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走馬樓簡牘

長沙走馬樓簡牘,中國湖南長沙走馬樓古井窖出土的三國時期吳國簡牘。1996年出土,估計總數約14萬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沙走馬樓簡牘
  • 館藏地點: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年代,種類,書體,內容,埋藏原因,意義,

年代

走馬樓簡牘多有紀年,已發現的年號主要屬三國吳前期,集中於黃武和黃龍、嘉禾年間;少數竹簡使用東漢獻帝建安末年年號。

種類

從已整理的簡牘來看,種類有簡、牘、簽牌、封檢等。竹、木簡多編連成冊,編連痕跡一般為上下兩道,有的在需編連處預先用銳器刻劃出線條。牘多用木板,極少數用竹板,長與簡略同,厚度超過簡。簽牌多為長方形,兩面書寫,上端剎角,中部有三角形缺口以繫繩。封檢形制為長方形,數量較少。

書體

簡牘文字的書體介於隸、楷、行之間,總體風格仍有隸書意味,許多筆畫又與楷法相合,還有一些筆畫帶有行書特點。在一些簡牘上,還可見到漂亮的草書。

內容

走馬樓簡牘的內容非常豐富,可暫分為符券類、簿籍類、書檄類、信札類和其他雜類(如名刺、禮單、封檢)等。從已釋讀的部分來看,主要是長沙郡和臨湘侯國(縣)的地方文書檔案,內容涉及賦稅、名籍、官府文書等。簡牘中的“吏民田家莂”是一種形制特殊的大木簡(見圖),內容為吳嘉禾四、五年臨湘一帶的佃田租稅券書,主要記載田家所佃土地的數量、時限,向官府交納和除免的租米、租布、稅錢,及官吏收繳、校核的情況。從券書殘留的破莂痕跡,結契約類竹簡的情況來看,當時的莂券可能是一式二份或一式三份,百姓繳納賦稅時應有一份,現存者是保留在田戶曹史手中存底的總券書(都莂)。竹簡記載的賦稅種類名目繁多,徵收的種類有米、布、錢、皮、豆等。所記的征繳、收藏和轉運、調入,常常與各級官倉、關邸閣有密切的關係。這對於了解當時賦稅的種類、征繳和收藏,倉庫的分工和管理,關邸閣的性質和作用都有重要意義。戶籍內容的簡牘數量較多,分木牘和竹簡兩種,涉及的等級層面相當廣泛。木牘所記均為經官吏調查核實後的某類家庭成員的概況,竹簡則記家庭中某一個或幾個成員的具體情況。據史書記載,吳國的戶口簿籍大致分民、吏、兵三類,男女分別統計。
從整理的情況來看,除兵籍外,其他類都可得到印證。另外,竹簡中的師佐籍和民籍分為兩種形式,為前所未見。戶籍簡的內容一般包括居址、爵位、姓名、年齡和家口情況,有的還特別註明身體特徵和病殘情況。還有不少戶籍登記口算、戶貲、戶調及病殘、任吏免役等情況。官文書類簡牘的內容主要是州、郡、縣(國)各級官府之間和各部門之間的往還文書,涉及征討平息武陵蠻叛亂和軍糧督運、借貸還糧、司法審訊、民案調查等方面。有些還反映出吳國一些文武官員,如步騭、呂岱、顧雍、潘濬等在長沙及其附近的活動情況。

埋藏原因

關於這批簡牘埋藏的原因,學術界看法不一。有人認為,按照古代的檔案管理制度,一般檔案文書若干年後要作處理,因此,將簡牘埋入井窖有可能是吳國長沙地區官員處理早年文書的一種方式。也有人認為,將簡牘埋入井窖,可能與三國末年西晉滅吳的戰爭有關。

意義

三國時期的歷史文獻資料,主要有《三國志》及其注和其他少量古籍,但《三國志》僅有紀傳而無志表。歷年出土的三國簡牘,數量少且內容簡單(多為遣冊、名刺、木楬之類)。吐魯番文書和敦煌遺書中有6種《三國志》寫本殘卷,雖然5種屬於吳書,但史料價值不大。長沙走馬樓出土的簡牘數量大,內容涉及社會、經濟、政治、法律等方面,對於研究三國時期吳國的歷史有重要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