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檻——夢

《門檻——夢》是俄羅斯作家伊凡·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的作品。《門檻——夢》是歌頌民意黨人女革命家的傑作。它運用“夢”的形式,象徵的手法,通過簡潔的宣誓一樣的對話,塑造了一個高大的、決心為人民的正義事業獻出自己一切的女革命者的崇高形象。

基本介紹

詩歌原文,詩歌注釋,詩歌賞析,作者簡介,

詩歌原文

我看見一所巨大的建築。
正面的一道窄門大敞著。門裡面陰森昏暗。高高的門檻前面站著一個女郎……一個俄羅斯的女郎。
這望不穿的昏暗發散著寒氣,而隨著冷氣從建築的深處還傳出一個緩慢的、重濁的聲音。
“呵,你想跨進這門檻來做什麼?你知道裡面有什麼東西在等著你?”
“我知道”,女郎這樣回答。
“寒冷,飢餓,憎恨,嘲笑,輕視,監獄,疾病,甚至於死亡?”
“我知道。”
“和人疏遠,完全的孤獨?”
“我知道。我準備好了。我願意忍受一切的痛苦,一切的打擊。”
“不僅是你的敵人,而且你的親戚,你的朋友都給你這些痛苦,這些打擊。”
“是……便是他們給我這些,我也要忍受。”
“好。你準備著犧牲嗎?”
“是。”
“這是無名的犧牲!你會毀掉,甚至沒有人……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尊崇地紀念你。”
“我不要人感激,我不要人憐憫。我也不要聲名。”
“你還準備去犯罪?”
女郎埋下了她的頭。
“我也準備去犯罪……”
裡面的聲音暫時停止了。過後又說出這樣的話語:
“你知道將來你會否認你現在有的這信仰,你會以為你是白白地浪費了你的青年的生命?”
“這一層我也知道。我只求你放我進去。”
“進來吧。”
女郎跨進了門檻。一幅厚的帘子立刻放了下來。
“傻瓜!”有人在後面這樣嘲罵。
“聖女!”一個聲音不知道從什麼地方來了這個回答。

詩歌注釋

① 民意黨入即民粹主義者,是俄國革命運動中的小資產階級派別,產生於19世紀六七十年代。它主張“到民間去”,主張發動農民去反對專制制度,後期發展到用個人恐怖手段去進行鬥爭。
②索菲亞出身於貴族家庭,但堅決反對沙皇暴政。她十六歲起就投身到民粹主義運動中。1881年3月1日她作為民意黨執行委員會的成員組織了刺殺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的行吮獲得成功。同年4月3日,她因“弒君罪”被判處絞刑,就義時年僅二十八歲。

詩歌賞析

《門檻——夢》是歌頌民意黨人①女革命家的傑作。它是在著名民意黨女革命家索菲亞,彼羅夫斯卡婭②等人的革命活動影響下寫成的。它運用“夢”的形式,象徵的手法,通過簡潔的宣誓一樣的對話,塑造了一個高大的、決心為人民的正義事業獻出自己一切的女革命者的崇高形象。
作品的開頭部分,作者用“巨大的建築”,把神聖的革命事業象徵為巍峨的殿堂,用門裡面的“陰森昏暗”以及這昏暗中散發出的“寒氣”、“冷氣”,象徵革命征途上的坎坷不平。俄國是一個既落後又反動的專制農奴制的國家,階級矛盾錯綜複雜,封建餘毒根深蒂固。因此,擺在俄國人民面前的革命任務十分艱巨,革命的航船不會一帆風順,它要求每一個革命者都要為它付出代價,甚至作出犧牲。所以站在“高高的門檻前面”急切地要邁入這革命大門的俄羅斯女郎受到了嚴峻的考察。
從建築的深處傳出的“緩慢的、重濁的聲音”是屠格涅夫心目中“革命”的化身,我們只聞其聲,未見其形。它和女郎之間進行了一場簡短而有力、莊嚴而深刻的對話。通過這一場對話,熱烈讚美了女郎高度的革命自覺性,謳歌了女郎感人的獻身精神。
當威嚴的審問者,向女郎層層進逼地提出一連串尖銳的問題時,女郎連續回答了三個“我知道”。並堅定地表示“我準備好了。我願意忍受一切的痛苦,一切的打擊”。哪怕這些“痛苦”和“打擊”來自親近的人,“我也要忍受”。這幾句回答,表露女郎為革命作好了充分的自我犧牲的精神準備。為了人民的正義事業,她可以忍受一切,她不怕“寒冷、飢餓、憎恨、嘲笑……甚至於死亡”。一個連死都不怕的人,還有什麼能征服她呢?這就是一個革命家凜然的革命氣節。
真正的革命家,不僅能為革命獻出自己的一切,而且還不需要任何回報,她表示“不要人感激”,“不要人憐憫”,“也不要聲名”。她還“準備去犯罪”,去冒犯統治者的大不韙,也要為社會進步和人民的解放作出應有的貢獻。這就是革命者的博大胸襟。革命者追求的是真理,是事業,而不是個人的得失和虛名。
全詩的最後兩句,反映社會上兩種對革命者截然不同的態度。在白色恐怖嚴重的高壓政策下,社會空氣被禁錮得像罐頭一樣。少數勇士敢於鋌而走險去衝破黑暗,必然會遭到誹謗和責難。因此一些庸人、懦夫嘲罵革命者是“傻瓜”,而廣大同情革命的人民則稱讚這個具有高度革命自覺性和堅定性的女郎為“聖人”。
當然,從《門檻——夢》中我們也可看到屠格涅夫的思想局限。由於他不同意暴力革命的主張,因而他不能正確、全面地描寫革命者。在品質上、道義上,他同情、支持革命者,認為他們是優秀的、正直的、具有強大精神力量的新人,可又認為他們所走的道路不可避免地要遭到失敗。所以,他往往在他們的命運上打上悲劇性的烙印,把他們寫成正直的悲劇人物。在《門檻——夢》的女革命者身上,也被投上了這樣的陰影,比如詩中把為革命獻身說成是“無名的犧牲”,把暴力革命說成是“犯罪”,並且聲言革命者是白白地浪費了“青年的生命”等。這正是屠格涅夫的思想,是他內心中另外一種聲音的反映。詩的結尾那“傻瓜”和“聖人”的不同評價,也是作者矛盾心聲的真實寫照。

作者簡介

伊凡·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1IBaH CepreeBHq TypreHeB,1818-/883),俄羅斯作家。他19世紀40年代發表的特寫《獵人筆記》和50年代發表的中篇小說《木木》,被譽為“對農奴制度的控訴書”。 屠格涅夫從事多方面的文學創作,寫下了大量的詩歌、戲劇、小說、散文和書簡。他的六部長篇小說《羅亭》、 《貴族之家》、《前夜》、《父與子》、《煙》、《處女地》是俄羅斯19世紀19世紀30年代到70年代迅速嬗變的藝術編年史,是平民知識分子取代貴族知識分子的真實寫照,也是封建農奴制俄國向資本主義俄國轉化的藝術概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