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鰭壯燈魚

長鰭壯燈魚

別名:燈籠魚、七星魚、光魚

長鰭壯燈魚屬燈籠魚科,從北極至南極所有大洋均有分布,通常生活在溫暖海域的表層及次深層,棲息於水深15~40米海區,攝食浮游硅藻和甲殼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鰭壯燈魚
  • 外文名:燈籠魚
  • 分布:印度至泛太平洋
  • 環境:深海、近海沿岸
形態特徵,分布,環境,

形態特徵

體延長,側扁。頭中大。吻鈍圓而不突出。眼大;眼球後部虹膜具新月形發光組織。口頗大,上頜骨狹長,末端略為擴大而延伸至前鰓蓋後緣;上下頜具數列細小齒,上頜骨前緣具大而銳利的齒區,下頜後部另具數個強鉤狀齒,鋤骨、齶骨均具銳利小齒。體被弱圓鱗,易脫落;側線平直。背鰭單一,位於體中部,具軟條11-13,後部另具一脂鰭臀鰭基底略長於背鰭基底,具軟條13-15;尾鰭叉形,尾鰭副鰭條無硬棘。
各部位之發光器位置於下:鼻部背位發光器(Dn)無;鼻部腹位發光器(Vn)小而圓形;眶後緣具3個一列之小型發光器;鰓蓋位發光器(Op)2個,位於前鰓蓋後緣下方,Op1明顯較Op2小;鰓被架位發光器(Br)3個;胸鰭上方發光器(PLO)緊臨側線上緣;胸鰭下方發光器(PVO)2個,PVO1在PVO2的略前下方;胸部發光器(PO)5個,PO3略為升高,PO4更高;腹部發光器(VO)5個,VO2升高,略比PO4低;腹鰭上位發光器(VLO)位於腹鰭和側線之間,接近側線下緣;臀鰭上方發光器(SAO)3個,三者排列呈鈍角狀,SAO1位於VO5的稍後上方,SAO3緊臨側線的上緣;體後側位發光器(Pol)2個,呈斜線排列,Pol1位於AOa列的後上方,Pol2在脂鰭下方,在側線上緣;臀鰭前部發光器(AOa)5-6個,沿臀鰭基底水平狀排列;臀鰭後部發光器(AOp)3-4個,沿尾柄腹側狀排列;尾鰭前位發光器(Prc)3個,呈2+1方式排列,Prc2位置略高於Prc1,且在其後方,Prc3在側線上緣;尾上腺(SUGL)具1-3覆瓦狀發光鱗;尾下腺(INGL)具2-3覆瓦狀發光鱗。此外,在頭部、腹鰭基部上緣、背鰭基中部及臀鰭的AOa1下方皆具1-2個發光鱗。

分布

印度至泛太平洋
分布於北緯20°至南緯18°的印度洋及北緯30°至南緯20°的太平洋。台灣則發現於西南部、東部及東沙群島等周邊水域。

環境

深海、近海沿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