民居)營造技藝於以“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鯉城)”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後經當地工匠、藝人不斷改造、豐富和提升,逐步形成一門具有閩南地域特色的建築裝飾藝術,並被拓展套用於閩南宗祠和傳統民居營造中。陳氏世代傳承閩南傳統剪瓷雕技藝具有造型生動,立體感強、色彩鮮艷的特點。其主要代表作有修繕翔安內厝村...
以紅磚厝為代表的閩南傳統民居,在營建法則和建築裝飾上具有濃郁的閩南民間傳統建築風格,同時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和時代的審美情趣,是閩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08年,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
《閩南民居傳統營造技藝》《窯洞地坑院營造技藝》《清代官式建築營造技藝》《婺州民居傳統營造技藝》《蒙古包營造技藝》《苗族吊腳樓傳統營造技藝》《閩浙地區貫木拱廊橋營造技藝》3. “中國傳統建築營造技藝”叢書選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8年5月16日,文化和旅遊部確定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蔣欽全獲評國家級“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個人履歷 出生於石雕技藝世家的蔣欽全,是泉州傳統建築營造技藝的第六代傳承人。其先祖...
番仔樓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時期,閩南一帶華僑多到南洋一帶創業,歸國之後建造番仔樓,現存的番仔樓大部分是在清末到解放前後所建。建造類型 番仔樓可以基本分為兩類,一類是按照傳統的閩南民居木結構營造技藝所建,即利用大木作作為受...
陳和永 陳和永,男,漢族,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傳承人。所獲榮譽 2017年12月28日,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