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藍圓鰺
- 拉丁學名:Decapterus maruadsi (Temminck et Schlegel)
- 別稱:池魚、棍子、黃尾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綱:硬骨魚綱
- 目:鱸形目
- 亞目:鱸亞目
- 科:鰺科
- 屬:圓鰺屬
- 分布區域:中國海南省到日本南部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生活習性,繁殖方法,藥用價值,
形態特徵
部,僅瞳孔中央露出一長縫。上頜後端較鈍圓。上下頜有一列細牙;犁骨牙群呈箭頭形;齶骨和舌面中央有一細長牙帶。體被小圓鱗。側線直線部始於第二背鰭10~14鰭條之下方,側線直線部的全部或絕大部分上具棱鱗,最高棱鱗大於眼徑的 1/2。第二背鰭和臀鰭的後方各有一小鰭。胸鰭長與頭長之比隨魚體的大小而異。背鰭前部上頂有一白斑。
分布範圍
生活習性
聚類分析的結果表明,藍圓鰺叉長200mm是其攝食取向的拐點,小於這個叉長的藍圓鰺以浮游甲殼類為主,大於這個叉長的以捕食小型魚類為主,隨著叉長的增大,藍圓鰺更多的以游泳動物為食。根據藍圓鰺攝食餌料的類群變化,東海藍圓鰺的營養級為3.55,屬於浮遊動物和游泳動物混合食性的肉食性魚類。
藍圓鰺的攝食種類有80餘種,浮游甲殼類(主要包括浮游甲殼類幼體、磷蝦和橈足類等)和小型魚類為其主要食物類群。若按相對重要性指數百分比(IRI%)排序,優勢餌料種類最高的是七星底燈魚(IRI%為40.44%),其次是口蝦蛄Alima幼體(IRI%為14.24%)、太平洋磷蝦(IRI%為11.26%)等。統計分析檢驗表明,藍圓鰺的空胃率和平均胃飽滿係數有顯著的季節變化和叉長變化(P<0.01),攝食強度春季最高,秋季和夏季相對較高,而冬季最低;叉長50~99mm和200~299mm的藍圓鰺的攝食強度較高,其餘叉長的強度相對較低。
食物組成也隨季節和發育階段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在春季主要以七星底燈魚和口蝦蛄Alima幼體為食,夏季主要以甲殼類幼體為食,秋季主要以七星底燈魚和太平洋磷蝦為主食,冬季食物匱乏,小型橈足類麗隆劍水蚤和糠蝦類占其食物組成的很大比例。
繁殖方法
藥用價值
【來源】藥材基源:為鰺科動物藍圓鰺的肉。
【採收和儲藏】:常年均可捕撈。捕後,除去鱗片及內臟,洗淨,鮮用。
【功能主治】健脾益氣,消食化積。主脾虛乏力;食欲不振,久痢;咳血
【用法用量】內服:燉食,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