閤

閤有多種讀音,

讀gé,同“閣”,屋頂層內的房間,如樓閣,閣樓。

讀hé時,同“合”,全部,如合家歡樂。

做姓氏時讀音為:xiá,音調為第二聲。

“閤”字早在東漢時期的《說文解字》中就有介紹,在明朝的《正字通》和清朝的《康熙字典》中均有收錄該字,但讀音標註為:he、ge,在《現代漢語字典》中有作為姓氏的解釋,姓氏讀音錯誤的標註為:ge,未收錄作為姓氏時(xia)的讀音。閤姓起源於何時,目前尚無權威考證,民間姓氏讀音一直為:xia。解放前我國使用的是繁體字,新中國成立後進行過簡化,僅在《現代漢語字典》的紙質版中方可找到簡體門的閤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閤姓
  • 外文名:China Xia Clan Association
  • 英文名稱:He
  • 性質:多音字
  • 讀音:he,ge,xia
  • 繁體:閤
讀音,姓氏,資料,古籍解釋,

讀音

①讀gé,同“閣”,屋頂層內的房間,如樓閣,閣樓。
②讀hé,同“合”,全部,如合家歡樂。
③讀xiá,姓氏,此字在用作姓氏上讀xiá,屬於偏僻姓氏,新華字典並未收錄此音。
閤(xiá)姓,在《現代漢語規範字典》等常規字典中,均未查到“閤”字,但《康熙字典》中收錄有此字,注釋稱,“閤”的簡體字為“合”,拼音:gé、hé。

姓氏

由來
閤字是“門”內一“合”,非“閣”也,當作姓氏字時讀xiá(霞)。閤姓,屬中華罕見的稀有姓氏。網路上一些關於合、閣姓的報導與閤族無關,有些是宗親誤寫為閣所致。由於姓氏罕見,電腦字型檔中只可找到繁體門的“閤”,字典中未收錄作為姓氏時xiá的讀音,容易誤讀為:閣。前些年,銀行、社保、民航等大多數機構的電腦字型檔中無法找到簡體門的閤字。準確來說,在電腦上還找不出我族正確的姓氏寫法。為便於認讀和參與社會交流,一些族人更是直接將姓氏改成:閣、霞、夏、門合等字樣,這種誤讀成為閤氏族人心中永遠的痛。
關於姓氏起源的三個版本:1.據傳祖先本姓合,是皇帝的老師,皇帝登基後賜姓,在合字外加個門,賜讀音念xiá,表示只給皇帝一人上課,足不出戶,以顯矜貴和吉祥。2.祖先本姓合,寒窗十年一舉高中,因為官清廉,步步高升,孰料官場風雲莫測,因秉公辦案,得罪了朝廷貪官奸臣,招來株連九族、滿門抄斬之禍。後人退隱深山,在合字外加個門,讀音念xiá,躲過殺身之禍。3.先祖姓闔,闔字在古音中念xiá,闔和閤屬通假字,隨著漢字的演變,在姓氏中由闔變成閤,延續下來。針對以上幾個版本分別有如下觀點:帝師之說缺乏資料佐證,追查到明朝沒有找到皇帝的老師姓合,唐宋元朝皇帝老師的名單查找有難度,暫時擱淺。第二個版本是流傳最為廣泛的,幾乎所有的族人都這么描述姓氏來歷,查閱中國歷史,株連九族的刑罰在歷史上屈指可數,且與合姓無關,若真有此故事,至少不是株連九族。第三版本有史料佐證,闔在古音中念xia,我族人在明朝史料中記載的全都是闔,名氣最大的數二世祖闔勝先,還有闔之奇、闔謹、闔凝兆等人。闔改為閤發生在明末清初,並非遠古,港澳台和南洋地區使用的繁體字中,闔閤通用。關於姓氏起源的定論,由於年代久遠,相關資料的匱乏,研究工作面臨巨大難題,暫無定論。
依據當前研究成果表明,我祖是1369年從江西筷子巷過籍到現湖北隨州市,這之前可能是來自江蘇省蘇州市一帶。歷史上闔姓並不陌生,闔閭,即吳王闔閭是大家熟知的,闔閭雖然並不姓闔,但其從姬姓中衍生了吳、盍、闔等姓氏,蘇州市姑蘇區仍有閤村坊巷。江西省樟樹市有閤山鎮和閤皂山風景區,該鄉鎮和風景區與我族有無關聯無從查證,當地發音為ge。到達隨州的是閤左川、閤右川二兄弟,閤左川留居在隨州市府河鎮,因左川先祖的到來,閤家河行政村早在清朝康熙年間之前已成為地名,是族人公認的閤姓發源地。左川墓葬閤家河村委會往北二公里處的王家灣,逢清明時節,大量的族人仍在墓地上墳,香火旺盛。當地宗親反映,墓碑毀於文化大革命時期,損毀之前還清晰可見。族人曾商議對該地進行擴建,以便於後人祭拜瞻仰,因場地徵用等原因暫時擱置。
左川公的兒子閤勝先曾任明朝監察御史,娶了七房夫人,育有十個兒子,這奠定了後期人口發展壯大的基礎。閤右川去了四川,據說在四川的人口發展了不少,有族人反映,他們是閤右川的後代,從四川回遷到隨州。1661年,鄭成功抗清失敗,攜三萬軍民遷往台灣,台灣南部高雄一帶的閤姓族人,可能是當年隨鄭成功從四川移居台灣的,未移居的族人是改姓霞了還是滅絕於歷史上的大屠殺?四川省江油市有霞姓族人,和我們有無關聯有待後續跟進調查。我們曾經和台灣海基會、高雄戶政所取得聯絡,民眾資料屬個人隱私受法律保護,無法提供具體姓名和住址,未經當事人同意的,台灣方面不能提供聯繫方式。由於兩岸交流的不便,民進黨執政後兩岸關係遇冷,具體情況不詳。台灣有族人的存在有很多事例可以佐證:有族人去高雄旅遊住賓館登記時,服務人員能準確讀出姓氏讀音,反映該地有族人存在;閤明利在上海交通大學求學期間,一台灣籍同學肯定他遇見過這個姓氏,但無法回憶具體人名以及提供聯繫方式;查閱台灣姓氏資料,閤姓在列。
中國歷史上大規模移民案例數不勝數,同在明朝著名案例還有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里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相傳該地移民後裔小腳趾開裂、站立時喜歡雙手背在身後、上廁所大小便稱解手。官兵為防止移民途中逃跑,往往採用反綁形式,用一根長繩連線起來押解上路。由於路途遙遠,時間長了,背手成為習慣,以後遷民仍大多喜歡背著手走路,上廁所時稱要解手。還有為了防止逃跑,把左腳小拇趾的指甲蓋砍成兩半,山東等地的人左腳小拇趾還有一個小豁口,據說都是從山西洪洞遷徙過來的。這個故事我們不去論證真偽,洪洞移民同樣發生在明朝初期,和我們家族的移民歷史無關。
四川,一個飽經戰亂的地區,多次發生駭人聽聞的大屠殺和屠城事件。早在元朝就因戰爭導致人口急劇減少,歷史上多次從外省移民到四川,湖北是人口輸入大省之一。長期的移民導致本省的人口失衡。明朝初期,又有了著名的江西填湖廣,這就是家族資料中記載我們從江西遷到隨州南部的原因之一,根據自發研究我族歷史的張博士研究成果表明,我祖屬明朝軍戶,隨軍隊從江西到達湖北隨州的。當然,那時候江西是作為一個中轉平台,凡是從該地出發的移民均可拿到政府的路條和盤纏,視同移民身份。並非所有的移民原籍地就是江西,我們閤姓的發展歷史極有可能和江西無關。
經過600餘年的發展,族人含家屬總人口約萬人,所有人均是閤左川、閤右川的後裔,不得不說是個奇蹟。其中祖居地湖北人數最多,安徽其次、河南第三。其他省份的族人多是近代因升學、婚嫁、參軍、工作調動、購房等原因遷徙的散居戶。湖北主要分布於隨州市曾都區府河鎮,其中以閤家河村為最,隨縣、廣水市、安陸市、棗陽市、應城市等地均有分布。安徽族人是1866年後清政府組織的移民遷徙過去的。河南省主要分布在桐柏縣,因臨近隨州,屬自然遷徙。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推進,閤家河村的族人數量呈逐漸減少態勢,面向全國各地發展,這應該算是十分積極的現象。
閤氏宗祠已損毀,遺址位於今府河鎮閤家河村委會北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隨州宗親閤光道,在遺址附近發現一塊石碑,上面的文字已經風化嚴重難以辨認,落款處可見到“嘉靖年”字樣,該石碑依然存在,已完全無法辨別刻寫的內容。隨州北部殷店鎮尚有一處半損毀的祠堂,該祠堂建於1903年,使用的磚塊是專門定製的,上有“閤氏祠”字樣,牆壁夾層內有一塊碑石,上面記錄了一些家族歷史和祠堂建設過程(詳見後續碑文分析)。其他地區已知的分祠、家祠堂遺址不少,例如閤家畈村、寧國市戈駐村等地,大多毀於上世紀文化大革命時期。明清時期,政府對民間興建祠堂,有相應的政策扶持,近代不同於過去,國家政策並不鼓勵興建祠堂、組建宗親會、開設宗親會賬戶等。
近年來,一批熱衷於家族發展的熱心人士(包括但不限於閤大勇先輩、閤明文、閤明軍、閤明洲、閤明主、閤金鵬),成立了“中華閤氏家譜編篡委員會”,致力於家譜編篡,開通家族網站,到國家部委協調糾正姓氏讀音,增補進相關權威資料等工作,成效顯著。例如手機或電腦上用某些輸入法鍵入:xia即可找到閤字,簡體也可以打出。未來出版的字典中,可能會增加閤字作為姓氏時的讀音註解。熱心人士們為家族作出了巨大貢獻。各地先後成立了隨南、隨北、安徽、河南、廣東分會。天下閤氏是同一先祖,我們都是血脈相連的一家人。族人們跨區域的互動交流日益增多,“讓閤姓不再孤單”和“我姓閤我自豪”的核心價值觀正深入到每一位族人心中。
閤氏家族派字為:左勝主如凝,之文朝世昌,如騰文士閤(單字)全自,正大光明,承先啟後,文章道德,華國精邦,忠厚純良,福祿禎祥,繼往開來,世代永昌。過去家譜的傳播只能是手抄可能有誤加上交流不便,局部地區的派字略有不同,例如隨州北部為:騰文士有光,自正大光明,二個光字的套用有所區別,前一個光字在中間,後一個光字在後,例如:閤光現(相當於全字派),閤增光(光字派)。總體上看,閤氏家族的派字在各地保持的十分良好。“忠厚純良,福祿禎祥,繼往開來,世代永昌”這十六個派字是近代由閤大勇先輩提議並經認可的。從有記載的始祖閤左川開始,共繁衍25世,即“承先啟後”的“後”字輩,當前在世的涵蓋了“自正大光明,承先啟後”共九代。

資料

此姓氏本應為簡體“門”字里一個“合”字,無奈所有輸入法的字型檔均未收錄“閤”簡體字,僅有搜狗全拼鄭碼三種輸入法收錄繁體“閤”。為何會有此姓氏,具體原因連“閤”姓族人也不得而知,僅流傳著一個傳說。相傳此姓祖輩並非姓“閤”(或讀xià),其真姓也不得而知,祖上世代布衣,過著樸實的鄉村生活,後一族人為改變命運,寒窗十年,一舉高中,終登仕途,因為官清廉,兩袖清風,步步高升,也給“閤”姓族人帶來莫大的榮耀。熟料官場風雲莫測,此官因秉公辦案,衝突了以朝廷忠臣貪官的利益,後遭貪官陷害,終招來殺身之禍,甚至滅族之災。此官只好退出朝廷,帶著族人退隱深山,更名換姓,重歸樸實田園生活,以避人耳目,終躲過滅族之災。自此出現這一鮮為人知的姓氏,延續至今。
閤氏輩序為"正大光明,承先啟後,文章道德,華國精邦,忠厚純良,福祿禎祥,繼往開來,世代永昌。",現主要分布在湖北和皖南一帶。
由於簡體閤拼音xiá還沒有收錄進入新華字典,更沒有進入電腦字型檔,所以閤姓很容易被人讀錯,交流使用極為不便。有閤氏族人到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司去申請聯繫,不久的將來閤姓簡體就可能出現在字典中,也會進入到電腦字型檔中。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正韻》𠀤古沓切,音合。《說文》門旁戸。《正韻》內中小門。《爾雅·釋宮》小閨謂之閤。《疏》閨之小者名閤。《前漢·文翁傳》使傅敎令出入閨閤。《師古注》閨閤,內中小門也。《史記·汲黯傳》臥閨閤內不出。 《正字通》毛晃曰:唐制,天子日御前朝見羣臣,曰常參。朔望薦食陵寢,有思慕之感,不臨前殿,則御便殿見羣臣,謂之入閤。前殿卽宣政殿。便殿卽紫宸殿。立仗必於前殿,喚仗則自東西閤入,故曰入閤。
門下省以黃塗門,謂之黃閤,長官曰閤老。今俗通呼小室曰閤子。韻會引公孫弘傳:開東閤延賢。師古曰:閤者,小門。東向開之,避當庭門,而引賓客,以別掾史官屬。明周圻名義考曰:閣為𢇮閣之閣。禮內則天子之閣,漢天祿等閣,皆謂重屋也。閤為閨閤之閤。文翁傳閨閤,公孫弘東閤,皆謂門也。唐志:中書舍人以久次者一人為閤老,制本省雜事。今輔臣延登曰入閤。稱謂曰閤老,名雖同而義則異,此古今諸家分閤與閣為二者也。一說自漢迄宋、明,凡祕閣、龍圖閣、天章閣、寶文閣、東閣、文淵閣,皆非從合,皆不專屬小門。唐太宗引刺史入閣,問民疾苦貞觀制,自今中書門下,及三品以下入閤議事,諫官隨之。宋太宗藏經、史、子、集、天文、圖畫分六閤,與閣同。今尊稱曰閣下。韓愈上宰相書,皆從閤,由此推之,閤,閣音義通也。毛周諸說𠀤非,字彙沿襲正韻,亦非。
閤閭,船首也。《揚子·方言》舟首謂之閤閭。《注》今江東呼船頭屋謂之飛閭是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