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治疙瘩湯
- 又稱:撥浪湯
- 產區:雁北、呂梁、上黨等
- 省份:河北省
歷史來源
來源1
據說忻州有一小販為養家餬口,游串至承德(現為河北省)開了一座小飯鋪,專賣山西麵食。一天乾隆皇帝在熱河狩獵,正追一隻狍子時,恰遇小販架火煮疙瘩湯。一個個小黃疙瘩在鍋內翻滾,湯麵上飄著碧綠的菜葉,黃綠相間,十分誘人,乾隆帝頓時被吸引住了,並品嘗了幾口,覺得滿口生香,渾身發熱,馬上命太監記下了製作方法。回宮後,乾隆經常食用這種疙瘩湯,並把其列為御膳中常用的湯膳。這種湯膳,既可用小米麵或玉米面、高粱面合在一起做,也可用白麵粉配製。
來源2
“疙瘩湯”在長治還流傳著慈禧太后童年喜喝“酸菜圪瘩湯”(在長治地區也叫撥浪湯)的故事,慈禧小名叫小慊,童年賣到長治縣上秦村宋四元家,改名叫齡娥,七八歲時哥哥、母親先後被狼吃掉。道光二十五年長治漳河
發大水,淹沒了她家的數十畝糧田,父親一氣之下,口吐鮮血臥床不起。這劈柴、燒火、挖野菜、做飯的千斤重擔都落在了齡娥身上,但在鄰居的幫助下,齡娥學會了各種家務活兒。為使父親的疾病早日康復,齡娥每天到野地挖上“刺芥”、“灰灰菜”,用玉米面或高粱面摻入榆皮面做成“疙瘩湯”,並放些用野菜醃製的酸菜。後來父親的病有了好轉,齡娥也養成了喝“酸菜疙瘩湯”的習慣。齡娥後被賣進潞安府衙當了大小姐後,每天早上都讓廚房給她滾上一小碗用白蘿蔔菜葉醃製的酸菜“疙瘩湯”喝。齡娥入宮後當了娘娘成了太后,仍然要御膳房給她做“疙瘩湯”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