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鱗短額鮃

大鱗短額鮃

大鱗短額鮃學名Engyprosopon grandisquama (Temminck et hlegel, 1846),又稱偉大短額鮃,俗名扁魚、皇帝魚、半邊魚、比目魚,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鮃科的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大鱗短額鮃
  • 拉丁學名:Engyprosopon grandisquama (Temminck et hlegel, 1846)
  • 別稱:達摩鰈,紙錢灰魚,大鱗短額鮃,沙地,大鱗狹額鮃
  • 二名法:Engyprosopon grandisquama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鰈形目
  • 亞目:鰈亞目
  • 鮃科
  • :短額鮃屬
  • :大鱗短額鮃
  • 分布區域:海南,廣西,廣東,福建,浙江,台灣
  • 英文名:Largescale flounder
基本信息,特徵,習性,種群分布,附記,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大鱗短額鮃
命名人
(Temminck et Schlegel)
資料來源
CoL China 2009

特徵

體極扁平,呈卵圓形;口小,雙眼位於左側。體色大致呈棕褐色,散布不規則小斑點。本屬特徵是有眼側具弱櫛鱗,側線鱗列數少於50。尾鰭上下葉各具一黑斑。與多鱗短額鮃(E. multisquama)相似,但後者兩眼間距較窄。
背鰭83—89;臀鰭62—66;左胸鰭11—12,(右)9—10;腹鰭6;尾鰭17 (11分枝)。側線鱗41—47;鰓耙0+6—8;三角形。椎骨10+24。體長74—105.3mm:為體高1.8—2倍,為頭長3.7—4倍。頭長為吻長4.5—6.4倍,為眼徑3.1—3.5倍。大鱗短額鮃體近卵圓形,很側扁;尾柄短微。大鱗短額鮃的眼位左側;眼間凹,雄魚很寬且眼吻有棘。口小。頜齒尖形有1—2行。左蒙弱櫛鱗,右蒙圓鱗。側線弧部長為眼2倍.右無側線。背鰭始於吻右側。臀鰭似背鰭。胸鰭尖刀狀,右鰭短圓。左腹鰭基長始於眼下。尾鰭圓形。左側黃褐色;鰭黃色而尾鰭上下第3—4鰭條有一黑斑。右白色雄魚中後部污褐。大鱗短額鮃是近海底層小魚。
大鱗短額鮃

習性

生活於7~200公尺海域,仔稚魚行浮游生活,身體與兩眼均左右對稱,隨成長而變態,且漸沉入海行底棲生活,常將魚體埋於沙中,很少移動。肉食性。產浮性卵。
中文名:
大鱗短額鮃
中文拼音:
DàLínDuǎnéPíng
分類等級:
國家保護級別
不詳
CITES公約級別
未定
IUCN紅色名錄等級
未予評估(NE)
紅皮書等級
未定
中國特有

種群分布

印度-太平洋熱帶海域,包括台灣南部及西部海域。

附記

可食用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