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閤(xiá)家河的“閤”是一個罕見的姓氏。此姓全國多存在於湖北省隨州一帶。而此姓據傳又起源於閤家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閤家河
- 外文名:A river
閤家河,概說,閤字姓氏發音釋義,閤氏家傳說法,閤氏史料,
閤家河
概說
閤家河隸屬於隨州市府河鎮東方鄉,是一個村名,也是東方鄉的行政中心。地處於府河和另一條小河的交匯處,與316國道隔河相望。村民皆為漢族,多以做小生意和種植蔬菜為生。民風淳樸,熱情好客。
當地有一所國小,名為東方國小。在校人數350人左右。
閤字姓氏發音釋義
閤,字典里只有其簡體寫法,即“門”裡面一個“合”,但電腦裡面卻無法打出其簡體。在字典里有兩個讀音:分別為hé、gé。
gé音時“閤”同“閣”,表足不出戶,以顯矜貴。兩個來源:1、南詔王閤羅鳳之後,有閤氏。2、宋時有閤都尉、閤門使(兩個都是官職),後人以官職為氏。
hé音時“閤”是“合”的繁體字形式,可以組詞為合家歡樂。
但是在作姓氏的時候,讀音為xiá,同“霞”音,以表吉祥。有說法閤姓的祖先原本姓合,是皇帝的老師。後來皇帝賜姓在“合”字外面加了“門”字,表示合上門來,只給皇帝一個人教書。遂賜姓為“閤”念xiá,以表吉祥。百家姓、千家姓中均未收錄“閤”字。由於字典裡面並未標明xiá這一發音,也沒有“閤”這個字,而電腦裡面只能以ge音搜出繁體“閤”字,導致在當今數位化網路時代,這一姓氏的人在身份證,銀行卡等證件辦理方面經常遭遇卡殼。
閤氏家傳說法
這裡有一個傳說,據說原本這世上是沒有這個姓的,其原本是何姓也無從考證,相傳此姓祖上世代布衣,過著樸實的鄉村生活,後一族人為改變命運,寒窗十年,一舉高中,終登仕途,因為官清廉,兩袖清風,步步高升,也給“閤”姓族人帶來莫大的榮耀。熟料官場風雲莫測,此官因秉公辦案,衝突了朝廷眾臣貪官的利益,而遭貪官陷害,險招殺身之禍,甚至滅族之災。此官只好退出朝廷,帶著族人隱居深山,更名換姓,以避人耳目,終躲過滅族之災。“閤”即‘合’和‘門’的結合,意思是關上門不與外界聯繫,重歸樸實的田園生活。而這個閤姓人得以繁衍生息的世外避難桃源也因此得名閤家河。
據考,現在此姓多分布在湖北隨州市、河南桐柏、湖北鐘祥、台灣高雄等地,但人數不多。安徽宣城一帶也有分布,且較為集中。
閤氏史料
唐代南詔王稱號:意為“君主”,南詔王閤勸(808-809年在位)自稱閤門舍人。
閤門司,宋官署名。掌皇帝朝會、宴享時贊相禮儀,凡文武官自宰相,宗室自親王,外國使節與少數民族首領朝見、謝辭時,按其品秩引導序班,贊其拜舞並糾其迭失。東上閤門掌慶禮奉表,西上閤門掌慰禮進名。有東、西上閤門使與副使、宣贊舍人(通事舍人、閤門祗候。閤門使與副使承接皇帝旨命,宣贊舍人傳宣贊謁,閤門祗候分別輔佐宣贊舍人,諸官皆武臣清要之選。熙寧四年(1071),以武臣子弟為看班祗候,在殿庭學習禮儀,熟悉後使為閤門祗候。閤門使與副使多以外石油、勛貴充任,地位相當於侍從官,僅為遷轉之階而不任事,另以他官主管本司事務,稱知閤門事。建炎元年(1127),並東、西上閤門。紹興五年(1135),詔右武大夫以上皆稱知閤門事兼客省、四方館事,官未至者稱同知閤門事同兼客省、四方館事,稱同知者在知閤門之下,宣贊舍人與閤門祗候皆為閤職。乾道六年(1170),又置閤門舍人,以武舉入官者充任,掌平時及皇帝外出時覺察失儀並侍立,六參、常朝,後殿引親王問侯皇帝起居,並仿儒臣館閣之制,召試中書省後,方加任命。淳熙年間(1174-1189),又置看班祗候,以忠訓郎以下官充任,秉義郎以上方除閤門祗候,並須清廉幹練,有方略,善用弓馬。兩任親民官而無闕誤及曾在沿邊為官者方能充任。金宣徽院閤門有東上閤門使、副使主管閤門事,西上閤門使、副使掌贊導殿庭禮儀,閤門通事舍人掌通班贊唱、承奏勞問,並有閤門祗候。
閤門通事舍人,宋官名。掌殿庭傳宣贊謁,隸於東、西上閤門使。政和年間(1111-1118)改宣贊舍人。參見“東上閤門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