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家社村屬山西省呂梁市文水縣西槽頭鄉,地處文水縣最南端,距文水縣城大約20公里,與汾陽和平遙毗鄰,位於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西緣,呂梁山東麓,地理坐標為北緯37°15′00″——37°35′09″,東經111°29′46″——112°19′15″之間,是汾河、文峪河雙灌區,地勢平坦,海拔在800米以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閆家社村
- 外文名稱:yanjiashe
- 行政區類別:山西省
- 所屬地區:山西省呂梁市文水縣西槽頭鄉
- 電話區號:0358
- 郵政區碼:032100
- 地理位置:文水縣最南端
- 人口:1572人
- 方言:汾陽東村語系
- 車牌代碼:晉J
山西省呂梁市文水縣西槽頭鄉下轄村
年均溫度10.3℃,無霜期170天。閆家社等8個自然村於1971年從汾陽縣劃歸文水,是我縣主要產糧區。閆家社村戶數為420戶,在冊人口1572人,3600餘畝土地,是以種植業、三輪車運輸業為主要經濟收入的農業村,2009年被省、市、縣定為“新農村建設推進村”。
閆家社村又被稱為“鼓樂之鄉”,“福勝鑼鼓”歷史悠久,2007年,在縣、鄉、村各級人民政府以及文化局、文化館的大力支持下,閆家社“福勝鑼鼓藝術團”成立。2008年,福勝鑼鼓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北京)“第二屆中國藝術新秀大賽”山西賽區的舞台上。2010年3月,福勝鑼鼓作為山西鑼鼓代表隊之一再次在 “中國北方鼓樂展大會暨第五屆鼓王爭霸賽”(河北石家莊)上大放異彩。“福勝鑼鼓’現已被確認為市、縣兩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呂梁市、文水縣),並著手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閆家社村又被稱為“鼓樂之鄉”,“福勝鑼鼓”歷史悠久,2007年,在縣、鄉、村各級人民政府以及文化局、文化館的大力支持下,閆家社“福勝鑼鼓藝術團”成立。2008年,福勝鑼鼓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北京)“第二屆中國藝術新秀大賽”山西賽區的舞台上。2010年3月,福勝鑼鼓作為山西鑼鼓代表隊之一再次在 “中國北方鼓樂展大會暨第五屆鼓王爭霸賽”(河北石家莊)上大放異彩。“福勝鑼鼓’現已被確認為市、縣兩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呂梁市、文水縣),並著手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福勝鑼鼓”是流傳於文水縣閆家社一帶的一種打擊樂。其淵源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
遠古時期,文水境內有一“小鴨村”。村民為了防止野獸糟蹋莊稼,就採取敲鑼打鼓的方式驚嚇野獸,喜慶活動也常用來表演助興。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原始的打擊樂。
唐開元七年(719),小鴨村最繁華的地帶建起了一座福勝寺。優美的佛樂與當地土生土長的民樂相互交流,逐漸水乳交融,一種具有明顯宗教色彩和濃郁地方特色的打擊樂誕生了,因其主創人員乃福勝寺的飛雲長老和普法大師,故稱“福勝鑼鼓”。
福勝鑼鼓共分四部:狗咬狗、剎朝令、步星斗。
樂器:大鼓、小鼓、鐃、鈸鑼等。技巧有單擊、雙擊、滾擊、邊擊等。陣型有四方陣、半月陣、圓月陣、井字陣等。其功能或用語宗教祭祀或用於紅火表演。
後來汾河改道將小鴨村分為四村,即今天的閆家社、狄家社、尹家社、裴會,福勝寺在閆家社境內。北宋,閆家社人周天慶金榜奪魁,衣錦還鄉,村民們敲鑼打鼓,夾道歡迎。周提議將福勝鑼鼓四部曲一一更名為:歡天喜地、合家團圓、凱旋而歸、平步青雲,合稱“狀元過街”。
清末,文水迎祀麻衣仙姑(文水雨神)的活動最為鼎盛。作為迎祀隊伍的主力軍,每次活動,福勝鑼鼓都大出風頭。
1953年始,閆家社每年正月都要舉行福勝鑼鼓比賽。
“十年浩劫”,福勝鑼鼓被當作封建迷信的餘孽,遭到毀滅性打擊。一朵民間藝術奇葩枯萎了。
1980年,文水縣文化部門挖掘、搶救福勝鑼鼓。
1992年,閆家社村民自發組織“福勝鑼鼓隊”。
2007年,在縣鄉村各級政府以及文化局、文化館的支持下,閆家社“福勝鑼鼓藝術團”成立,並著手申報呂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福勝鑼鼓是宗教文化與農耕文化完美結合的產物,是文水歷代藝術家智慧靈感的結晶,是當地悠久歷史、風情民俗的見證。它對研究文水古代的宗教、文化、音樂、舞蹈、美術、民俗、鑄造具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