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福寺(山西陽城開福寺)

開福寺(山西陽城開福寺)

開福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陽城縣南大街東路,這是一座創建於北齊天保四年的古佛寺,最初叫“文殊寺”,金大定時改名為“福嚴寺”,明洪武年間稱為“開福寺”。

開福寺,現存戲台、獻殿、大雄寶殿三座建築,雖數量不多,但每座都非常精緻,有獨特之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開福寺
  • 始建:北齊天保四年
  • 位於:陽城縣南大街東路
寺廟簡介,規模之大,建築風貌,相關典故,

寺廟簡介

開福寺,位於縣城的最南端。開福寺為三進院落,除舞樓、獻殿、大雄寶殿外,在大雄寶殿後面還有千佛閣、地藏王殿、十帝閆君殿。遺憾的是,如今這三座建築早已不存。在古地圖上,開福寺的旁邊還標有一條“官府巷”。原來,開福寺往北不遠處,就是陽城古縣衙遺址。而與坐落在其東面的文廟,相距也就200米。

規模之大

開福寺規模宏偉,占地面積1.6萬平方米,建築面積6311平方米。現有佛殿三進,第一進為三聖殿,第二進為大佛殿(即大雄寶殿),第三進為毗盧殿。東廂有客堂、齋堂、庫房、方丈居室;西廂為說法堂、禪堂等,開福寺內的舞樓為明代建築,其斗拱秀氣的建築風格,與屋檐如大鵬展翅的獻殿明顯不同。按傳統習慣,作為娛樂活動場所的舞樓,一般只在祭祀神仙的廟宇中出現。按古人說法,演戲是演給神仙看的。在晉東南地區的舞樓對面,基本都有廟宇相對應,這座作為佛家寺院的開福寺,本應是清淨之所,為何卻出現一座舞樓?有專家認為,開福寺的舞樓,其實是寺院的山門,俗稱護神殿,也稱天王殿,“從戲台的建築結構上推斷,舞樓的原貌應該是開福寺的山門,門前有一個淺廊,正中開門出入通行,山門內為天王殿,是佛教護法諸神的殿宇。”在佛教寺院中,大雄寶殿就是正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築,也是僧眾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然而,與獻殿相比,開福寺的大雄寶殿顯得有些矮小。

建築風貌

讓人奇怪的是,這座本是金代結構的建築,其殿門卻帶有民國時期引進的歐式風格。與建在1.6米高台基之上的獻殿相比,大雄寶殿的石砌台基只有0.44米高,大殿面寬五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頂,琉璃脊飾,殿內梁架為四椽栿對後乳栿,通檐用四柱,殿用減柱造法,五間屋身僅在後槽明間用兩根金柱,金柱用材碩大,柱頭卷剎明顯,柱礎為素伏盆式,柱頭施四鋪作斗拱。開福寺內還有一件寶貝代表著陽城的古建築“一絕”,那就是陽城喬氏琉璃。琉璃製作在晉城有悠久的歷史,其中又以陽城縣喬氏琉璃為最。

相關典故

唐代時,陽城的琉璃製作世家喬氏家族先祖,由陝西遷至高平。經宋、元兩代,喬氏家族於明朝時期輾轉到達陽城,專門從事黑、綠瓷器和琉璃的生產。由於其所燒制的琉璃遠近聞名,於是被人稱“喬氏琉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