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巴族文學

門巴族文學

門巴族的文學藝術是西藏文化寶庫中又一顆晶瑩的明珠。有神話、傳說、民間故事、詩歌等多種形式,有反映民族心理、生活習俗,有反映男女愛情,還有反映生產與生活鬥爭等。這些民間文學作品,又受到宗教的影響,使許多作品帶有宗教思想的印記。門巴族的神話主要反映了古代門巴人對自然現象的一些想像和幻想,門巴族的民間故事內容更為豐富,寓言故事如《貓和老鼠》、《豬和狗的對話》、《蝙蝠的故事》,生活故事如《寶碗》、《菩薩偷米》、《阿比勒保借糧》等,都是門巴族最富有民族特色的精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門巴族文學
  • 民族:門巴族
  • 地區:西藏
  • 著名作品:《寶碗》、《菩薩偷米》、
簡介,文學類型及分類,歷史概況,文化藝術,風俗習慣,

簡介

門巴族居住在西藏自治區錯那、墨脫、林芝等縣。約6000餘人(1982),其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無文字,因與藏族長期雜居,通用藏文口頭文學中詩歌占有突出地位。
薩瑪酒歌是門巴族詩歌中主要歌體。“薩瑪”是曲調名稱,多用於婚禮節日酒會或勞動等喜慶和歡樂的場合,偏重抒情。歌詞內容以表達祝福、讚頌和祈願為主,從各方面反映了民族生活和習俗。薩瑪酒歌分多段體和獨段體兩種,以多段體居多數。詩體形式大多六音節或九音節一行,三行或四行構成一個詩段;也有七音節、八音節或十音節一行,五行、六行或八行構成一個詩段。每首歌,詩段無定數。在一首歌中,各詩段的結構形式是一致的。《白鶴歌》、《聚歡》、《流浪歌》、《長虹山》、《逃亡歌》、《建屋歌》、《牧人歌》等是薩瑪酒歌的代表作品。

文學類型及分類

門巴族的文學藝術是西藏文化寶庫中又一顆晶瑩的明珠。有神話、傳說、民間故事、詩歌等多種形式,有反映民族心理、生活習俗,有反映男女愛情,還有反映生產與生活鬥爭等。這些民間文學作品,又受到宗教的影響,使許多作品帶有宗教思想的印記。
門巴族有很多神話,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人類誕生神話、生殖崇拜神話、地理地貌神話。《猴子變人》、《三兄弟和扎深木》講述的就是人類起源的故事,《房脊神》就是一篇最初產生在母系氏族社會的對男性生殖器和生殖崇拜的神話,地理地貌神話則有《那嘎湖》、《三兄弟河》《鎮壓妖女》等。
門巴族的神話主要反映了古代門巴人對自然現象的一些想像和幻想,而門巴族傳說,如《皮休嘎木》則反映了古代門巴人想改造自然的願望。門巴族的民間故事內容更為豐富,寓言故事如《貓和老鼠》、《豬和狗的對話》、《蝙蝠的故事》,生活故事如《寶碗》、《菩薩偷米》、《阿比勒保借糧》等,都是門巴族最富有民族特色的精品。但是在門巴族文學藝術中成就最高的還應該是詩歌,有薩瑪酒歌、民間古典情歌、敘事詩等多種類型。
薩瑪酒歌是門巴族民間廣為流行的抒情短歌,多用於節日酒會婚禮、遠行和生產中,歌詞生動,曲調歡快高昂。酒歌多為七字或九字構成為一句,詩節無定數,常用比喻、渲染和誇張的手法,給人以豪放的感覺。在薩瑪酒歌中,有較多的作品是歌頌、讚美家鄉的。薩瑪酒歌傳說最早是一位名叫拉不熱的人創作的,他唱了一輩子歌,把歡樂傳給人們,最後他坐化成佛,他是門巴族傳說中的歌神。
情歌,門巴語稱為“森木能古魯”,意思是“心中的歌”。在豐富的古典情歌中,主要表達對愛情的忠貞、嚮往和追求,也有反映對有權勢者強娶豪奪女性的憤怒,有些是抒發了由於愛情悲劇所引起的的思怨和憂傷,情歌觸及社會現實的各個方面。門巴族情歌多為獨段體,句法整齊,每句都有六個音節,分三頓,多為四句一首,也有六句、八句的。曲調固定,填詞歌唱。有的前兩句一韻,後二句換韻,多用比、興手段,形象鮮明,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敘事詩,門巴語稱為“卓巴古魯”,意思是“牧人的歌”。《太波嘎列》就是一部很有影響而有流傳甚廣的敘事長詩,共十四章,四百五十多行。相傳,詩的主人公,亦是門巴族的牧業始祖--太波嘎列,全詩生動形象地反映了牧業生產的全過程,顯示了太波嘎列不畏艱險,百折不撓,戰勝自然的英雄氣概。

歷史概況

823年設立於西藏拉薩大昭寺前的甥舅和盟碑記載:“孟族”等族向吐蕃王朝“爭相朝貢,俯首聽命”。這個孟族,即包括門巴族。元至正六年(1346)的藏文史籍《紅史》載,早在松贊乾布時代“南自珞與門……等均置於吐蕃統治之下”。此後吐蕃和門巴等族人民的交往不斷發展。吐蕃王朝的疆界南方包括門隅地區門巴族是王朝的屬民。當時門巴族地區由吐蕃王朝派藏族官員統治,由沒盧氏、努氏及年氏等所謂“古、久等部”在此為官。
13世紀,門隅作為西藏的一部分正式歸入中國的版圖。14世紀中葉到15世紀初葉,藏族帕竹地方勢力統治西藏以後,門隅地區成為竹巴噶舉派的世襲領地。17世紀中葉,達賴五世統一了西藏,派他的弟子梅惹喇嘛洛卓嘉措和錯那宗官員朗喀主札前往門隅,建立絳喀溪宗康(宗本衙門),擴建達旺寺,開始了政教合一的統治。其後,西藏地方政府把門隅地區劃分32個“錯”(個別的稱為“定”,相當於區)。並在這裡實行“僧差”制度,徵收賦稅,支派“烏拉”。19世紀,清朝駐藏大臣和西藏地方政府為加強對門隅的統治,在門隅的首府達旺,建立了叫做“達旺細哲”的全區性行政委員會(由達旺“喇章”的代表一人、“聶倉”兩人和“扎倉”的代表組成)和叫做“達旺住哲”的高一級非常設行政會議(由“達旺細哲”的組成人員加上錯那宗兩個宗本組成),負責處理重大的行政、宗教、邊境事務。西藏地方政府每年派專人到門隅徵收徵購大米,專管該區鹽米等經濟貿易。

文化藝術

門巴族是一個口頭文學十分豐富的民族,尤其擅長詩歌的創作。在形式多樣的口頭文學中,有反映本民族生活、習俗、心理、意志和願望的酒歌,稱作“薩瑪”,有反映男女之間純真愛情的情歌,稱作“加魯”,還有叫做“東三巴”的喜歌。情歌作品極富有特色,多歌唱男女雙方的思慕,追戀的熾熱感情和對愛情的忠貞不渝。情歌大部分是四行一首,曲調固定,歌詞大部分押韻,而且運用大量的比喻借喻,使情歌的感情更加鮮明。門巴族的戲劇是由民間舞蹈演變而來的,受到藏傳佛教不小的影響,在內容上有不少因果報應、勸善懲惡的成分。門巴族人民能歌善舞,舞蹈樸素粗獷,用四孔笛伴奏。

風俗習慣

門隅地區的門巴人,男女都穿氆氌長袍,戴褐頂桔黃邊、前部留有缺口的小帽或黑氂氈帽;腳穿牛皮軟底筒靴,由紅黑兩種氆氌鑲配縫製。婦女腰束白圍裙,喜戴手鐲、紅白綠色串珠、耳環、戒指等裝飾品。墨脫地區的門巴族,男女一般穿長短兩種上衣。婦女喜穿長條花色裙子,戴耳環、戒指。門巴族以大米、玉米、蕎麥為主食,喜吃酥油、糌粑、辣椒,嗜煙、酒。門巴族房屋多為木頂、竹頂或草頂的兩三層小樓,屋頂為人字形,上層住人,下層關圈牲畜。
門巴族的婚姻為一夫一妻制,1951年以前,有一妻多夫、姐妹共夫等原始群婚殘餘。通婚範圍,除本民族外還和藏族、珞巴族、漢族有通婚關係。在父系血緣親屬中不能婚配,普遍認為姑舅表婚為最好。青年男女婚前的戀愛和交往比較自由,父母最後幫助擇定。門巴族家庭中,男女的地位是平等的。有的家庭女子掌握經濟大權,地位甚至高於男子,男娶女的家庭占大多數,但男到女家上門入贅的也不少。入贅男子在女家地位並無貴賤之分,在家庭中同樣享受平等權利,並可繼承財產,如同岳家親子女一般。人死後多行水葬和土葬,也行火葬和天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