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性人

間性人,有時被稱為陰陽人或雙性人,指那些出生時的性特徵(包括生殖器官、性腺和染色體模式)不符合男性或女性身體的典型特徵的人。需要注意的是,陰陽人是較為污名化的說法,應當摒棄。

間性人與跨性別性別認同性傾向等概念各不相同。間性人的性特徵一般是天生的,描述的是客觀的出生時的性特徵。但是,如何給間性人作出實質性判定,仍是醫學界爭論的話題。目前,間性人在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仍面臨歧視,並且時常被強制進行生殖器官矯正手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間性人
  • 外文名:intersex
  • 別名:雙性人
定義,間性人的概念,概念區分,發育過程,醫學爭議,社會態度,法律地位,體育領域,中國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檔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全面性教育中的相關教學內容,學習目標,如何從教育的角度看待間性人,與間性人有關的常見疑問,全面性教育中如何進行相關教育,相關文學作品,《IS上帝的惡作劇》,《中性》(Middlesex),

定義

間性人的概念

間性人是一個概括性術語,用來描述各種自然的身體變異,指出生時的性特徵(包括生殖器官、性腺和染色體模式)不符合男性或女性身體的典型特徵的人。在有些情況下,間性特質在出生時是可見的,而在另一些情況下,間性特質直到青春發育期才會表現出來。有一些染色體的變異可能在生理特徵的表達上是不明顯的。間性人不是一種性傾向或性別認同。間性人的性傾向和性別認同也是多元化的,間性人可能是異性戀同性戀雙性戀,可能自我認同為女性、男性、雙性或不分性別。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2018年發布的《雙性Intersex》指出,全球人口中有0.05%~1.7%生來就具有間性特徵。

概念區分

跨性別
跨性別指個體的性別認同和/或性別表達不同於其出生時被指定的生理性別。間性人並不是跨性別,間性人是指那些出生時的性特徵(包括生殖器官、性腺和染色體模式)不符合男性或女性身體的典型特徵的人,間性是關於身體的,是先天性特徵的差異,而跨性別者則是性別認同和/或性別表達不同於其出生時被指派的生理性別,是認同和表達上的差異。
性別認同
間性人與性別認同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性別認同是指一個人內心深切感受到的基於個人體驗的性別。性別認同描述的是內心的、關於性別的認同和體驗。間性人描述的是客觀的出生時的性特徵(包括生殖器官、性腺和染色體模式)不符合男性或女性身體的典型特徵的狀態。間性人可以有任何性別認同,可能自我認同為女性、男性、雙性或不分性別。
性傾向
間性人與性傾向也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間性人描述的是一個人出生時的性特徵,而性傾向指一個人與異性、同性或者兩性產生強烈的情感和性的吸引並且能夠與其建立親密或者性關係的能力。間性人可以有不同的性傾向,間性人可能是異性戀、同性戀、雙性戀或任何其他性傾向。

發育過程

在一般人類胚胎的發育過程中,SRY基因(Y染色體短臂上的性別決定區,sex determining region of the Y)會使生殖腺發育為睪丸;沒有SRY基因,生殖腺則會發育為卵巢。其它內生殖器官與外生殖器官的發育則是由某些胚胎生殖腺分泌的激素決定的。
在人胚發育到第7周前,胚胎的生殖腺無性別特徵,稱為未分化性腺。人胚第4周末,在中軸兩側形成一對縱行隆起,稱為尿生殖嵴,是泌尿和生殖系統發生的原基,尿生殖嵴一端有一小隆起,稱為生殖結節。人胚第7~8周時,在SRY編碼的睪丸決定因子的作用下,特定的胚胎細胞逐漸分化並形成睪丸索、支持細胞、精原細胞和睪丸間質細胞等,其中睪丸間質細胞能夠分泌雄激素。
間性人
胚胎第6周時,胚體中已出現左右兩對生殖管道,稱為中腎管和中腎旁管。中腎旁管由尿生殖嵴頭端外側的體腔上皮凹陷後閉合而成,上段縱行於中腎管外側,中段經中腎管腹側向內彎曲橫行,在中線與對側中腎旁管相遇,下段並列下行,末端為盲端,突入尿生殖竇並形成竇結節,中腎管開口於竇結節的兩側。睪丸形成後,支持細胞產生抗中腎旁管激素,使中腎旁管退化;睪丸間質細胞分泌雄激素,使中腎管延長彎曲形成附睪管、輸精管、精囊和射精管。
間性人
在雄激素作用下,生殖結節伸長增粗,形成陰莖。左右尿生殖褶隨生殖結節生長,在腹側中線閉合,形成尿道海綿體,參與陰莖的形成。左右陰唇陰囊隆起向尾端牽拉,於中線融合,形成陰囊。
間性人
生殖腺最初位於胚胎的腹後壁,隨著胚胎的發育,睪丸逐漸前移、下移,停留在腹股溝管內口處。第7~8個月時,睪丸與包繞它的雙層腹膜經腹股溝管降入陰囊。

醫學爭議

通常而言,人的生理性別的一項判定標準是性染色體的構成,具有XX染色體的人發育成為女性(染色體核型為46,XX),具有XY染色體的人發育成為男性(染色體核型為46,XY)。間性人在染色體層面可能同時具有雙性染色體,例如XXY,或者其他不是46,XX或46,XY的染色體形態。但實際上,究竟什麼是間性人,在很大程度上仍是醫學界爭論的話題。
根據北美間性人協會(Intersex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的統計,以下性徵常常被作為判斷是否為間性人的依據,包括“微型陰莖(micropenis)”(即出生時的拉伸陰莖長度小於2.5厘米)、“陰蒂腫大(clitoromegaly)”(即出生時的拉伸陰蒂長度大於1厘米)、“特納綜合徵(Turner syndrome)”(先天卵巢發育不全,由全部或者部分體細胞中的一條X染色體完全或者部分缺失所致)、“克林菲爾特綜合徵(Klinefelter syndrome)”(先天性曲細精管發育不全,即與一般男性核型46,XY相比,增加至少一條X染色體的染色體異常)。
在19世紀末期,醫學界認為,如果生殖器官特徵不符合典型的性別標準,但體內具有睪丸組織,則成為男性假兩性(male pseudohermaphrodites);反之,如果生殖器官特徵不符合典型的性別標準,但具有卵巢組織者,叫女性假兩性(female pseudohermaphrodites);而卵巢和睪丸組織都存在的,則被稱為真正的雌雄同體人(hermaphrodites)。經過美國生物學家兼女權評論家安妮·福斯特林(Anne Fausto-Sterling)1993年發表的著名文章《五種性別》(The Five Sexes)的傳播,這些術語流傳甚廣。但是,這些術語目前已經式微,因為它從科學的角度來看並不嚴謹,只注重性腺結構,而忽略了性別的其他方面,並且可能在臨床上會令人困惑(例如從外生殖器官特徵來看是女性的人可能標記為男性假兩性人),而且可能引發對於間性人的污名化。
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間性人”這一統稱逐漸流傳開來,並被具有不同背景的人們所接受。目前這一稱呼已被廣泛使用。不過,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彼得·李(Peter Lee)等人在2006年發表的《關於兩性疾病管理的共識聲明(Consensus statement on management of intersex disorders)》中,提出用“性發育障礙(Disorders of Sex Development,DSD)”代替“間性人”這一總稱,他們認為“間性人”“假兩性”“雌雄同體人”等術語容易引起爭議,並且可能會被視為貶義詞,給相關行業的從業者以及間性人的父母帶來困惑,或者造成語義上的混淆。但“性發育障礙”這一辭彙也存在許多爭議,有批評者認為使用“性發育障礙”一詞相當於直接表示間性人患有疾病,是對間性人的污名化。

社會態度

聯合國開發計畫署聯合北京大學、北京同志中心於2016年進行的一項關於中國性少數群體生存情況的調查顯示,在性少數群體(指在性傾向、性別認同或性別表達等方面屬於少數群體)之間,間性人和跨性別者因其性少數身份在學業上受到的負面影響最大,肄業、退學或輟學的比例在20%以上。在該項調查中,至少10%的受訪者表示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是性少數者,值得一提的是,人們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是跨性別或間性人的比例在三分之二左右,要大大高於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是同性戀或雙性戀的比例。
由於許多間性人的身體特徵看起來不同於其他人,間性兒童和成年人經常受到貶斥且遭受多重人權侵犯,包括健康和身體完整的權利、免受酷刑和虐待的權利以及平等和不受歧視的權利;間性人可能遭受基於身體特徵的恥辱,包括對其健康權和身體完整權的侵犯。
在全球範圍內,有一些間性兒童被實施生殖器官矯正手術改變生理特徵,以符合主流社會所認可的男/女二元性別特徵。20世紀50年代中期,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提出了使間性兒童明確地表現為男性或女性性別的“治療”方案,“治療”方案通常涉及早期的外科手術和激素干預,以減少或消除性別上的模糊性。對間性兒童實施生殖器官矯正手術的理由是幫助間性兒童形成“正常”的性別和性身份,並防止他們遭受恥辱。美國生物學家米爾頓·戴蒙(Milton Diamond)認為,如果早期的生殖器官矯正手術給新生兒指定性別,而父母能夠根據這種指定的性別來教育幼兒,孩子就不會有性別認同的困惑。這種治療模式鼓勵父母對兒童在生理上的性別模糊性保密,理由是如果孩子知道自己曾經被採取醫學手段“矯正”性別特徵,則可能在成長過程中出現心理問題。通過及早干預和手術治療,父母和間性兒童間將可能建立健康的紐帶,並且孩子將形成規範的性別和性別身份。
然而,這種做法存在爭議。20世紀90年代,在兒童時代經歷過手術的間性人開始發聲。雖然這些藥物和治療的目的是減少社會污名並使其形成“清晰”的性別特徵和性身份,但在童年時期曾經經歷過生殖器官矯正手術的間性成年人表示,他們仍然經歷了孤立、污名和羞辱的感受。並且,手術還可能使間性人感受到生殖器官缺失乃至自我的缺失。20世紀晚期,有研究證明,與外生殖器官相比,一個人的性別認同與大腦和激素更相關,如果通過手術矯正的外生殖器官不能符合孩子的性別認同,孩子會受到心理傷害。
2013年,聯合國酷刑問題特別報告員發表聲明,譴責對間性人使用生殖器官矯正手術。目前,性教育中常常省略關於性少數群體的內容,包括對間性兒童和年輕人尤其有影響的、關於性特徵或者生物變異的內容。

法律地位

大部分國家的身份證明只能填寫為男性或女性,但一些國家承認間性人可以擁有非二元性別身份。對非二元性別身份的承認是間性人權利運動的訴求之一。
間性人的相關組織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就已經出現,為間性人和其家庭提供支持,強調間性人面臨的健康和權利問題。間性人權利運動目前首要的目標是停止非合意的生殖器官矯正手術。
2013年,澳大利亞通過了《性歧視修正案(性傾向、性別認同和間性人身份法)》。這是第一部將間性人身份作為獨立的嚴禁歧視理由的法律。澳大利亞參議院也對間性人非自願或被迫接受絕育手術進行正式調查。2015年,馬爾他通過了《性別認同、性別表達和性特徵法》,這是第一部禁止在未經知情同意的情況下對未成年人的性特徵實施手術和治療的法律。該法律也禁止基於性特徵的歧視。
2018年10月,中國台灣的衛生福利部發布了《未成年雙性人之醫療矯正手術共同性建議原則》,該檔案指出,對12歲以下的任何人,禁止進行“非必要且不可逆轉”的矯正手術,除非經專業團隊評估有癌化或生理機能障礙情形;對於12~18歲之間的青少年,經過專業團隊評估,可以手術治療那些“有適應困難”的人;對於18歲以上的成年人,矯正手術也需要經專業團隊評估後才能進行。前面所說的專家團隊,必須由兒童內分泌科、兒童外科、兒童泌尿科、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生以及具備青少年經驗的心理師組成。
2019年2月,歐洲議會通過了《關於間性人權利的決議》,通過這項決議,歐洲議會在歐盟內部制定了明確的標準,以保護間性人的身體完整性和人權,在決議中“強烈譴責使性別正常化的治療和手術”,並鼓勵成員國儘快通過立法保護間性人的身體完整性。

體育領域

在體育領域,運動員經常以性別為區分進行比賽,因此,間性人的存在也導致了一些爭議。基於此,從20世紀中期開始,國際田徑聯合會和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就要求女選手做性別檢查,先是採取身體檢查的形式,隨後被染色體檢查的形式所取代。由於這一鑑定政策被認為缺乏科學性及道德性,1991年,國際田聯廢止了所謂的“性別鑑定”。2011年,國際田聯發布《關於雄激素過高症的女性選手參與女子比賽資格之規定》,首次將“睪酮水平”作為一名運動員能否參加女子比賽的判斷標準,睪酮水平逐漸成為檢測重要指標。
2009年在柏林舉行的世界田徑錦標賽上,南非中長跑運動員卡斯特爾·塞門亞(Caster Semenya)獲得了女子800米冠軍。然而,與她比賽的其他選手對她的性別提出質疑,指出她的外貌、身材體型和說話聲音等都呈現出明顯的男性特徵。國際田聯隨即對塞門亞提起性別檢測。儘管國際田聯承諾基於隱私權的保護,絕不會公布檢測結果,但該舉動還是受到了全世界媒體的關注,這些媒體開始對塞門亞進行一系列大膽的、攻擊性的猜想。2010年7月7日,國際田徑聯合會確認塞門亞被允許繼續以女性的身份參賽。國際田徑聯合會2018年4月26日出台規定,睪酮過盛的運動員必須強制進行抑制治療,並稱這是“有歧視但卻必須”的做法,卡斯特爾·塞門亞以反歧視為由對國際田聯的規定提出反對。2019年5月1日,國際體育仲裁庭駁回了塞門亞的訴求,允許國際田徑聯合會在部分項目強制限制女性運動員的睪酮水平。

中國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檔案

中國法律中雖未明確提及間性人的概念,但有多個條款禁止性別歧視。禁止性別歧視同樣適用於性少數群體。間性人不應受到歧視,與其他個體一樣享有同等權利。各類檔案中的“性別”應當涵蓋女跨男、男跨女和性別酷兒及其“性別認同”與“性別表達”。同時,“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等”應該合理解釋為一個開放性語彙。因此理論上可以將性別表達納入各類相關條款所列的禁止歧視的理由。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三十三條
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
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
第三十四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年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但是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除外。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第九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第四條
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適齡兒童、少年,不分性別、民族、種族、家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並履行接受義務教育的義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

第三條
勞動者依法享有平等就業和自主擇業的權利。
勞動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視。
第二十六條
用人單位招用人員、職業中介機構從事職業中介活動,應當向勞動者提供平等的就業機會和公平的就業條件,不得實施就業歧視。
第二十七條
國家保障婦女享有與男子平等的勞動權利。
用人單位招用人員,除國家規定的不適合婦女的工種或者崗位外,不得以性別為由拒絕錄用婦女或者提高對婦女的錄用標準。
用人單位錄用女職工,不得在勞動契約中規定限制女職工結婚、生育的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第三條
國家保障未成年人的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參與權等權利。
未成年人依法平等地享有各項權利,不因本人及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的民族、種族、性別、戶籍、職業、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家庭狀況、身心健康狀況等受到歧視。
第四十條
學校、幼稚園應當建立預防性侵害、性騷擾未成年人工作制度。對性侵害、性騷擾未成年人等違法犯罪行為,學校、幼稚園不得隱瞞,應當及時向公安機關、教育行政部門報告,並配合相關部門依法處理。

全面性教育中的相關教學內容

學習目標

培養性別平等意識,消除基於社會性別的偏見、歧視與暴力,是全面性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了解社會性別平等的有關知識能夠使兒童和青少年樹立科學的性別認知,減少對包括間性人在內性少數人群的誤解和歧視,保護性少數兒童和青少年的健康和福祉。在聯合國《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中,相關的學習目標主要出現在核心概念1“關係”下的第3個主題“寬容、包容及尊重”、核心概念2“價值觀、文化、權利與性”下的第2個主題“人權與性”和核心概念3“理解社會性別”下的第1個主題“社會性別及其規範的社會建構”、第2個主題“社會性別平等、刻板印象與偏見”和第3個主題“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當中,內容貫穿5~8歲、9~12歲、12~15歲、15~18歲以上四個年齡段。具體學習目標如下:
核心概念1:關係
主題3:寬容、包容及尊重
學習目標(12~15歲)
要點:基於差異(例如愛滋病病毒感染、懷孕或健康狀況、經濟狀況、民族、種族、出身、性別、性傾向、社會性別認同或其他差異)的污名和歧視是缺乏尊重的表現,會危害他人的福祉,並且是對其人權的侵犯
學習者將能夠:
► 基於差異(例如愛滋病病毒感染、懷孕或健康狀況、經濟狀況、民族、種族、出身、性別、性傾向、社會性別認同或其他差異)的污名和歧視是缺乏尊重的表現,會危害他人的福祉,並且是對其人權的侵犯;
► 分析污名和歧視對他人的性與生殖健康和權利所帶來的後果(知識);
► 認同每個人都有責任保護正遭受污名和歧視的人(態度);
► 深刻體會到包容、非歧視和多元的重要性(態度);
► 在遭受污名和歧視時尋求幫助(技能);
► 練習如何為包容、非歧視和尊重多元發聲(技能)。
核心概念2:價值觀、文化、權利與性
主題2:人權與性
學習目標(15~18歲)
要點: 有很多地方或國家法律以及國際協定中提及了影響性與生殖健康的人權
學習者將能夠:
► 分析有關童婚、早婚和強迫婚姻、女性生殖器損毀 /切割、間性兒童的非自願手術、強制絕育、性同意年齡、社會性別平等、性傾向、社會性別身份、人工流
產、強姦、性虐待、性販賣的地方或國家法律和政策;以及人們獲取性與生殖健康服務和捍衛生殖權利的途徑(知識);
► 認同人權對性與生殖健康的影響(態度);
► 倡導制定支持性與生殖健康人權的地方或國家法律(技能)。
核心概念3:理解社會性別
主題1:社會性別及其規範的社會建構
學習目標(5~8歲)
要點:了解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之間的差異十分重要
學習者將能夠:
► 定義社會性別和生理性別,並描述這兩個概念的不同(知識);
► 反思對自己的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的感受(技能)。
學習目標(9~12歲)
要點:社會與文化規範以及宗教信仰都是影響社會性別角色的因素
學習者將能夠:
► 定義社會性別角色(知識);
► 舉例說明社會規範、文化規範和宗教信仰如何影響社會性別角色(知識);
► 認同有很多因素會影響社會性別角色(態度);
► 反思社會、文化和宗教信仰如何影響人們對社會性別角色的看法(技能)。
要點:每個人看待自己的社會性別或向別人描述自己的社會性別的方式都是獨特的,應該受到尊重
學習者將能夠:
► 定義社會性別角色(知識);
► 解釋一個人的社會性別身份可能與其生理性別不相符(知識);
► 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社會性別身份(態度);
► 欣賞自己的社會性別身份,並尊重他人的社會性別身份(技能)。
學習目標(12~15歲)
要點:社會性別角色和社會性別規範影響人們的生活
學習者將能夠:
► 確定社會性別規範如何塑造身份、願望、實踐和行為(知識);
► 檢視社會性別規範如何產生危害,以及如何對人們的選擇和行為產生負面影響(知識);
► 認識到關於社會性別規範的信念是由社會構建的(態度);
► 認同社會性別角色和社會性別期待可以改變(態度);
► 在家庭、學校和社區的日常生活中採取行動,在社會性別角色方面產生更積極的影響(技能)。
學習目標(15~18歲以上)
要點:敢於挑戰自己和他人的社會性別偏見很重要
學習者將能夠:
► 回憶關於對男性、女性、具有不同性傾向和社會性別身份者有偏見的事例(知識);
► 認識到自己和他人的社會性別偏見可能對他人造成傷害(態度);
► 批判性地評估自己的社會性別偏見程度,並分析所在社區記憶體在哪些社會性別偏見(技能);
► 演練應對自己和他人的社會性別偏見的策略(技能)。
要點:恐同和恐跨會對具有不同性傾向和社會性別身份的人造成傷害
學習者將能夠:
► 定義恐同和恐跨(知識);
► 分析導致恐同和恐跨的社會規範及其後果(知識);
► 認識到所有人都應該能夠愛他們所愛的人,而不必受到暴力、強迫或歧視(態度);
► 展示對受到恐同和恐跨傷害的人表示支持的方法(技能)。
核心概念3:理解社會性別
主題2:社會性別平等、刻板印象與偏見
學習目標(5~8歲)
要點:每個人都同樣有價值,不論其屬於何種社會性別
學習者將能夠:
► 說出人們會如何因為自己的社會性別而受到不公平、不平等的對待(知識);
► 描述在家庭、學校和社區中如何使屬於不同社會性別的個體之間的關係更加公平和平等(知識);
► 認識到對不同社會性別的人表示不公平、不平等的對待是錯誤的,並且違背人權(態度);
► 認識到無論社會性別如何,尊重他人的人權很重要(態度)。
學習目標(9~12歲)
要點:社會性別刻板印象會導致偏見和不平等
學習者將能夠:
► 定義與社會性別有關的刻板印象和偏見(知識);
► 認識到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和社會性別期待會對人們的生活方式造成很大的積極和消極影響(知識);
► 認同由社會性別產生的差異可能導致剝削或不平等對待,尤其是當人們的行為不符合預期的規範時(態度);
► 敢於質疑社會性別角色的公平與否,並展示如何挑戰不公正和有害的行徑(技能)。
學習目標(12~15歲)
要點: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和偏見影響了男性、女性以及具有不同性傾向和社會性別身份的人被對待的方式,也影響了他們所能做出的選擇
學習者將能夠:
► 回憶社會規範如何影響社會對於男性、女性以及具有不同性傾向和社會性別身份者進行描述的方式(知識);
► 舉例說明社會性別偏見的各種形式(知識);
► 認同平等對待所有人的重要性(態度);
► 認識到對不符合社會性別規範者持有偏見會損害他們做出選擇的能力,包括關於健康的選擇(知識);
► 展示如何在對待他人時不持有社會性別偏見(技能);
► 反思自己的價值觀如何影響自身的觀念和社會性別偏見(技能)。
學習目標(15~18歲以上)
要點:社會性別不平等、社會規範和權力差異會影響性行為,並可能增加性脅迫、性虐待和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的風險
學習者將能夠:
► 說出社會性別不平等和權力差異如何影響性行為,以及性脅迫、性虐待和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的風險(知識);
► 認同社會性別不平等和權力差異會影響性行為,並影響人們做出安全選擇和採取安全行為的能力,例如使用安全套、獲取性與生殖健康服務等(態度);
► 當自己或他人遭受性脅迫、性虐待,或社會性別暴力時,主動尋求支持或幫助他人尋求支持(技能)。

如何從教育的角度看待間性人

成年人在兒童性教育中起到至關重要的引導作用。應當教育孩子樹立明確的性別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建立自我認同,客觀認識和對待自己;同時,也要教育孩子正確認識自己的性心理變化,使孩子具有預防心理障礙和保持性心理健康的能力,要讓孩子能夠識別容易發生性侵害的危險因素,保護自己不受性侵害。成年人一方面要讓孩子懂得尊重其他人的性別認同,不對間性人產生恐懼、排斥或歧視性的心理反應,例如,當孩子遇到間性人時,可以對孩子說:“TA看起來也許和其他男孩/女孩有一些不同,但我們不能因為這個原因就疏遠、排斥TA,TA也一樣可以和我們成為好朋友,人和人之間要互相尊重”;另一方面,當自己的孩子是間性人時,成年人也要尊重孩子的意願,不給孩子強制性的生殖器官矯正手術,並提高性侵害的防範意識。

與間性人有關的常見疑問

常見疑問1:間性人是疾病嗎?
答:間性人不是疾病。間性人指那些出生時的性特徵(包括生殖器官、性腺和染色體模式)不符合男性或女性身體的典型特徵的人。間性人描述的是一種身體的狀態,並非某種需要治癒的疾病。全面性教育要求人們學會尊重所有性別特徵的個體。
常見疑問2:間性人必須要進行矯正手術嗎?
答:不一定。對間性兒童實施生殖器官矯正手術的理由是幫助間性兒童形成“正常”的性別和性身份,並防止他們遭受恥辱。但在童年時期曾經經歷過這些的間性成年人表示,他們仍然經歷了孤立、污名和羞辱的感受,治療並未能幫助他們成功避免。20世紀晚期,有研究證明,與外生殖器官相比,一個人的性別認同與大腦和激素更相關,如果通過手術矯正的外生殖器官不能符合孩子的性別認同,孩子會受到心理傷害。所以,我們不應當對間性兒童實施非自願的生殖器官矯正手術。

全面性教育中如何進行相關教育

了解社會性別平等的有關知識能夠使兒童和青少年樹立科學的性別認知,減少對包括間性人在內的性少數人群的誤解和歧視,保護性少數兒童和青少年的健康和福祉。
幼稚園性教育中相關內容
根據《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給出的學習目標,幼兒階段關於性別平等的性教育主要集中在接納差異、尊重他人和消除歧視上。北京師範大學劉文利教授主編的《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全9冊)中,《多彩的幸福》《歡樂的六一》兩冊中都涉及性別平等相關的教育內容。
《多彩的幸福》一冊講述了四個不同家庭的生活,讓幼兒理解不同性別、年齡、職業的人都能擁有幸福的人生且都能為社會做出貢獻,從而引導幼兒認識差異、尊重人與人的不同。
間性人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插圖
《歡樂的六一》一冊主要幫助幼兒意識到不同性別都有追求自己喜歡的事物的權利,比如女孩也可以喜歡飛機,男孩也可以穿粉色的衣服等。旨在培養幼兒打破性別刻板印象、接納自己感受的意識。
國小性教育中相關內容
國小的性教育不再單純局限於廣義上的尊重差異,而是進一步認識講解有關性別的內容。北京師範大學劉文利教授主編的讀本首次談及社會性別的概念是在三年級。
讀本三年級上冊“性別與權利”單元“社會性別”主題中介紹了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的區別,指出“傳統的社會性別已落後,現代的社會性別很多元”,並提倡尊重社會性別的多樣性和不同性別的權利。讀本中強調不同社會性別的人可以有同樣優秀的品質,可以從事各種職業,也都可以參與社會發展。
除了明確講解社會性別的單元之外,讀本還在其它多個單元從不同角度強調了社會性別平等的重要性。比如在二年級下冊中提及“人類因不同而多彩”,在四年級上冊中從權利的視角闡釋“不同性別的人享有平等的權利”,在六年級上冊中講解“價值觀影響人們對社會性別的態度”等。掌握這些知識之後,兒童能夠認識到對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的看法受到許多不同信息來源的影響,能夠反思自己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之間的感受,並學會理解、尊重他人包括跨性別在內的社會性別身份。
國中性教育中相關內容
國中階段的性教育在國小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社會性別平等對於個人發展和社會和諧的重要性。在了解社會性別具體含義的基礎上,國中生將認識到對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和偏見影響了具有不同社會性別身份的人被對待的方式,也影響了他們所能做出的選擇。同時,國中學生也會學習社會性別平等可以促進與性行為和人生規劃有關的平等決策。在掌握這些知識、態度和技能之後,國中生將有能力欣賞自己包括間性人在內的社會性別身份,尊重他人的社會性別,並反思自己的價值觀如何影響自身觀念和偏見。

相關文學作品

《IS上帝的惡作劇》

劇情簡介
日本漫畫家六花千代的日本漫畫作品。講述星野春出生時既有睪丸也有卵巢,經歷了普通人無法經歷的曲折,也體會了普通人無法體會的親情的故事。2007年本作品獲得第31屆講談社漫畫賞少女部門賞。
社會影響
《IS上帝的惡作劇》是日本漫畫中少見的關注間性人群體的作品,該作品廣受好評後於2011年被改編為電視劇。正如豆瓣網友“離奇”所評價的,“作為為人的好壞,不是性別或性向等能決定的。世界那么大,不是他們太奇怪,是別人的眼界太狹隘。”

《中性》(Middlesex)

劇情簡介
美國作家傑佛瑞·尤金尼茲(Jeffrey Eugenides)的小說,以間性人為主角及敘述者。主人公卡爾·史蒂芬尼德斯(Cal Stephanides)出生過兩次:第一次是1960年1月出生在底特律的一個沒有煙霧的日子,那時他是個女嬰兒;第二次是1974年8月出生在密執安州皮托斯基附近的一個急診室里,那時他是個十幾歲的男孩子。他原名卡利俄珀(Calliope),出生時是個漂亮姑娘。童年至少年她無憂無慮地生活。直到1974年她14歲,就讀於家鄉的女子中學時,越來越覺得自己與其他女孩不同:身高5英尺10英寸,體重130磅,更可怕的是身體上竟出現了一些男孩應有的特徵。在父母陪同下她來到醫院,醫生告訴他們:她是個間性人。14歲的卡利俄珀決心不再做女孩,於是“她”變成了“他”——卡爾。他剪短頭,搭車來到舊金山尋找新出路。
社會影響
《中性》出版後廣受好評並獲得美國普利茲小說獎,並曾獲選《洛杉磯時報》《芝加哥論壇報》《紐約時報書評》《舊金山紀事報》、博得書店、邦諾書店,以及亞馬遜網路書店評選的2002年的十佳好書;並曾榮登《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舊金山紀事報》暢銷書榜。正如德克薩斯州大學媒體研究學者奧利維亞·班納 (Olivia Banner)所評價的,不僅醫學界肯定了它對間性人的生活的描寫,酷兒群體內部也對這部小說讚賞有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