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角野牛

長角野牛

長角野牛與北美野牛一樣,屬於冰河時代新興的牛科牛亞科動物,也同為野牛屬的成員。它們曾經廣泛分布在北美洲中南部,比較喜歡生活在溫暖的地方。長角野牛出現於距今約20萬年前的晚更新世,在距今約2萬年前的更新世末期滅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角野牛
  • 拉丁學名:Bison latifron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哺乳綱
  • 亞綱:真獸亞綱
  • :偶蹄目
  • 亞目:反芻亞目
  • :牛科
  • 亞科:牛亞科
  • :牛族
  • :野牛屬
  • 分布區域:北美洲
  • 命名者及年代:Richard Harlan,1825
物種學史,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種群現狀,

物種學史

19世紀初,美國著名的博物學家理察·哈蘭(Richard Harlan)在北美洲中部探險的時候發現了一些巨大的牛角化石。哈蘭將這些化石帶回位於費城的博物館進行研究,他對比了當時在北美洲還很常見的北美野牛(Bison bison),確定兩者並非同一物種。1825年,哈蘭根據化石命名了長角野牛(Bison latifrons),種名來自其頭上巨大無比的長角。

形態特徵

長角野牛身高體壯,與當時歐亞大陸的草原野牛、原牛和非洲的古非洲水牛同為已知最大的牛科動物。成年的長角野牛體長超過4米,肩高2.5米,體重可達2噸。一頭長角野牛比北美洲野牛要大25%~50%,是不折不扣的牛中巨人。
長角野牛腦袋很大,臉又長又寬,嘴巴上面長有大鼻子。它們最突出的特徵則是頭上那對巨角,寬度超過2米。由於腦袋後面就是隆起的背脊,長角野牛的脖子看上去很短,顯得體型笨重。別看樣子笨,其實它們的身軀、四肢特別健壯,奔跑速度可能跟北美野牛差不多,達每小時50千米。與北美野牛一樣,長角野牛身上也長有厚厚的毛髮,這讓它們看上去更加高大。

棲息環境

在北美洲興旺發達的長角野牛,其實並非新大陸的原住民,它們來自更加廣闊的亞歐大陸。距今24萬年前~22萬年前,古野牛(Bison priscus)經過白令陸橋來到北美洲,與它們一起“移民”的還有猛獁象等大型哺乳動物。距今20萬年前,一支古野牛演化成巨大的長角野牛,它們迅速占領了北美洲中西部的草原。從發現的化石看,長角野牛更喜歡溫暖的南方地區,特別是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
就在長角野牛出現10萬年之後,北美野牛也出現於北美大平原上。北美野牛也是有古野牛演化來的,與長角野牛堪稱一對“親兄弟”。儘管在體型上小於長角野牛,但北美野牛有更好的適應性。當長角野牛在南方繁榮之時,北美野牛在寒冷的北方漸漸崛起,兩者曾經在幾萬年的時間內和平共存。
距今8.5萬年前,北美洲迎來了一個更新世最後一個冰期,氣候變得越來越寒冷,北方的冰川也在不斷向南蔓延,自然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曾經的草原要么被冰雪覆蓋,要么變成了茂密的森林,這對以草為食的動物來說是個壞訊息。在困境之下,長角野牛的數量不斷減少,最終在距今2萬年前滅絕。
不僅是長角野牛,研究顯示在缺乏棲息地和食物的情況下,北美野牛的數量也在不斷減少,不過它們最終撐過了最艱難的時期。這樣看來,長角野牛的滅絕是一個自然選擇的過程,並沒有受到人類因素的太多干擾。當距今1.5萬年前冰期結束時,長角野牛早已化成骨骼散步四處,而它的小兄弟北美野牛則成功晉級,成為北美大陸上最“牛”的大型食草動物。

生活習性

長角野牛應當是成群活動的,一般一個群體由10多頭野牛組成,其中包括1頭成年雄性野牛和多頭雌性野牛。長角野牛的世界實行一夫多妻制,雄性總是守護著群體中的雌性。有時一些獨自遊蕩的雄性長角野牛會挑戰群體首領,此時就要用腦袋上的大角一較高下了。長角野牛的頭骨結實,頸部肌肉強壯,它們會用額頭對撞,直到其中一方認輸逃跑。有時長角野牛也會組成龐大的群體進行遷徙,數以千計的野牛在平原上奔跑,彎曲的大角形成角的海洋,那是多么壯觀的場景啊。
數量眾多的長角野牛很容易成為大型掠食者的捕食對象,其中包括短面熊美洲擬獅刃齒虎等。在所有的捕食者中,刃齒虎的生存範圍不但與長角野牛重疊,而且數量非常多,兩種巨獸間驚心動魄的搏鬥隨時上演。刃齒虎的身體強壯,肌肉發達,嘴中長有一對匕首般的致命長牙。經驗豐富的刃齒虎完全有能力殺死一隻長角野牛,不過它們也會為此付出代價。古生物學家曾經在刃齒虎的下頜骨、肩胛骨及四肢骨骼上發現了骨折痊癒的痕跡,其中很多傷痕都是長角野牛踢的。面對掠食者,長角野牛往往會戰鬥到底,讓對方知道自己的厲害。

分布範圍

北美洲。

繁殖方式

胎生。

種群現狀

已滅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