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腳短額鮃

長腳短額鮃

長腳短額鮃(學名:Engyprosopon longipelvis )是鮃科短額鮃屬的一種魚類。 為暖水性小型底層魚,分布於水深約20—80米海區。大魚體長達65.8毫米。最小成年雌魚體長45.9毫米。體長28.7毫米小魚體色已似成年魚。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長腳短額鮃
  • 拉丁學名:Engyprosopon longipelvi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鰈形目
  • 亞目:鰈亞目
  • :鮃科
  • :短額鮃屬
  • :長腳短額鮃
  • 定名人及年代:Amaoka, 1969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背鰭79—83;臀鰭60—64;胸鰭(左)11—12,(右)9—10;腹鰭6;尾鰭17。側線鱗37—42。鰓耙0+6—7;椎骨10+24—25。
體長為體高1.9—2.2倍,為頭長3.5—3.8倍。頭長為吻長4.2—5倍,為眼徑2.9—3.7倍,為眼間隔4—5.8倍(雄)或9.4—13倍(雌),為左上頜長2.5—2.8倍,為最長背鰭條1.8—2.3倍,為左胸鰭長1.5—1.7倍,為右胸鰭長2.3—3.6倍,為左腹鰭長1.7—2.5倍,為尾鰭長1.2—1.5倍,為尾柄長9.1—10.8倍;尾柄高為尾柄長3.8—4.4倍。
體長橢圓形,很側扁。頭高大於頭長。吻背緣有一深凹刻,凹刻後方很高陡,成年雄魚左前方有一骨質吻棘。兩眼位頭左側,上眼約始於下眼中央的上方。眼間隔凹溝狀,上下緣骨嵴狀,雄魚較寬,小魚與雌魚較窄。鼻孔每側2個,前孔有一皮膜突起;左鼻孔位下眼上緣正前方吻側。口前位,斜形。上頜達下眼中央稍前方。下須有一突起。兩頜牙尖形;上頜外行牙較內行粗短且稀;下頜牙一行,較密。鰓峽凹刻深。鰓孔大,上端達側線附近。鰓耙尖長形,有小刺。
頭體左側被弱櫛鱗,易脫落,尾鰭基附近有大鱗,背、臀鰭有小鱗;頭體右側被圓鱗。左側線側中位,在胸鰭後上方呈弧狀;右側無側線。
背鰭始於吻凹刻右側稍前方和右鼻孔上緣;中部鰭條最長;後端鰭條很細短且密。臀鰭約始於左胸鰭始點下方,形似背鰭。左胸鰭第一鰭條很短,第3鰭條最長;右胸鰭窄短,圓形。左腹鰭基長,始於下眼下方,第3—4鰭條最長,雄魚最長約達第6—7臀鰭條基;右腹鰭始於第4—5左腹鰭條基稍右上方,鰭條較短。尾鰭後端圓形,中央11鰭條分枝。
頭體左側灰褐色;鰭淡黃色,背鰭約有11個黑褐色小斑點,臀鰭約有7個,尾鰭中部稍前方上下第4—8鰭條間各有一灰黑斑,尾鰭後半部較暗,左胸鰭在基部、中部稍上方和後端常各有一灰黑色橫斑紋,左腹鰭成年雄魚大部為黑褐色。頭體右側乳白色。
胃鉤狀。幽門盲囊粗短,前方左1個和右2個,後方一個。腸長略不及體長1/2。解剖珠江口南體長51.7毫米雌魚(1960,Ⅵ,7)卵巢為Ⅳ期階段,尖三角形,約達第10脈棘。無第一髓棘,第2髓棘扁形。尾舌骨尖鉤狀,軸較鉤短。

分布範圍

國外分布:北達日本南部
國內分布:海南及兩廣近海海區
(註:概述圖來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