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魚長魚,讀音作zhǎng yú(ㄓㄤˇ ㄩˊ) ,單一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君主晉厲公寵臣長魚矯,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春秋初期,晉國還是一個弱小的國家。從晉獻公開始,國力逐漸增強,先後滅掉了周圍不少小國,疆域日益擴大。到了春秋中期,晉國已占有現在山西省的大部分、河北省的西南部、河南省的北部和西部、陝西省的東部和山東省西部的廣大疆域。獻公死後,他的四個兒子互相爭奪君位,使晉國一度大亂。後來,姬重耳在秦國等國的幫助下返國即位,他就是後來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魚
- 讀音:zhǎng yú
- 注音:ㄓㄤˇ ㄩˊ
- 單一淵源:源於姬姓
基本介紹,姓氏淵源,得姓始祖,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
基本介紹
長魚[長魚,讀音作zhǎng yú(ㄓㄤˇ ㄩˊ)]
姓氏淵源
單一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君主晉厲公寵臣長魚矯,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春秋初期,晉國還是一個弱小的國家。從晉獻公開始,國力逐漸增強,先後滅掉了周圍不少小國,疆域日益擴大。到了春秋中期,晉國已占有現在山西省的大部分、河北省的西南部、河南省的北部和西部、陝西省的東部和山東省西部的廣大疆域。獻公死後,他的四個兒子互相爭奪君位,使晉國一度大亂。後來,姬重耳在秦國等國的幫助下返國即位,他就是後來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晉文公姬重耳在位時,當年跟隨他出亡的趙衰、魏犨日益顯貴,輔佐重耳稱霸的荀林父(中行氏),敬首(知氏)也隨後被重用,加上稍後興起的范會、韓厥。這六個異姓貴族,即趙、魏、韓、范、中行、知氏,成為了晉國舉足輕重的新興勢力,這就是所謂的“六卿”。後來“六卿”的勢力日益強大,同晉國公室展開激烈的鬥爭,如趙氏家族,竟敢把國君晉靈公姬夷皋殺死。到了晉厲公姬壽曼即位後,“六卿”勢力之大,已經到了難以駕馭的地步。晉厲公是晉景公姬獳的兒子,名叫姬州蒲,和他父親一樣寵幸小人,聽信讒言,驕慢昏庸。當時有一位正直敢言的忠臣名叫伯宗,向晉厲公建議說:“郤氏家族兵權太盛,應該分別賢愚,稍抑他的權勢,以保全功臣的後代。”晉厲公不聽,反而將其話傳與三郤,三郤因此而懷恨伯宗,誣陷伯宗毀謗朝政,晉厲公聽信,斬殺伯宗。韓獻子當時曾嘆息道:“三郤免不了殺身之禍了!伯宗是個剛直的善人,善是天地的綱紀,驟然用誣陷的手段殺害善人,那有不遭殺身報應的呢?”為了鞏固晉公室的統治地位,晉厲公籠絡了胥童、夷陽五、長魚矯等一批姬姓舊貴族,希望憑藉這些力量,削弱並最終掃除六卿的勢力。當時,晉國朝中與趙氏關係密切的郤氏家族是一個顯赫而很有勢力的家族,他們同舊貴族之間積怨甚重。舊貴族的力量當時尚不足以同“六卿”抗衡,於是就決定先找與“六卿”親近的家族下手,以達到削弱“六卿”力量的目的。
據史籍《左氏傳》記載:“晉三郤,害伯宗。譖而殺之。韓獻子曰:郤氏其不免乎?善人,天地之紀也。而驟絕之,不亡何待。晉厲公侈,多外嬖,欲盡去群大夫。而立其左右,胥童、夷陽五、長魚矯,皆怨郤氏,而嬖於厲公。厲公將作難。胥童、夷陽五帥甲將攻郤氏。長魚矯請無用眾,抽戈結衽。而偽訟者,三郤謀於社。矯以戈殺駒伯,苦成叔於其位(駒伯即卻錡,苦成叔即郤犨)。溫季曰:逃威也,遂趨。矯及諸其車,以戈殺之。皆屍諸朝。”晉三郤就是郤錡、郤犨、郤至兄弟三人,郤錡為上軍元帥,郤犨為上軍副將,郤至為新軍副將,三人掌握晉國兵權,聲勢赫赫,國中無人能與相比。晉厲公淫逸奢侈,喜歡諂語,憎惡忠言,左右很多寵幸的嬖臣。晉厲公想加罪去盡朝中群大夫,改立左右愛幸的臣子為大夫。當時他左右的寵臣有胥童、夷陽五、長魚矯等人,都怨恨郤氏家族。晉厲公欲將殺朝中群大夫,這些嬖臣便多方製造郤氏罪跡,奏請晉厲公必先殺掉三郤。在商議時胥童說:“殺郤至,郤錡、郤犨必叛,不如並除之。”夷羊五說:“我們掌握的甲兵有八百人,以君命連夜前往,乘其不備,可必勝。”長魚矯說:“三郤的家兵,數倍於宮中侍衛。斗而不勝,累君矣。郤至兼司寇,郤犨兼士師,掌有重兵。不如抽戈結袖,假裝諍訟,乘機刺殺,你們再引兵前來接應,必能成事。”晉厲公說:“這個計畫好。我讓大力士清沸魋幫你們。”第二天,長魚矯打聽到三郤在講武堂議事,就和清沸魋用二人各用雞血塗面,手執利刃,偽裝爭鬥相殺,扭打到講武堂三郤面前,各人訴說曲直。
三郤不知是計,郤犨讓他們都坐下,仔細詢問事由。清沸魋挨到近處,抽刀刺中郤犨的腰部,用力一划,郤犨腰部被劃開一大截,肉翻出來,血才浸出。郤錡拔刀來砍清沸魋,長魚矯接住他,兩個人打在一起。郤至見機不妙,乘車而逃。清沸魋又砍了郤犨一刀,確定他無還手之力,便來夾擊郤錡。清沸魋有千斤之力,長魚矯靈活,郤錡很快便被清沸魋砍倒在地。長魚矯跳起身去追郤至。郤至駕車狂逃,正遇上胥童、夷羊五帶領的八百甲兵。胥童高呼:“主公有旨,拿住郤氏反賊,不得放走一個。”郤至趕緊剎車,拉馬調轉車頭,車頭還沒調完,長魚矯追到,一個飛躍跳上車,執戈一陣亂砍。郤至來不及還手,頭就被割掉,掉在地上。長魚矯跳下車,拎起郤至的頭。清沸魋已將郤錡和郤犨的頭割下,一手拎一個,趕了過來。一夥人拎著三顆首級,興沖沖直奔朝堂。上軍副將荀偃和中軍元帥聽說三郤在講武堂遇賊,都驅車趕來,至朝門,正遇胥童引兵到來。欒書怒喝:“我只道何人為亂,原來是你等鼠輩。禁地森嚴,甲士誰敢近前?”胥童一不做二不休,豁出去了,手舉晉厲公手諭,高呼:“欒書、荀偃與三郤同謀共反,甲士聽命,將他們與我一併拿下。”晉厲公聽說胥童他們解決掉三郤,興沖沖地趕到殿前,卻看見亂鬨鬨的人群。塵土飛揚,甲士們正在圍攻欒書和荀偃。晉厲公大驚:“罪人已誅,軍士為何不散?”胥童說:“我們正在捉拿叛黨欒書和荀偃,請主公裁決。”晉厲公更加吃驚:“這件事與欒書和荀偃無關。趕快停手。”胥童一干人等已經殺紅了眼,怎肯住手。他們知道,臉皮已經撕破,一旦放過欒書和荀偃,必將後患無窮。晉厲公搶過胥童手中的刀,沖入甲士群中,擊落他們手中的兵器。甲士們看見晉厲公,都停止了攻擊。長魚矯衝到晉厲公面前,跪下,雙手抱刀說:“欒、郤同功一體,荀偃乃郤錡部將。不久定將有為郤氏復仇之事。主公今日不殺此二人,朝中不得太平。”晉厲公怒視長魚矯,心想:如果殺了他們二人,朝中更不得太平。晉厲公說:“一日內已殺三卿,怎可再波及他族?”晉厲公喝退眾甲士,恕欒書、荀偃無罪。欒書、荀偃謝恩回家。長魚矯被晉厲公瞪的那一眼嚇得不輕,思前想後:如此留下欒書、荀偃,禍不遠矣!遂急速回家,卷收細軟,帶上族人連夜逃出晉國,奔往位於肅、青海一帶西南地區的西戎。春秋戰國以後,西戎分別向西面和南面遷徙,進入新疆、西藏和西南一帶,演變成今中國西北和西南部各少數民族。
晉厲公下令,將三郤的屍首擺放在朝門號令國內。當時三郤的屍首被刺殺後是分開的,分不清誰的頭,誰的身子。一個頭對著一個身子,暴屍三日。第一天烈日炎炎,第二天大雨傾盆,第三天放晴時,朝門處蚊蠅密集,屍臭熏天。晉厲公下令厚葬三郤,免除了郤氏家族所有在朝為官者的死罪,命他們全都解甲歸田。胥童成為上軍元帥,接替了郤錡的位置;夷羊五成為新軍元帥,接替了郤犨的位置;清沸魋成為新軍副帥,接替了郤至的位置。此後,被關押在晉國的楚國王子熊筏被釋放回國。身邊寵臣一下在朝中占得了三個卿位,與元老派的勢力得以抗衡,此後欒書和荀偃經常稱病,晉厲公也樂得如此。胥童等人在順利擊殺三郤後,就想進一步對其他旺族勢力開刀。但不久,乘晉厲公出遊,欒書、中行偃聯手率家兵一舉囚捕了晉厲公,斬殺了胥童、夷陽五、清沸魋三人,並在周簡王十三年(晉厲公八年,公元前573年)秘密派人殺死了晉厲公,迎立公子姬周回國為君,是為晉悼公。晉悼公即位時年僅十四歲。他任用魏犨之子魏絳為中軍司馬,掌管軍法。魏絳執法嚴明,不阿權貴,協助晉悼公改革內政,懲亂任賢,整頓內政,推行法制和軍事改革。同時調整對外政策,使魏絳北和戎狄,穩定後方,聯宋納吳,脅齊服鄭,疲楚伐秦,在執政的十五年中,“九合諸侯”,將晉國地位再次推至巔峰,一時間又稱霸於整箇中原。而長魚矯在成功脫逃後,一族人等在西戎繼續生息繁衍,其後裔子孫中有取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長魚氏,逐漸融入氐羌民族之中,後又漸漸回融漢族,多省文簡改為單姓長氏、魚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長氏、魚氏族人皆尊奉長魚矯為得姓始祖。
得姓始祖
長魚矯。
遷徙分布
長魚氏複姓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曾一度融入氐羌民族之中,後又漸漸回融漢族,今已不再,皆省文簡改為單姓長氏、魚氏,分別融入各氏大家庭,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台灣省則長氏名列第七百零二位,而魚氏名列第七百二十三位,多以京兆、鹹陽、太原為郡望。
郡望堂號
郡望
京 兆:京兆原本為京兆尹,“尹”為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時期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壬寅(公元222年)又改名為京兆國。曹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曹魏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陝西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期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曹魏時期縮小。十六國時期的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諸國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定京兆郡(或京兆尹)。隋、唐兩朝均立都於長安,京兆郡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朝時期改為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為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辛亥革命後,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原址統稱為西安。
鹹陽郡:鹹陽是享譽海內外的歷史文化名城。周郝王十年(丙辰,公元前305年),秦孝公嬴渠梁(公元前381~前338年)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在涇渭之交營建宮城,並遷都於此。因“地處九嵕山之南,渭水之北,山水俱陽”,故名鹹陽。中經秦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五代,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帝國,直至西漢初年,這裡作為戰國秦和秦王朝的都城長達一個半世紀之久。將鹹陽解讀為中國第一帝國都是當之無愧的。嗣後,歷經西漢、新、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到隋、唐,鹹陽因毗鄰京城長安,而被當作京畿之地和塋藏之野。宋明以下,鹹陽作為西北地區重要的物資集散地,作為溝通中原和西部邊疆的交通孔道,其軍事戰略地位仍然相當顯著。如今,在西安-鹹陽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戰略框架下,一個具有重要經濟戰略地位的大都會城市帶正在崛起,鹹陽作為西安的後花園,它的建設和發展正面臨著巨大的機遇和挑戰。鹹陽境內的政區建置,始於夏代。商王朝時期,發展到邰、豳、程、犬等方國。周朝,以豐、鎬為中心,周圍分布有戈、秦等國。周顯王十五年(辛未,公元前350年),秦孝公遷都鹹陽,在秦國全面建立了郡縣政區體制。秦統一後,設內史管理都城鹹陽,奄有整個關中地區。秦朝末期,被項羽分為雍、翟、塞三國,號“三秦”。市區以西屬雍,以東屬塞。西漢時期在關中設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三郡,號“三輔”。市境屬扶風、馮翊兩郡,今長武一帶屬上郡。東漢時期遷右扶風郡治於槐里(今陝西興平)。三國曹魏時期屬扶風、新平(郡治漆縣,今陝西彬縣)和馮翊郡,西晉屬雍州扶風(郡治池陽,今陝西涇陽)、始平(郡治槐里)、新平三郡及安定郡的一角。前秦在長陵設鹹陽郡。北朝時分屬雍州鹹陽、安定、北地三郡。唐屬京兆府、邠州。五代時期分屬京兆府、耀州、乾州,邠州。宋朝時期分屬京兆府、耀州、醴州、邠州。金國時期分屬京兆府路的京兆府、乾州、耀州和慶原府的邠州。元朝時期屬陝西行中書省奉遠路及其所屬的耀州、乾州,省直屬的邠州。明、清時期屬西安府、乾州,邠州。民國初屬陝西關中道,後分屬第十、二、七、九行政督查專區,北部屬陝甘寧邊區關中分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鹹陽分屬三原、縣、鹹陽分區,1950年合併為鹹陽分區,1953年癸巳撤銷鹹陽分區,1961年復置,1968年改為地區。1983年10月撤銷地區,設立鹹陽市,實行市管縣體制。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古稱“太原”有二:①商末周初的太原又稱“大原”,故址在周之西鄙涇洛之北,即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北部地區,中心區域在固原市古大原城遺址一帶。西周初期,周穆王出兵討伐西戎,曾一度打到太原,即指該地區。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改為市,成為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堂號
京兆堂:以望立堂。
鹹陽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