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鱗蛇

閃鱗蛇

閃鱗蛇(Xeno peltis hainanen-sis)亦稱“海南閃鱗蛇”。外形及色斑與海南閃鱗蛇很相似,頭和眼較小,鱗片富於光澤,在陽光照射下,可以閃耀出電藍,寶石綠、血紅、紫紅及銅色光澤,閃鱗蛇的名稱源於此。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閃鱗蛇
  • 拉丁學名:Xeno peltis hainanen-sis
  • 別稱:日光蛇、海南閃鱗蛇
  • 二名法:XenopeltisuniolorReinward1827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爬蟲綱 Reptilia
  • :有鱗目 Squamata
  • 亞目:蛇亞目 Serpentes
  • :閃鱗蛇科 Xenopeltidae
  • :閃鱗蛇屬 Xenopeltis
  • 保護級別:無危(LC),來自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
簡介,外形特徵,生活環境,生活習性,識別特徵,物種信息,保護級別,注意事項,

簡介

閃鱗蛇(Xeno peltis hainanen-sis)亦稱“海南閃鱗蛇”。爬行綱,閃鱗蛇科。一種無毒蛇。頭小而扁,與頸無明顯區分;軀幹圓柱形,尾短而末端堅硬呈錐狀。頂鱗前後兩對,其間有一頂間鱗。頭及通體背面藍褐色,在陽光照射下閃耀出各色光澤;腹面灰白色,頜部及尾腹面藍灰色。生活於丘陵及低山區,晚上活動。僅分布於我國海南島、廣西淅江。另種閃鱗蛇(X.unicolor),形態及體色與前種極相似,惟眶後鱗、上唇鱗、腹鱗與尾下鱗的數目有顯著差別。分布於我國廣東、雲南,也產於東南亞。

外形特徵

閃鱗蛇全長1米左右,尾短,尾長僅為體全長的1/12左右。腹鱗較窄。最下一行背鱗灰白色;腹面灰白色,尾後段尾下鱗藍褐色。頭背藍褐色,頭腹淺藍灰色或淺褐色。頭較小而略扁,吻端圓純,其寬度不到相鄰背鱗的3倍,這是閃鱗蛇的原始特徵。性馴善,不主動咬人,如受激惹可迅速顫動其尾部。棲息於林下、花園或田野泥土鬆軟地方,穴居土內或隱身枯枝落葉、朽木、石塊之下。

生活環境

棲息于海拔400-1000m的地區,營穴居生活,樹林下田野泥土鬆軟的地方枯枝落葉,朽木,石塊下是它居住之所。緬甸、安達曼群島尼科巴群島、華南地區(廣東及雲南)、泰國、寮國、高棉、越南、馬來西亞西部、檳榔嶼、新加坡、砂拉越及印尼、菲律賓國內的多個地區。
閃鱗蛇閃鱗蛇
閃鱗蛇

生活習性

捕食與食物:夜間外出活動覓食,以蛇、蛙、蜥蜴、小型嚙齒類、鳥及鳥卵為食。性馴善,不主動咬人,如受激惹可迅速顫動其尾部。卵生,產卵6-17枚。

識別特徵

頭和眼較小,鱗片富於光澤,在陽光照射下,可以閃耀出電藍,寶石綠、血紅、紫紅及銅色光澤,閃鱗蛇的名稱源於此。尾短,尾長僅為體全長的1/12左右。腹鱗較窄。其寬度不到相鄰背鱗的3倍,這是閃鱗蛇的原始特徵。

物種信息

全長雄性865mm,雌性610mm。尾長約占全長的0.075。背面藍褐色,有金屬光澤,兩側最下3行背鱗間有1~2條斷續白縱紋,軀幹圓柱形,尾短,僅占全長的1/13或1/14。頭背有前後2對頂鱗,其間夾有1枚頂間鱗;無頰鱗;眶前鱗與眶後鱗各1;顳鱗1+2;上唇鱗7,3-2-2式;下唇鱗6-7,前3枚切前頷片。上頷齒每側22-24枚。背鱗平滑,通身15行;腹鱗152-164;肛鱗二分;尾下鱗16-19對。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近危(NT) 。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級別為易危(VU) 。
注意:非法捕殺受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將受到刑法制裁。

注意事項

閃鱗蛇並不是常見的寵物,屬於比較珍貴的品種。飼育者必須為閃鱗蛇提供充份的溫度及鬆軟的泥土,方便它們活於地洞中,另外閃鱗蛇亦只能獨立飼養,而不宜與其它動物一起共同飼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