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臂獵龍

長臂獵龍

長臂獵龍(學名:Tanycolagreus)是種獸腳亞目恐龍,屬於虛骨龍科,生存於晚侏儸紀的北美洲。正模標本發現於懷俄明州奧爾巴尼縣Bone Cabin採石場,該地屬於莫里遜組,年代為牛津階到提通階。長臂獵龍的詞源來自於古希臘文,tany意為“長”,kolon意為“四肢”,agreus意為“獵人”,意指它們長的前肢;種名是以George Top Wilson為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長臂獵龍
  • 拉丁學名:Tanycolagreus
  • 二名法:帕氏長臂獵龍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蜥形綱 Sauropsida
  • 鳥臀目
  • 亞目鳥腳亞目
  • :虛骨龍類 Coelurosauria
  • 亞科:虛骨龍亞科 Coeluridae
  • :長臂獵龍屬
  • 分布區域:北美洲
  • 年    代侏羅紀晚期
物種學史,形態特徵,分布範圍,

物種學史

(編號TPII 2000-09-29)是一個部份骨骸,包含不完整的顱骨、下顎、大部分顱後骨骸。另外還發現了兩個副模標本,其中一個不完整手部,原先被命名為赫氏嗜鳥龍(Ornitholestes hermanni),也是發現於Bone Cabin採石場;另一個是前下顎骨,原先被歸類於克里夫蘭史托龍(Stokesosaurus clevelandi),發現於猶他州克利夫蘭勞埃德採石場。關於顱骨的資訊較身體部分少,目前只發現以下部分:左鼻骨、左淚骨、左前上顎骨、一顆前上顎骨牙齒、左眶後骨、左方軛骨、不完整的左鱗狀骨、右方骨、左夾骨、左關節骨、以及兩顆頰齒。
北美洲古生物博物館在2005年,卡彭特等人判定長臂獵龍的正模標本是個亞成年體,身長接近3.4米。而發現於克利夫蘭勞埃德的前上顎骨,屬於較大的個體,身長4米,由於無法判斷該副模標本是否為成年體,所以無法得知長臂獵龍的完全成長體型。目前還沒有詳細的長臂獵龍種系發生學研究,卡彭特等人認為在莫里遜組中,長臂獵龍的最近親是虛骨龍,但前者具有較多原始特徵。猶他州的一個博物館正展出長臂獵龍的重建模型,但被標名為鳥臀目的雷克斯奧斯尼爾龍(Othnielia rex)。

形態特徵

卡彭特等人將長臂獵龍鑑定為一種中等大小的堅尾龍類,有以下特徵:鼻突底部的孔,將前上顎骨分隔開、眶後骨有眶突、方軛骨是T字形、背椎有centrodiapophyseal lamina。
長臂獵龍與虛骨龍的差別在於:背椎前段缺乏側腔、尾椎後段的前關節突(Prezygapophyses)只有椎體的1/3長、短的肱骨幹、彎的橈骨、恥骨尾端的底部平坦、股骨幹筆直、蹠骨的長度接近橈骨。
與嗜鳥龍的不同處有:前上顎骨的前緣筆直,而非圓形、方軛骨是T字形,而非L字形、長神經棘、尾椎後段的前關節突只有椎體的1/3長,而非1/2、橈骨長而彎曲,而非粗而筆直。正模標本的唯一前上顎骨嚴重地損壞,但可看出不對稱的橫剖面,這是獸腳亞目的特徵;頰齒狀況太差,無法看出任何特徵。

分布範圍

正模標本發現於懷俄明州奧爾巴尼縣Bone Cabin採石場,該地屬於莫里遜組,年代為牛津階到提通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