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近壯燈魚
- 學名:Hygophum proximum
- 分布海域:分布於中國南海;印度洋,太平洋
- 垂直分布:約1000-0米
外形特徵,頭,鰭,發光器,分布範圍,
外形特徵
體長為體高的4.00—4.50倍;為頭長的3.31—3.37倍。頭長為吻長的6.66—7.14倍;為眼徑的2.41—2.66倍;為眼間距的4.00—4.50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50—1.68倍。體被圓鱗,頭背部、鰓蓋部、頰部亦均具圓鱗。側線較直、完整。脊椎骨36。尾柄寬,側扁,其長為寬不到2倍。肛門位於臀鰭的前方。
頭
頭中等大。吻短,前尖稍突出,其長小於眼徑。眼大,側上位,眼間隔窄,中間圓凸,其寬比眼徑小。鼻器稍大,圓形,玫瑰花狀,位於眼前方。口大,端位,口裂略斜。上頜骨末端明顯擴大,向後延伸可達眼後緣垂直線上。兩頜、齶骨和犁骨具銳利小齒。鰓耙4—5+1+11—12。鰓耙細長。假鰓發達。鰓蓋膜不與峽部相連。
鰭
背鰭12—13;臀鰭19—20;胸鰭13—14;腹鰭8;尾鰭6—19—6。背鰭中等大,起點約位於體中部稍前的上方。脂鰭位於背鰭的遠後方,恰在臀鰭末端的上方。臀鰭起點在背鰭末端的後下方,其基底明顯比背鰭基底長。胸鰭細長,基部上緣最高處在眼中心水平線的下方,末端可達臀鰭的起點處。腹鰭短小,腹位,其起點在背鰭起點的前下方。尾鰭深分叉,上下緣副鰭條柔軟。
發光器
(AO)發光器4—5+5—6。鼻部背側發光器(Dn)和鼻部腹側發光器(Vn),分別出現在鼻器與眼之間的上下方,兩者互不相連,相距較遠。眼上發光器(Suo)出現在:Dn的後方,眼的背後緣。鰓蓋發光器(Op)2個,分別位於前鰓蓋骨後下方,Op2通常比Op1大。鰓膜條發光器(Br)3個,位於口的腹面。胸鰭下部發光器(PVO)2個,位於胸鰭基部的斜下方,兩者與PO1成斜線,PVO1位於P02上方.胸鰭上方發光器(PL0)位於胸鰭基與側線間而接近側線。胸部發光器(PO)5個,P05在腹鰭基前方,微隆起,其他在胸部腹緣接近水平排列。腹部發光器(VO)4個,沿腹部腹緣呈水平狀。腹鰭上方發光器(VL0)在側線與腹鰭之中間,位置比PV02稍高。肛門上方發光器(SAO)3個,成鈍角,SAO1通常位於V03的上方或前上方,SAO1距V02比距V03近,SAO1距SAO2約等於距VLO的距離。體後側發光器(Pol)2個,Pol1位於最後A0a垂直線的後上方;Pol2位於脂鰭基部的前下方,兩者的連線通過最後AOa。臀前部發光器(AOa)5—6個,沿臀鰭基部依次水平排列。臀後部發光器(AOp)6—7個,前部3—4個位於臀鰭基的後部上方。(AO)列的數量隨分布水域不同而有變異。尾前部發光器(Prc)2個,兩者距離較遠,Prc2位置升高。Prc2、SAO3、Pol2三者均位於側線的下緣。在25 mm以上的標本中,雄魚具尾上腺(SUGL),由3—4塊橢圓形發光腺組成;35 mm以上的雄魚尾上腺發育更大,能把尾柄的上部占滿,成一大的橢圓形狀,周圍具深黑色素。雌魚的尾下腺(INGL)小而長,在35 mm左右的個體中,是由2—3塊橢圓形發光腺組成;在40 mm以上的雌魚,尾下腺互相間的邊緣不清,變成一大的腺體,位於最後1個AOp與Prc1間的尾柄腹緣,發光腺周圍黑色素較深。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南海;印度洋,太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