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開放條件下我國通貨膨脹傳導機制研究》分為七章。第一章 為開放條件下通貨膨脹傳導的文獻綜述。在開放條件下,境外通貨膨脹因素會隨著商品服務貿易以及資本流動對國內物價水平帶來衝擊,這種衝擊會隨著經濟開放度的擴大而增強,因此,本章主要從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渠道對通貨膨脹的傳導機制理論進行了梳理。經常項目渠道是指國外通貨膨脹通過商品服務貿易和匯率變化對國內物價水平帶來衝擊,即沿著進口價格水平一生產者價格水平一消費者價格水平這一價格鏈條的遞進影響。在巨觀經濟文獻中,國際商品價格和匯率的波動被視為對一國經濟的外部衝擊,而且通常在所謂匯率傳遞框架下考察其對國內物價水平的影響。匯率傳遞可被理解為一單位匯率變動所引起的國內物價水平變動。匯率變動對國內物價水平傳遞可分為兩個階段,即匯率變動對進口價格指數的傳遞,以及進口價格指數對生產者價格指數和消費者價格指數的傳遞。從第一階段匯率傳遞來看,由於因市定價、目的地貨幣定價和經銷成本、跨境生產等因素的影響,匯率變動對進口價格的傳遞效應低於1。從第二階段匯率傳遞來看,進口價格指數對生產者價格指數和消費者價格指數的傳遞效應取決於諸如一國的開放程度、國內通貨膨脹環境、。貨幣政策體制等更為巨觀的因素。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一國貿易部門相比非貿易部門規模越大,進口品價格在消費者價格指數中的比重會越高,進口價格變動對國內價格的傳遞效應也相應的越大。通過大量的分國別或分行業的匯率傳遞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匯率傳遞是不完全的,並且沿價格鏈條遞減,即對進口價格指數、生產者價格指數和消費者價格指數的傳遞逐漸減弱。面對近年來不斷上升的通貨膨脹,國內學者也開始從人民幣匯率傳遞效應的角度來研究經常項目下通貨膨脹的國際傳導。總體來看,在大多數已有文獻中,我國的匯率傳遞效應都是較低且存在明顯時滯,人民幣升值對於抑制當前的通貨膨脹所起的作用不大。但是,在這些文獻中,2006年下半年之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飆升及其對我國國內通貨膨脹的影響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這也是《開放條件下我國通貨膨脹傳導機制研究》將要研討的重點。
相對經常項目下商品進口價格變化以及匯率波動對通貨膨脹傳導的直觀性,資本渠道下通貨膨脹的國際傳導更具隱蔽性和間接性,這方面的文獻研究也相對較少。歸納起來,關於資本渠道下通貨膨脹傳導研究主要從資本賬戶開放以及資本賬戶開放後資本流動兩方面展開的。關於資本賬戶開放對通貨膨脹的影響,儘管學界還存在爭議,但在"動態不一致性"理論框架下,大多數研究認為開放資本賬戶能夠影響貨幣需求彈性,提高貨幣當局採取寬鬆貨幣政策的成本,可以有效約束貨幣當局,改變私人部門對未來貨幣政策的預期,從而有利於降低通貨膨脹。換言之,開放資本賬戶後,政策制定者向私人部門傳遞一個信號:貨幣當局願意承擔寬鬆貨幣政策所帶來的資本外逃懲罰,這樣貨幣政策制定者可以改變私人部門對未來貨幣政策的預期,繼而降低了增發貨幣的動機,並降低了動態一致的通貨膨脹率。關於資本流入對通貨膨脹影響的研究,主要表現在對貨幣供給量影響方面,國外資本流入會增加中央銀行外匯占款,通過貨幣乘數擴大貨幣供給,進而產生物價上漲的壓力。具體的研究則把資本分為實體資本和非實體資本,從資本流入對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影響兩方面展開。實體資本為外國直接投資(FDI),投資期較長,資本相對比較穩定;非實體資本則是指與實際生產交換沒有直接聯繫、以貨幣形態存在、以追逐風險利潤為目的、投機性較強的短期資本。實體資本流入會加大投資數量,使一國投資水平快速提高,投資水平的提高必然伴隨著對總需求的擴張,最終引致價格上漲。非實體資本則通過影響資產價格帶動國內價格水平變化。這種作用機制與商品市場的供求理論並無差異,資產價格雖然沒有包括在反映通貨膨脹水平的CPI指數和其他物價指數上,但是資產價格變動卻能夠作用於消費和投資,通過影響總需求進而對通貨膨脹產生影響,或者直接通過成本傳遞效應拉升通貨膨脹。
第二章 是開放條件下通貨膨脹傳導的理論模型,分別構建了關於通過經常項目渠道和資本賬戶渠道傳導通貨膨脹的模型。在經常項目渠道傳導模型中,運用IS-LM分析框架,建立了包含產出、實際匯率、利率、價格、工資、貨幣需求、進口商品份額等變數在內的經常項目渠道下通貨膨脹傳導模型,以進口商品價格占CPI或物價指數的權重代表貿易開放程度,分析經常項目渠道通貨膨脹的傳導效應。推論結果表明,貿易開放程度的擴大使得貨幣擴張的價格上漲效應進一步增強。換言之,中央銀行試圖通過擴張貨幣刺激產出的政策效果將隨著對外經濟貿易發展而下降,而貨幣擴張的價格上漲效應反而更強,這樣中央銀行所面臨的政策動態不一致性問題就更為嚴重了。將其納入Kydland和Prescoott(1977)的框架下,也就意味著中央銀行面臨的約束更強。換言之,更高的貿易開放度可以產生低通貨膨脹政策的承諾機制,並進而降低通貨膨脹率。此外,對外開放程度的擴大,還使得本幣升值的物價下降效應進一步增強。資本渠道下通貨膨脹傳導模型則從資本賬戶開放後資本流動性對國內通貨膨脹的影響來分析。這一理論框架為考慮不同匯率制度的總供給總需求模型。通過建立一個包含商品市場均衡條件、國際支付條件、貨幣市場均衡條件、匯率制度、工資和價格在內傳導模型,分析了在不同匯率制度下資本流動對國內通貨膨脹水平的影響,推論出資本流動性對通貨膨脹的影響有賴於貨幣當局實施的匯率制度。在固定匯率制度下,資本流動性與通貨膨脹呈正相關關係,而在浮動匯率制度下,資本流動性對國內通貨膨脹的影響較小。
第三章 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曆次通貨膨脹回顧和現狀分析。分析了1979~1980年、1985~1986年、1988~1989年、1992~1995年以及始於2007年的這幾次通貨膨脹的基本情況,並重點比較分析了本次通貨膨脹與其他幾次通貨膨脹的異同點。由於本次通貨膨脹是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加深以及我國經濟開放程度不斷提高背景下形成的,因此,本次通貨膨脹形成原因更為複雜,既有形成通貨膨脹的共性因素,也有一些特性因素。從共性因素看,主要是投資過熱,貨幣信貸投放過多帶動了物價水平上漲。而特殊性則在於前幾次通貨膨脹都是發生在短缺經濟條件下,社會總需求大於總供給,通貨膨脹表現為物價水平的全面上漲。並且,前幾次通貨膨脹發生在經濟開放程度不高的環境下,主要受國內因素的影響,國外因素的衝擊影響較小。而本次通貨膨脹則是發生在我國已經告別短缺經濟的條件下,因此,主要表現為物價結構性上漲。同時,本次通貨膨脹是在開放經濟背景下發生的,不僅受到內部因素影響,國外因素也對國內物價水平帶來較大衝擊。主要表現為:國際性通貨膨脹的輸入影響,進口商品價格大幅上升提高了國內廠商的生產要素價格和生產成本,並最終間接影響居民消費價格水平;以美國巨額貿易逆差和我國巨額順差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全球經濟失衡,帶來了國內流動性過剩,市場利率處於較低水平,放大資產價格泡沫,造成通貨膨脹上升壓力。因此,從深層次看,本次通貨膨脹與前幾次的差別更多是由於其所處的經濟體制、市場環境、運行機制的不同造成的。對於治理本次通貨膨脹需要放在更廣闊的背景下,深入考察其傳導機制,並採取相應治理對策。
第四章 為開放條件下我國通貨膨脹傳導的實證分析,分別計量分析了經常項目渠道和資本渠道對國內通貨膨脹的傳導影響。在經常項目渠道的實證分析中,通過構建一個包括國際石油價格指數、產出缺口、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進口價格指數、生產者價格指數(包括2類分類價格指數)、消費者價格指數(包括7個分類價格指數)、貨幣供應量等七個變數在內的結構VAR模型,並運用脈衝回響、方差分解、歷史分解等方法,考察了1997年1月~2008年8月期間國際石油價格和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通過經常項目渠道的外部衝擊對我國國內物價水平及其分類指數的傳遞效應。得出主要結論有:(1)不管是價格傳遞,還是匯率傳遞都是不完全的、滯後的和遞減的。脈衝回響結果表明,國際石油價格上漲1%,6個月之後我國進口價格指數、生產者價格指數和消費者價格指數分別上漲0.78個、0.51個和0.17個百分點;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上漲1%(即人民幣升值1%),6個月之後我國進口價格指數、生產者價格指數和消費者價格指數分別下降0.28個、0.11個和0.03個百分點。(2)國際石油價格衝擊對我國國內物價水平的變動影響較大,而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對我國國內物價水平變動的影響則較弱。方差分解結果表明,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衝擊對國內物價水平變動的解釋力不超過1%,而國際石油價格衝擊對我國PPI變動的解釋力達到29%,產出缺口衝擊對我國消費者價格指數的變動有一定的解釋力(達到8%)。(3)國際石油價格衝擊和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衝擊對我國國內不同類別生產者價格指數和消費者價格指數的傳遞率呈現出較大差異。其中,國際石油價格衝擊對生產資料生產者價格指數的傳遞率遠高於生活資料生產者價格指數,對重工業生產者價格指數的傳遞率也遠高於輕工業生產者價格指數,對食品和居住類消費者價格指數的傳遞率較高;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衝擊對生產資料生產者價格指數的傳遞率高於生活資料,對重工業生產者價格指數的傳遞率高於輕工業,對各類消費者價格指數的傳遞率都較低。(4)我國近期消費者價格指數的上揚較多地受到上游價格鏈衝擊、需求衝擊、貨幣政策衝擊和供給衝擊的影響,人民幣升值抑制通脹的效應較弱。歷史分解結果表明,在2005年7月~2008年8月這一時期內,上游價格指數(包括進口價格指數和生產者價格指數)衝擊、產出缺口衝擊、貨幣供應量衝擊、國際石油價格衝擊對我國消費者價格指數預測誤差的貢獻依次為27.72%、12.75%、6.52%和6.39%,,而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衝擊的貢獻僅為2%左右。
在資本賬戶開放與通貨膨脹關係計量分析方面,運用利率差異測度法來測算我國資本項目開放程度,即以利率風險升水代表一國資本項目開放程度,並引入虛擬變數,反映由於外匯體制改革和加入WTO等制度因素變革帶來的資本流入的階段性變化,分析了資本流入對國內通貨膨脹傳導效應。實證結果表明,我國通貨膨脹率與利率風險升水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係,即利率風險升水越大,通貨膨脹水平越高。我國資本沒有完全自由流動,因此利率風險升水會誘發國際資本尋找多種途徑進入我國牟利,從而影響我國外匯占款和貨幣供給,繼而影響我國的通貨膨脹;當利率風險升水因利率、匯率變動而縮小時,國際資本同樣會流出我國,對我國物價變動產生向下引力。在對資本流入與我國通貨膨脹關係的實證分析方面,則重點分析了實體資本流入和非實體資本流入對國內通貨膨脹的影響,由於資本流入會以多種形式作用於國內經濟進而對通貨膨脹產生影響,因此引入國內生產總值、貨幣供應量、貿易開放度、代表實體資本流入的實際利用外資額、代表非實體資本流入的利率升水等控制變數,分析了資本流入對國內通貨膨脹的衝擊。結果表明,通貨膨脹對資本流入衝擊的反應較大,但持續時間較短,不超過3個月。通貨膨脹方差變動中實體資本流入和非實體資本流入分別能夠解釋5%和3%,在各因素對通貨膨脹影響中,約占16.67%和10%。
第五章 為國際初級產品價格變化影響國內物價水平的傳導機制。北京地區作為總部企業集中地及大宗商品集中進口地,初級產品的進口占據全國的主要地位,2007年北京地區原油進口占全國的81%;鐵礦石進口占全國鐵礦石進口總量的18%左右;農產品進口占全國農產品進口總量的11%左右。通過實地調研,重點分析原油、鐵礦石、農產品(大豆為主)等對國外依存度較大的初級產品進口價格上漲對國內價格的影響。由於定價機制、傳導環節等差異,三類初級產品進口價格變化對其製成品價格的影響程度及其傳導效應方面存在較大的不同,從而在進一步影響國內價格水平的傳導效應方面存在差異。國際原油價格的變化對其國內製成品的生產成本影響大,對國內製成品價格的傳導效應較強,但由於國內價格的管制措施,煉油企業被迫自我消化原油漲價成本,其對國內消費者價格影響較間接。由於鐵礦石國內生產加工鋼材的環節較多,國內生產加工成本占比較高,因此,鐵礦石的國際價格變化對國內製成品的價格傳導效應有限。但由於鋼材價格市場自主定價,因此,對國內生產者價格指數影響相對直接。豆油油脂本身作為消費品,其國內價格完全放開,因此,大豆的國際價格變化將能非常顯著地影響國內製成品的成本,傳導效應非常強,對國內消費者價格指數的影響較為直接。
第六章 為開放條件下抑制通貨膨脹傳導的國際經驗借鑑,分別對以美國、日本、德國為代表的已開發國家和以俄羅斯、巴西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在開放條件下抑制通貨膨脹傳導的經驗進行了總結梳理。主要經驗包括:以抑制通貨膨脹作為貨幣政策的首要調控目標,維持穩定的通貨膨脹目標,引導公眾形成穩定通脹預期;實行緊縮性的貨幣政策,適時調整貨幣政策目標和中介目標;改革匯率制度,實行浮動匯率制調控貨幣供應量;控制財政預算壓縮公共開支,實行財政收支平衡;綜合運用多種公開市場、再貼現率實施和"視窗指導"等貨幣政策調控手段調節市場流動性;實行金融體系改革,強化中央銀行的獨立地位和金融調控功能;加強產業、價格、收入分配等多種政策協調配合等。從中得出一些啟示:適宜的匯率制度安排有助於降低通脹風險,適度升值的匯率政策可減輕通脹壓力,當前仍需注重對貨幣供應量的調控,合理的利率水平有利於緩解通貨膨脹,控制財政預算赤字可減弱通脹發生,推進經濟金融體系改革是金融穩定的基礎。
第七章 為開放條件下我國抑制通貨膨脹傳導的政策選擇。在前文的分析基礎上,著重提出了以下建議:一是努力化解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對我國物價水平的輸入型影響,改善我國的能源消費結構,推進資源價格改革,建立重要進口產品的調節基金制度,提高我國進出口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議價能力。二是利用人民幣匯率傳遞效應較低的有利時機,加快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進程,在遵循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原則的前提下,通過外貿、外資、投資、產業等巨觀政策的調整來進行實際匯率的調整,減弱人民幣名義匯率的大幅調升對我國出口競爭力的不利影響,加速人民幣均衡實際匯率的發現過程,為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深入推進創造條件。三是應穩步推進資本賬戶開放的步伐,完善國際收支統計體系,加強跨境資金流動監測預警,建立金融機構外匯資產負債流量統計制度,及時掌握外匯賬戶的開立及資金來源和流向。四是降低通貨膨脹慣性,引導和穩定社會公眾的通脹預期,密切關注物價水平的變動趨勢,降低物價水平的波動性,既要防止通貨緊縮的發生,避免陷入類似日本的長期經濟低迷,又要防止通貨膨脹的重新抬頭,避免給下一輪巨觀調控留下隱患。五是加強對潛在的通貨膨脹壓力監測,區分臨時價格變動與長期的價格趨勢,不僅應該關注國際能源和食品價格上漲的直接衝擊,也應關注其拉動一般價格水平的潛在可能性,在弄清價格變動屬於短期還是長期的前提下,再採取相應的政策措施。六是應更多地利用市場型工具來平抑通貨膨脹,大力發展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積極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加快培育富有彈性的利率和匯率形成機制,更多地發揮價格型貨幣政策工具的效能,以增強貨幣政策的調控效果,平抑價格波動,促進經濟成長。
編輯推薦
《開放條件下我國通貨膨脹傳導機制研究》的創新之處在於:
1.以開放條件為研究視角,建立了開放條件下通貨膨脹國際傳導模型,分析了國際商品價格變動、匯率傳遞、資本賬戶開放和資本流入對國內通貨膨脹的傳導影響。
2.估算了國際石油價格衝擊和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衝擊對我國國內物價水平及其分類價格指數的傳遞效應,特別是從分類傳遞效應中,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外部衝擊對各個行業價格水平影響程度上的差異。此外,還運用歷史分解方法考察了近期(即我國通貨膨脹開始上揚且高位運行)國際石油價格衝擊和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衝擊對我國國內物價水平的影響,使研究更具針對性和現實性。
3.本報告首次就資本賬戶開放和資本流入兩者對通貨膨脹的影響進行了實證分析。運用利率差異測度法來測算我國資本項目開放程度,並引入虛擬變數來反映由於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和加入WTO帶來資本流入的階段性變化,在進行資本賬戶開放對通貨膨脹傳導關係實證檢驗的同時,從資本流入規模變化的角度也進行了實證分析。
目錄
內容提要
第一章 開放條件下通貨膨脹傳導的文獻綜述
第一節 經常項目下通貨膨脹的國際傳導
一、國際關於匯率傳遞效應研究
二、人民幣匯率傳遞效應研究
第二節 資本渠道下通貨膨脹的國際傳導
一、資本賬戶開放與通貨膨脹的關係
二、資本流入與通貨膨脹的關係
第二章 開放條件下通貨膨脹傳導理論模型
第一節 經常項目渠道下通貨膨脹的國際傳導
第二節 資本渠道下通貨膨脹的國際傳導
第三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曆次通貨膨脹分析
第一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現的歷次通貨膨脹基本情況
一、1979-1980年通貨膨脹基本情況
二、1985-1986年通貨膨脹基本情況
三、1988-1989年通貨膨脹基本情況
四、1992-1995年通貨膨脹基本情況
五、2007年以來的通貨膨脹基本情況
第二節 本次通貨膨脹與歷史上其他通貨膨脹的比較
一、本次通貨膨脹的共性特徵
二、本次通貨膨脹的特點
三、總結
第四章 開放條件下我國通貨膨脹傳導的實證分析
第一節 經常項目渠道與通貨膨脹關係的實證檢驗
一、數據描述和分析
二、結構VAR模型設定和識別
三、實證結果和檢驗
四、主要結論
第二節 資本渠道與通貨膨脹關係的實證檢驗
一、我國資本賬戶開放現狀
二、我國資本賬戶開放與通貨膨脹關係的實證分析
三、資本流入與我國通貨膨脹關係的實證分析
四、近年來國際資本流入對通貨膨脹影響的深層次分析
五、國際資本向實體經濟滲透機制
第五章 國際初級產品價格變化影響國內物價水平的傳導機制——以北京地區原油、鐵礦石、糧油進口為例
第一節 初級產品進口對國內價格水平影響的基本傳導過程
一、全國及北京地區初級產品進口特點
二、初級產品進口對國內物價影響的基本傳導過程
第二節 三類初級產品進口影響我國價格水平的傳導效應比較
一、原油進口對國內物價水平影響機制分析
二、鐵礦石進口對國內物價水平影響機制分析
三、糧油進口對國內物價水平影響機制分析
第六章 開放條件下抑制通貨膨脹傳導的國際經驗借鑑
第一節 已開發國家抑制通貨膨脹國際傳導的經驗
一、美國治理通脹國際傳導的經驗
二、日本治理通脹國際傳導的經驗
三、德國治理通脹國際傳導的經驗
第二節 新興市場國家抑制通貨膨脹國際傳導經驗
一、新加坡治理通脹國際傳導的經驗
二、巴西治理通脹國際傳導的經驗
三、俄羅斯在經濟轉型時期治理通脹的經驗
專欄1美國通脹保值債券
專欄22008年各國應對全球糧價上漲的措施及啟示
第七章 開放條件下我國抑制通貨膨脹傳導的政策選擇
一、化解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對我國物價水平的輸入型影響
二、利用人民幣匯率傳遞效應較低的有利時機,加快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進程
三、穩步放寬資本賬戶管理
四、引導和穩定社會公眾的通脹預期,降低通貨膨脹慣性
五、加強潛在通貨膨脹壓力的度量和監測,區分臨時價格變動與長期的價格趨勢
六、更多地利用價格型工具來平抑通貨膨脹,但應以平穩有序的方式進行操作
參考文獻
附錄:專題報告
產出缺口與通貨膨脹的關係:1978~2007
CPI的解構分析與價格傳導解讀
價格穩定和產出穩定之間的合理權衡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編制的國際比較與啟示
美國CPI中對自有住房支出的處理方法及借鑑
通貨膨脹測度指標構建的國際經驗與啟示
國外央行的目標選擇:總體通脹還是核心通脹?
通貨膨脹的慣性特徵及其貨幣政策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