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瓣馬鈴苣苔(苦苣苔科馬鈴苣苔屬植物)

長瓣馬鈴苣苔(苦苣苔科馬鈴苣苔屬植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長瓣馬鈴苣苔是苦苣苔科馬鈴苣苔屬的一種植物。蒴果長約4.5厘米。花期6-7月,果期8月。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長瓣馬鈴苣苔
  • 拉丁學名:Oreocharis auricula (S. Moore) Clarke
  • 別稱:岩白菜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合瓣花亞綱
  • 管狀花目
  • 苦苣苔科
  • 長蒴苣苔族
  • 馬鈴苣苔屬
  • 分布區域: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形態特徵,物種區別,近種區別,性狀鑑別,顯微鑑別,理化鑑別,分布範圍,栽培技術,苗期管理,光照管理,開花期管理,結實期管理,病蟲害防治,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
葉全部基生,具柄;葉片長圓狀橢圓形,長2-8.5厘米,寬1-5厘米,頂端微尖或鈍,基部圓形或稍心形,或近楔形,邊緣具鈍齒至近全緣,上面被貼伏短柔毛,下面被淡褐色絹狀綿毛至近無毛,側脈每邊7-9條,在下面隆起,密被褐色絹狀綿毛;葉柄長2-4厘米,密被褐色絹狀綿毛。
聚傘花序2次分枝,2-5條,每花序具4-11花;花序梗長6-12厘米,疏被絹狀綿毛;苞片2,長圓狀披針形,長約6毫米,寬1.2毫米,密被褐色絹狀綿毛;花梗長約1厘米,微被絹狀綿毛。花萼5裂至近基部,裂片相等,長圓狀披針形,長3毫米,寬1毫米,頂端漸尖,全緣,外面被絹狀綿毛,內面近無毛。花冠細筒狀,藍紫色,長2-2.5厘米,外面被短柔毛;筒長1.2-1.5厘米,與檐部等長或稍長,直徑4-6毫米,喉部縊縮,近基部稍膨大;檐部二唇形,上唇2裂,下唇3裂,5裂片近相等,近狹長圓形,長7-10毫米,寬約3毫米。雄蕊分生,上雄蕊長約10毫米,著生於距花冠基部約4毫米處,下雄蕊長7毫米,著生於距花冠基部6毫米處,花絲無毛,花葯寬長圓形,長約0.8毫米;退化雄蕊長3.5毫米,著生於距花冠基部2.5毫米處。花盤環狀,高1.6-2毫米,近全緣。雌蕊無毛,子房線狀長圓形,長7-10毫米,花柱短於子房,長2一3毫米,柱頭1,盤狀。
蒴果長約4.5厘米。
花期6-7月,果期8月。

物種區別

近種區別

本種與絹毛馬鈴苣苔O. sericea(Levl.)Levl.相近緣,但葉上面密被貼伏短柔毛,花冠上下唇裂片近等長或上唇裂片至少裂至中部之下,而不同於後者。
本種除花萼外面、苞片、葉柄及葉下面脈上的絹狀綿毛比較穩定外,花序梗、花梗及葉片上面的毛都逐漸脫落至近無毛;葉邊緣多具不整齊鈍齒至全緣。全草民間供藥用,治跌打損傷等症。

性狀鑑別

根莖呈類圓柱形而稍扁,略彎曲,長10~30cm,直徑1~2cm。表面棕灰色至棕黑色,具密集而稍隆起的環節,節間長1~6~11mm,節上有的有棕黑色葉基殘存,並有皺縮條紋及凹點狀或突起的根痕。質堅實而脆,易折斷,折斷面類白色或粉紅色,粉性,近邊緣有類白色點狀維管束環列,一側點稍大,另一側點較小,有的折斷面可見部分組織枯朽多成棕黑色。氣微、味若澀。

顯微鑑別

根莖橫切面:木栓層較厚。根莖背部的皮層稍寬,維管束較大,外韌型,其外側有中柱鞘纖維束並有束間形成層,木質部導管微木化;根莖腹部的皮層稍窄,維管束較小,其外側無中柱鞘纖維束,亦無束間形成層。髓部寬大。該品薄壁細胞中含澱粉粒,呈廣卵形、類球形及不規則形,長3~25μm,少數達52μm並含草酸鈣簇晶,直徑20~85μm,少數達107μm;此外有棕色內含物。

理化鑑別

1、取該品粉末(40目)1g,加甲醇10ml置水浴上加熱浸漬10分鐘,過濾。取濾液1ml,加三氯化鐵試液1滴,溶液顯藍綠色至藍黑色。(鞣質)
2、薄層層析 樣品製備:取該品粉末(40目)1g,加乙醚10ml,回流10分鐘,過濾。取濾液5ml,揮去乙醚,加甲醇0.5ml溶解,點樣20μl。對照品:岩白菜素甲醇溶液(5mg/ml)點5μL。吸附劑:矽膠G(青島)10g,加蒸餾水約60ml,研磨10~15分鐘,鋪板,乾燥後,105℃活化30分鐘。展開劑:氯仿-醋酸乙酯-甲酸(5:4:2)展距17cm。顯色劑:紫色光燈(254nm)下觀察。

分布範圍

產廣東、廣西西北部、江西、湖南、貴州(梵淨山)及四川(秀山)。
生於山谷、溝邊及林下潮濕岩石上,海拔400-1600米。
模式標本采自江西廬山。

栽培技術

播種繁殖
苦苣苔類植物的種子極小,因此播種的尤須小心。可使用國產黑色128穴的塑膠穴盤,或者使用苗淺均可。苗淺由於是素燒瓦盆,滲透能力和吸水能力強,更有力於保持盆土濕潤,有利於種子萌發。播種基質與栽培基質稍有不同,使用東北草炭(pH值≈5.5,EC值1.28mS/cm,容重0.25g·cm-3,總孔隙度在78~81%之間)和珍珠岩復混,體積比4:1。使用前應該提前1~2個月加入適量生石灰粉,充分拌勻材料,調整pH值在6.8~7.5之間比較適合。同時需提前灌水使得混合基質充分濕潤。將準備好的基質置入播種盆皿,稍加鎮壓,但勿過分壓實。 種子處理:唇柱苣苔屬植物的種子沒有休眠期,同時種皮薄,透水透氣性好,無須額外處理就能得到滿意的出芽率。
長瓣馬鈴苣苔長瓣馬鈴苣苔
播種方法:將種子與細砂混勻,置於紙上,右手拿著紙,左手輕輕震動右手手腕,將種子均勻灑在栽培基質表面。由於種子細小,不能澆水必須使用浸盆法供水,同時種子為光敏種子,因此無須覆土,可以器皿上方蒙上一層塑膠薄膜保濕,但是必須注意觀察,一周左右種子萌發便應該把薄膜取下,以防徒長。幼苗在第一個月內常易於發生原因不明的無菌性死亡,必須在保持空氣濕度和基質濕度的同時保證足夠的通風良好。
葉插繁殖
唇柱苣苔屬植物大多為具有肉質肥厚葉片的蓮座型植物,在實際栽培中發現,僅多痕唇柱苣苔無法進行葉插繁殖。
分株繁殖
大部分唇柱苣苔屬植物都是單軸生長的,如果生長點沒有受到破壞,也許很多年都不會有大量子株孳生,因此播種和葉插是其主要常規繁殖方式。一些種或個體也偶見自基部葉腋中孳生子株,因此少數情況下也可使用分株繁殖。分株多在花後1個月內進行,無須拘泥於時間,唯7、8月份氣溫和濕度過大容易引起切口腐爛。

苗期管理

種子播種之後一般7d內開始出現萌發,13~16d的時候達到萌發高峰,但是萌發能一直持續到播種之後1個月,甚至2個月。種子萌發對溫度要求並不嚴格,溫度在15~28℃時都能正常萌發,大部分以25~30℃萌發勢最好。萌發1周后逐漸揭開薄膜,注意適度遮光,保證足夠的濕度是育苗的關鍵。
苗期營養供給
幼苗初期生長較為緩慢,同時出苗時期根據物種的不一,從7d後到16d為萌發高峰,但能夠一直在將近2個月的時間內陸續萌發。在前60d中生長是十分緩慢的,因此在第1個月的時候基本上無需額外供給養分。但從第2個月開始,就應該提供追肥以促使幼苗的生長加快。使用Hoagland’s(霍格蘭氏)營養液作為養分補充的來源,使用濃度為原始濃度的1/5,調節pH值濃度為6.5~7,10d澆施一次。由於屬於低海拔型的植物,對高溫有較好的適應性,為加快成長夏天也無需停止追肥。
移苗上盆
(1)移苗:幼苗在器皿中生長一段時間之後真葉出現。當真葉生出2片並充分展開時,結合間苗工作保證幼苗之間的空氣流通,這是防治猝倒病等一些細菌、真菌性疾病的重要方法。然而隨著幼苗的日漸長大,及時地進行移苗和上盆是比較重要的。選擇合適的分苗上盆時間有助於使其提早開花,縮短生育期限。由於在溫室內進行移苗工作因此對氣候要求不大。但是最好還是避免在正午以及陽光強烈的時間進行,冬季也不例外。栽培基質可以選擇經過栽培試驗確定的T9基質,或者根據其生境類型選擇本章中所設計的基質。移栽後及時灌透水,促使植株儘快恢復受傷根系,恢復生長。
長瓣馬鈴苣苔長瓣馬鈴苣苔
(2)移栽後的管理:最重要的是必須在移栽後5d內保證足夠的土壤濕度和空氣濕度,濕度稍大也無妨。同時,還必須有70~80%左右的遮光處理3d。之後便可撤掉部分遮光物,使得遮光度在50~60%左右,正常管理。移苗前後的植株,均以健壯、葉色均勻和葉質較厚者為佳。
成苗的管理
首先必須要確認的一點是,應該根據不同的生態型來選擇不同的栽培環境。即使是在同一間溫室也有北向、南向,靠近水簾與否,靠近暖氣片與否等各種影響到小環境的因素,這些都會直接影響到溫度和濕度的變化,從而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有著不同的影響。
長瓣馬鈴苣苔長瓣馬鈴苣苔
(1)上盆:逐步將已經成長的小苗慢慢換到更大一號的花盆,這個周期通常是5~6個月。很多唇柱苣苔屬的植物其植株能夠隨著換大的盆而增加體量,如果不換盆或者始終使用小盆,植株的體量就不會有太大的增加,但是即便如此,無論大盆小盆都不會影響花器官的生成和發育,不過花和花序的大小長短與營養器官是成正比例的,這與很多花卉在小型的盆子中便會發育不良以至於無法正常進行生殖發育有很大的區別。盆底的排水孔應該使用塑膠紗網罩上,再壓上瓦片。之後放入粗粒的珍珠岩、粗砂或碎瓦礫盆片形成排水層。有些在野外環境下根系本身紮根就很淺的種,土層最好只到盆高的1/5~1/4處.上盆時間並無特殊要求。一般來說,營養液澆施已經足夠唇柱苣苔屬植物的營養需求了,無需在上盆時添加基肥。上盆時盆沿應該留出約1cm的空,同時栽植的時候要確保根頸部分不可埋入基質中。上盆後第一次要澆透水,次日澆第2次。5日後就可轉入正常管理。
長瓣馬鈴苣苔長瓣馬鈴苣苔
(2)溫度管理總體說來,唇柱苣苔屬植物對溫度要求不高,即使是夏季溫室內瞬時最高溫度局部可能高於35℃,短時間內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如果是引種自雲南的一些種如大葉唇柱苣苔C.macrophylla和圓葉唇柱苣苔C.dielsii則很難在北京越夏,而產自廣西的種大部分則不存在這個問題。總體說來,多數種類的適生溫度範圍還是在日溫21~30℃,夜溫15~21℃比較合適。
根據適生溫度的範圍應該將蒐集的種質資源種植在不同的溫度溫室內,可分為:
(a)喜低溫類型適宜喜冷涼的類型,如龍勝金盞苣苔馬鈴苣苔屬的大部分種和鈍齒唇柱苣苔等。日間最高溫度不應高於22℃,夜間應該維持在10℃左右。我們溫室難以滿足這樣的條件,因此低溫類型的種基本上都引種不成功。
溫度管理溫度管理
(b)喜中溫類型
適宜於喜中溫的種,溫度範圍夜溫10~15℃,日溫15~21℃左右,如崀山唇柱苣苔、滇黔石蝴蝶等。這一類苣苔在冬天的時候溫室栽培表現十分良好,但到夏天即使有水簾的庇護,桑拿天時瞬時溫度能上升到35~37℃,就是短時間的高溫也會造成此類苣苔的生長受阻,主要表現在根系腐爛,根頸壞死。之後需要很長時間的恢復,如果隨後未能製造適宜的環境促其恢復,就會造成生長衰退最後導致引種失敗。
(c)喜高溫類型
來自廣西的大部分唇柱苣苔屬植物屬於此類,因此能在我們的引種溫室表現良好。此類植物適應於夜溫大於16~18℃,日溫27~31℃的範圍,偶有短期溫度低於10℃,甚至達到7~8℃。一般不會對其成活和生長有大礙。因此,在我們的溫室種質資源圃,由於環境所限,引種成活並表現良好的多屬於喜高溫類型的種,也有部分其他類型者,因適應能力較強而在引種過程中表現良好。所以,對於在已引種的數年中表現良好的種類來說,只要稍微注意夏天時候的“桑拿”天氣和瞬時高溫,屆時加以足夠的通風和遮光,溫度不會成為栽培的限制因子。

光照管理

該類植物對光照要求也與其生態適應範圍密切相關。正如上文提到的,在保證充足的水分供應和通風條件下,大部分的種是能適應一定強度的光照條件的,這也比其在野外環境中的光照強度要大得多。一般來說,葉片質地肥厚、葉色鮮艷的種往往喜歡較強的光照,葉片質地薄、具毛、多汁者更偏好弱光條件一些。但是一旦葉片出現灼傷,就必須立即增加遮光度,一般在現有狀態下再減少10~15%。但是最主要的參考指標還是上文試驗中提到的光補償點和光飽和點以及葉綠素a、b的比值,這是最直觀反映植物對光照條件的適應程度的,也對將來進一步的引種、生產和研究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總體說來,大部分種類,光照控制在90~115μmol·m-2·s-1強度下,每d約10~12h,就能得到滿意的效果,在我們的溫室條件下,晚春至夏末遮光度在50~60%,秋季、冬季和初春不予遮光也能使栽培植株生長良好。但是有些種,如肉質葉的特化類型和一些廣布種,刺齒、文采、條葉唇柱苣苔和牛耳朵就完全沒有遮陽的必要了。
長瓣馬鈴苣苔長瓣馬鈴苣苔
水分管理 
水分管理
①栽培基質的水分供應除了極少數喜陽的種類和適應範圍很廣的廣布種之外,大部分的類型還是偏好陰濕的。因此儘管由於其生物學特性,使得很多種能耐受較長期的乾旱,不過為了保證正常的生長發育,水分管理是十分重要的。栽培中模擬原自然環境是引種和栽培重點,處於旺盛生長期的時候切忌不能缺水否則就會直接影響其花的發育。而排水不良會引發根系腐爛,由於地上部分多肉質多汁,待到表現為萎蔫時,地下根系都已經全部腐爛了。
水分管理水分管理
澆水時最好將水置於大型容器中1~2d,使得水溫和室溫一致。北方水多呈中型至弱鹼性,雖然適合於石灰岩類型植物的生長,但是若澆在葉面上會發生水鹼,有礙觀瞻,因此在栽培中多使用浸盆法來保證基質的濕度。
②空氣濕度的保證
溫室內的空氣濕度日變化主要受氣象條件、溫度及通換氣的影響,一般來說比較高,但在冬季暖氣啟用之後濕度值會下降,儘管如此,基本上仍能滿足各種不同類型植物的要求,無須特殊處理。但是對於某些生境特殊的種,如洞穴植物文采苣苔、小花苣苔和鳳山唇柱苣苔等,以及生境在溪流邊上石壁者,如廣西粗筒苣苔和羽裂唇柱苣苔,必須保證較高的空氣濕度才能正常生長,可以將其植於較深的盆內,然後在盆口蒙上透明塑膠薄膜,如食品保鮮膜,既保證空氣濕度又保證了透光度。唯一要注意的是盛夏時節謹防溫度過高,容易導致植株發生腐爛死亡。另外,在高空氣濕度的夏季保證良好的通風是預防真菌疾病的重要保證。
③澆水的時間控制
一般來說,春、夏、秋三季大部分種類生長旺盛,澆水宜勤,2~3d一次,杜絕中午澆水,以清晨和傍晚澆水為好。冬季可改為每周一次,對於某些落葉休眠的種,如粉綠異裂苣苔,保持盆土濕潤即刻,切忌水分過量引起腐爛。
(5)施肥:
由於在澆水時,適應T9基質的種多佐以Hoagland’s營養液,使用其他基質的土內養分多已足夠保證在下一次換盆前植株所需,因此無需額外追肥。只有一些生長旺盛,代謝速度快的種,如紫紋唇柱苣苔、牛耳朵、黃花牛耳朵等,在與其他種進行正常管理時,葉片生長速度明顯減緩,葉片變薄顏色變淡,才需要追肥。直接以Hoagland’s營養液追施,或者使用發酵後的餅粕類有機肥,或市售的追肥類,都十分有效。

開花期管理

所引種的苦苣苔科植物開花期綿延全年,每一個月均有不同的種處於花期,這為我們將來育成全年開花的類型奠定了基礎,但是也對花期的管理提出了挑戰。
總體說來,花期增加遮光度,降低日溫和夜溫,大約在正常生長所需的遮光度條件上再減少10~15%,平均降低2~5℃能夠明顯延長花期。但是對於栽培溫室來說單獨提供此類條件十分困難。此時,控制澆水量,保證花期盆土濕潤,杜絕在澆水時濺到花上,同時保證較高的空氣濕度,有助於延長花期。花朵相對葉片組織來說對光照強度更為敏感,花期短時間的光照強度增大就有可能使幼嫩的花瓣灼傷,影響觀瞻和開放時間,因此尤其要注意遮光,控制在75~98μmol·m-2·s-1之間較好。

結實期管理

苦苣苔科植物都是典型的蟲媒花。同一朵花的雌雄蕊成熟時間不同,雄蕊一般先熟,避免了自花授粉近親繁殖。在溫室內多無蜂類和蝶類,一般情況下不會結實,如若意欲獲得種子須進行人工授粉。一般來說唇柱苣苔屬植物同種不同個體之間正常授粉之後,3日左右花冠脫落,約2周可以觀察到子房明顯膨大和延長,花柱萎蔫。
長瓣馬鈴苣苔長瓣馬鈴苣苔
一般成熟期在2個月左右,根據種而有所出入。前期保證充足的水分和養分供應,等到蒴果生長基本停止,不再延長,再保證充足的水分供給1周左右,開始逐漸控制水量,保持盆土微乾。因為此時仍大水供給,蒴果往往會出現爆裂,種子未成熟時便會外翻,直接影響其生長後期的正常發育和成熟。
當蒴果變黃,還未開裂時要及時採下,否則種子便會灑落造成丟失。種子裝袋後置於低溫乾燥處,4℃冰櫃最好。但是仍要注意,多數唇柱苣苔的種子生命力在2~4個月之間,一定要及時播種。

病蟲害防治

經過多年的溫室栽培試驗,我們發現來自廣西的苦苣苔科植物大部分抗病和抗蟲害的能力都較強,沒有毀滅性的病蟲害。由於環境的不適宜,偶爾出現一些病害或蟲害也比較好控制。
病害
猝倒病和莖基腐爛病
結實管理結實管理
在溫室時有發生,若栽培基質配比中草炭量過高則易發此類疾病,據研究,致病原主要是腐霉Pythiumsp和疫黴菌Phytophthorasp,使用1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溶液和500倍百菌清懸浮劑可以有效預防和防治。 ②白粉病灰霉病
偶見發生於高濕度很低的光照條件下,致病原可能為富克爾核盤菌Sclerotiniafuckeliana和灰葡萄孢Botrytiscinerea。可食用1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溶液或50%代森鋅1000倍液防治。
蟲害
蚜蟲:Myzussp.,Aphissp,Megourasp少見,但是一旦發生多聚集在花序和花芽上吸取汁液,造成花朵失色、畸形、花序扭曲和植株早衰。可以使用40%三氯殺蟎醇1000倍液,或溴氰菊酯800倍液可有效毒殺。
卷球鼠婦:Armadillidiumvulgare甲殼綱,等足目,鼠婦科。主要取食幼嫩根尖,危害根系生長。如果植株靠近地面部分有新鮮創口,翌日可以觀察到大量鼠婦聚集在創口附近取食,影響植株創口的恢復和正常生長。可使用50%磷胺乳油1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或50%西維因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施,尤其對盆底排水孔處亦須多加注意,那是鼠婦類多藏匿的地方。 ③蛞蝓類:常見的為野蛞蝓Agriolimaxagrestis危害,腹足綱柄眼目蛞蝓科。取食幼嫩葉、花和幼根,尤其嗜食雄蕊和花粉,在唇柱苣苔屬上表現尤為明顯,另外,其蜿蜒爬行過的葉面會留下不雅觀的白色印痕。這都直接影響觀賞、結實和雜交育種工作。對大多數殺蟲劑不敏感,只可用生石灰或濃鹽水預防,或專類殺滅軟體動物的藥劑,如滅螺克顆粒劑捕殺,其餘多行人工誘捕,以新鮮香蕉皮、西瓜皮、白菜葉等置於陰濕處,翌日清晨將聚集的蛞蝓投入高濃度鹽水中滅殺。實踐證明,啤酒也是十分有效的誘捕物。
蟲害防治蟲害防治

主要價值

【來源】:為苦苣苔科植物長瓣馬鈴苣苔的全草。
【功效】:1.清熱解毒2.涼血止血。
【主治】:用於癰疽,出血、跌打損傷。
【性味歸經】:淡,平。肝、心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一9克。外用:適量,搗敷。
【別名】:岩白菜(《植物名實圖考》)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於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
【考證】:始載於《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