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耳須鳴角鴞(長耳須角鴞)

長耳須鳴角鴞

長耳須角鴞一般指本詞條

長耳須鳴角鴞(學名:Megascops trichopsis)是鴟鴞科、鳴角鴞屬的一種貓頭鷹。體長16.5-19厘米,體重70-121克。雌性比雄性重。該物種有兩種色型:灰色型和紅色型。灰色型鳥類的面盤呈淺灰色,喙基部飾有短而細、清晰可見的鬍鬚。上體呈灰色至棕灰色,有黑色條紋狀斑紋和細蠕蟲紋。下體顏色比上體顏色淺。上胸布滿斑點並有深色條紋。跗節一直到腳趾都有濃密的羽毛。紅色型披毛紅色,羽毛圖案與灰色型相同。該物種虹膜黃色,蠟膜質和喙呈深灰色。腳呈黃棕色。

棲息于海拔約750-2500米的山區松樹和橡樹混合林地。是夜行性鳥類。白天,它們躲在樹幹附近或茂密的樹葉中。黃昏時,它們開始變得活躍。主要以昆蟲為食,吃昆蟲和節肢動物。分布於薩爾瓦多、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和美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耳須鳴角鴞
  • 拉丁學名:Megascops trichopsis
  • 外文名:Whiskered Screech-owl, Whiskered Screech Owl, Whiskered Screech-Owl
  • 同義學名:Otus trichopsis Stotz et al. (1996)
  • 國際瀕危等級:無危(LC)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鴞形目
  • 鴟鴞科
  • 鳴角鴞屬
  • :長耳須鳴角鴞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亞綱今鳥亞綱
  • 亞種:3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 (Wagler, 1832)
  • 保護級別CITES 2019年版附錄Ⅱ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行為,聲音,食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

形態特徵

長耳須鳴角鴞體長16.5-19厘米,翅長132-160毫米,尾長62-79毫米;體重70-121克。雌性比雄性重。該物種有兩種色型:灰色型和紅色型,紅色型在分布區南部的種群中更為常見。灰色型鳥類的面盤呈淺灰色,眼睛周圍有明顯的深色同心線。它被黑色框線包圍。該物種身材矮小,只有直立時才可見。喙基部飾有短而細、清晰可見的鬍鬚。上部呈灰色至棕灰色,有黑色條紋狀斑紋和細蠕蟲紋。頂冠與背面相同,並具有相同的圖案。肩角的外側細紋有寬闊的邊界,形成一條橫跨肩部的白線紋。翅膀和尾巴上有淺色和深色條紋。下體顏色比上體顏色淺。上胸布滿斑點並有深色條紋。跗節一直到腳趾都有濃密的羽毛。在紅色型中,披毛是完全紅色的。羽毛與灰色型圖案是相同的,但數量較少。虹膜相對較大,顏色為黃色。蠟膜質和喙呈深灰色。腳呈黃棕色。

棲息環境

長耳須鳴角鴞經常出沒于海拔約750-2500米的山區松樹和橡樹混合林地。1000米以下很少見到它們。在當地,它們與美洲角鴞西美鳴角鴞共享棲息地。

生活習性

行為

該物種是夜行性鳥類。白天,它們躲在樹幹附近或茂密的樹葉中。黃昏時,它們開始變得活躍,然後雄性開始唱歌。在繁殖季節開始時,雄性和雌性在距離假定的築巢地點不遠的地方結對。長耳須鳴角鴞是留鳥,領地全年都受到保衛。雄性承擔了大部分的工作,並且對入侵者最具攻擊性。它們也不是很記仇,大多數時候,它們對訪客相當和解或冷漠。雄性實際上不僅僅保衛巢穴。它們的表面積取決於樹木的密度,不用於繁殖的空樹洞被用作休息場所、食品儲藏室或替代巢穴。

聲音

長耳須鳴角鴞有兩種聲調:第一種是一系列與鬼鴞的叫聲非常相似的叫聲。這些是規則間隔的“bubububububu”,在接近末端時會稍微下降。重音在第三個音節。第二種幾乎沒有什麼不同。這是一種洞穴般的嚎叫聲,通常與雌性一起發出二重奏:“huru bububup,huru-bububup”。雌性的聲音稍高。

食性

主要以昆蟲為食,吃昆蟲和節肢動物,如蚱蜢、螳螂、蝗蟲、飛蛾、蜘蛛以及毛毛蟲。在長耳須鳴角鴞的食譜里也有小型脊椎動物。它們主要在樹葉中搜尋,很少在棲息處等待捕獵。

分布範圍

長耳須鳴角鴞是中美洲的特有種。其範圍從美國亞利桑那州南部經墨西哥延伸到尼加拉瓜。鑒於其廣闊的領地,這種鳥有3個亞種:指名亞種分布於墨西哥中部山脈,美國亞種從美國亞利桑那州到墨西哥北部,墨西哥亞種分布於墨西哥南部到宏都拉斯和尼加拉瓜。
長耳須鳴角鴞(長耳須角鴞)
長耳須鳴角鴞分布圖

繁殖方式

長耳須鳴角鴞實行一雄一雌制,但交配關係不是很牢固,通常在第一年後結束。交配持續的時間相對較長,約5秒。在此之前,雌性會發出一聲口哨,雄性會發出急促的顫音作為回應。沒有提供食物的儀式。築巢季節發生在4-5月。長耳須鳴角鴞使用的樹洞通常是廢棄的啄木鳥巢。每窩產2-4枚卵,雌性獨自孵化大約26天。在這段時間裡,除了黃昏和黎明前的幾個罕見時刻外,雌鳥一直待在巢里,由它的伴侶為自己提供食物。雛鳥實際上生來就很無助,它們閉著眼睛,粉紅色的皮膚上覆蓋著一層薄薄的絨毛。但它們長得很快,20天后平均重75克。雄性狩獵並為處於巢外或巢內育雛時的雌性帶來食物。當幼鳥們一兩周大、不再需要如此細心的照顧時,雌鳥就和雄鳥一起捕食了。幼鳥最初表現出很少的飛行能力,因此它們不會遠離巢穴。離巢後的一周,父母非常細心。兩三周后,幼鳥開始捕食昆蟲,但它們的第一次嘗試並不是很成功。然後,它們會繼續向父母索取微薄的食物,父母會照顧幼鳥至少4個星期,甚至更長時間。

亞種分化

長耳須鳴角鴞(3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長耳須鳴角鴞美國亞種
Megascops trichopsis aspersus
Brewster, 1888
2
長耳須鳴角鴞墨西哥亞種
Megascops trichopsis mesamericanus
(van Rossem, 1932
3
長耳須鳴角鴞指名亞種
Megascops trichopsis trichopsis
(Wagler, 1832)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3.1——無危(LC)。

種群現狀

長耳須鳴角鴞在北美的物種數量趨勢正在增加(基於BBS/CBC數據:Butcher和Niven2007年)。關於其實際數量的信息很少,但該物種被認為相當常見。長耳須鳴角鴞有許多天敵,它們都是掠食者。牛蛇(Pituophis melanoleucus)、亞利桑那綠錦蛇(Senticolis triaspis)、長鼻浣熊浣熊會攻擊巢穴並減少巢穴。眾所周知,雞鷹斑林鴞會捕食長耳須鳴角鴞成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