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條件下中國經濟成長的實證研究

開放條件下中國經濟成長的實證研究的作者是杜修立,導師是王維國。

基本信息,中文摘要,

基本信息

副題名
外文題名
論文作者
杜修立著
導師
王維國指導
學科專業
數量經濟學
學位級別
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
東北財經大學
學位授予時間
2007
關鍵字
經濟成長 外商直接投資 技術結構
館藏號
F124
館藏目錄
2009\F124\7

中文摘要

本文運用實證分析的方法,試圖從不同的側面研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長期經濟成長的若干重要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經歷了高速增長,新的經濟現象和經濟關係不斷轉換。實證分析是對經濟現象和經濟關係的一種確認,可以使得繁雜的經濟現象呈現出真實面貌。 與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相伴隨的是,中國經濟的轉軌過程和逐步擴大的對外開放,所以,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和經濟結構的變遷都表現出不同於已開發國家和其他開發中國家的特徵。中國空前的經濟改革,需要理論的指導。我們知道,任何科學理論的性質都是一種假說,可證偽性是其科學性的體現,也是理論得以發展的前提。如果一種理論不能被事實證偽,或者獲得了事實的支持,理論對實踐的指導意義就得到了加強,否則,需要發展新的理論。所以,發源於西方已開發國家的經濟理論以及其他國家的發展經驗,是否適應於中國迅猛發展的經濟實踐,需要一個認真的實證檢驗過程。所以,實證分析可以使我們正確認識中國經濟成長的特徵事實及其各種關係,對於中國進一步深化改革,保持經濟長期增長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由於更加清晰地觀察到經濟現象的本質,實證分析還可以促進對現象提出理論解釋,所以是構建能夠直接指導中國經濟實踐的經濟理論的起點。所有的這些實證分析,實際上是藉助基本經濟學原理,對中國經濟成長問題的再分析。在運用已有的原理或方法,對不同的對象進行分析的過程中,必然會對已有的理論方法加以改進,或發展出新的理論方法,所以分析本身也是一個理論創新的過程。 由於經濟現象的複雜性,人類行為的互動性(包括不同個體之間,個體與組織之間,以及個體在現實與預期之間的互動),以及經濟的不可試驗性,實證分析實際上是一項頗具挑戰性的工作。不同於經濟理論研究重在提出理論解釋,實證分析,特別是“經驗驗證”,則重在“證到實處”。雖然經濟學家已經擁有了各種統計手段和複雜的經濟計量工具,但要把問題證到實處,仍然是一個理論聯繫實際的典型的研究過程,從而是經濟研究中富有魅力的一部分。 概括地,本文的研究是在經濟學的基本框架下,從中國長期經濟成長中的基本現象出發,對中國經濟成長有關問題進行實證分析。本文先從國內省際經濟成長的分析開始;其次,分析中國經濟的外部聯繫,包括外貿和外資方面;第三,分析中國經濟的技術進步和結構變遷;最後,是政府在經濟中作用的經驗分析。各章主要內容及貢獻如下: 第1章導論,是對選題等相關內容的說明。第2章是現代經濟成長理論及實證研究簡單綜述,以作為後續研究的基本理論準備。 第3章是國內省際經濟成長的收斂性分析。利用改革開放以來各省經濟成長的數據,在內生增長理論的框架下,實證分析了中國省際經濟成長收斂性,指出中國省際平衡增長路徑的發散是中國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第4章和第5章是中國經濟成長的外部聯繫方面。第4章是對外貿易規模的經驗分析。將外貿依存度與經濟發展階段聯繫起來,指出隨著經濟發展階段轉換,對外貿易依存度呈倒U型曲線,進而得出中國的外貿依存度並不高的結論。第5章是中國FDI流入的決定因素及因果分析。該章結合經濟計量模型與Granger因果關係檢驗,分析指出我國的外商直接投資流入的原因、特點及存在的問題。 第6章分析了中國出口貿易的技術進步及結構變遷。該章在已有文獻的基礎上,改進了基於出口部門的技術進步的測度方法,並設計了測度技術結構分布的一系列指標。本章還將這些指標套用於中國出口貿易部門,通過國際比較,得出結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出口貿易的整體水平僅表現出微弱地向世界水平收斂的趨勢;中國出口貿易的技術結構分布發生了與眾不同的重大變化;如果把整個出口貿易分為高技術部門和低技術部門,則高技術部門的技術結構逐漸降低,低技術部門的技術結構逐漸升高。 該章測度方法依據的基本假設是,高收入國家出口高技術含量的產品,低收入國家出口低技術含量的產品。所以,這種測度一定程度上擺脫了新古典均衡分析框架下技術進步測度的困難。該測度方法僅僅依賴於世界各國的出口數據和各國收入水平,具有完全的可操作性。這是本文的主要貢獻之一。 第7章是對中國經濟的技術結構過高還是過低的判斷分析。該章將經濟成長的適宜技術理論套用到經濟的技術結構分析,提出了經濟的技術結構適宜性的二個測度指數,即技術結構適宜指數和偏離指數。本章套用這二個指數分析了中國經濟的技術結構過高還是過低的問題,得出初步結論為:中國經濟的技術結構大約在1996年發生了意義深刻的轉折——在1996年以前,中國經濟的技術結構高於適宜結合結構,而在1996年之後,已經低於適宜技術結構。 該章提出的技術結構適宜性測度方法,為技術結構分析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同時,為測度政府對市場干預強度以及相關研究做了準備,是本文的主要貢獻之二。 第8章對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進行經驗分析。該章利用技術結構適宜指數和技術趕超指數,以東亞成功經濟體(HPAEs)為樣本,實證分析政府對市場干預的整體經濟效果,檢驗結果支持了政府干預促進經濟成長的觀點。 政府干預對經濟成長整體績效的影響,一直是廣受爭議的話題。以往研究由於缺乏對政府干預強度的合適測度指標,傾向於認為政府干預失敗。本章的研究為相反的觀點提供了支持,有助於促進該話題的深入研究,是本文的主要貢獻之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