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綠茶

長沙綠茶

長沙綠茶,湖南省長沙市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長沙綠茶產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末夏初多雨,夏末秋季多旱;春濕多變,夏秋多晴,嚴冬期短,暑熱期長。全年無霜期約275天,年平均氣溫16.8-17.2℃,極端最高氣溫為40.6℃,極端最低氣溫為-12℃。年平均總降水量1422.4毫米,平均相對濕度76%,適宜種植茶樹。長沙綠茶,特級茶,條索緊細彎曲勻整,顯毫,色澤綠潤 ,湯色嫩綠明亮,嫩香持久,滋味鮮爽回甘,葉底嫩綠鮮活勻齊。一級茶,條索緊細彎曲勻整,有毫,色澤綠較潤 ,湯色綠亮,清香持久,滋味鮮醇有回甘,葉底嫩綠勻整。

2018年7月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正式批准對“長沙綠茶”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沙綠茶
  • 產地名稱:湖南省長沙市
  • 品質特點:條索緊細彎曲勻整,湯色綠亮
  • 地理標誌: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國家農業農村部第40號公告
  • 批准時間:2018年7月3日
產品特點,品質特性,營養價值,產地環境,土壤地貌,氣候條件,水文條件,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長沙綠茶感官品質要求
級別
外形

特級
條索緊細彎曲勻整,顯毫,色澤綠潤
湯色嫩綠明亮,嫩香持久,滋味鮮爽回甘,葉底嫩綠鮮活勻齊
一級
條索緊細彎曲勻整,有毫,色澤綠較潤
湯色綠亮,清香持久,滋味鮮醇有回甘,葉底嫩綠勻整
二級
條索較緊細彎曲,尚勻整,有毫,色澤尚綠潤
湯色黃綠明亮,清香尚持久,滋味醇和有回甘,葉底黃綠較勻

營養價值

長沙綠茶鮮葉等級質量要求
鮮葉等級
質量要求
特級
單芽頭,壯實勻齊,新鮮、有活力,無機械損傷和紅變芽,無夾雜物,無開口芽、空心芽、蟲咬芽。
一級
一芽一葉初展,芽葉肥實尚勻齊,鮮活,無機械損傷和紅變芽,無夾雜物,無開口芽、空心芽、蟲咬芽。
二級
一芽一葉展開或一芽二葉初展,芽葉尚勻齊,新鮮、無紅變芽葉,無蟲咬芽,無夾雜物。
長沙綠茶理化指標要求


特級
一級
二級
水分(%);≤
7.0
水浸出物(%);≥
36.5
36.0
36.0
總灰分(%);≤
6.0
6.5
6.8
胺基酸總量(%);≥
3.0
2.5
2.2

產地環境

土壤地貌

長沙市地勢起伏較大,地貌類型多樣,東北是幕阜—羅霄山系的北段,西北是雪峰山余脈的東緣,中部是長衡丘陵盆地向洞庭湖平原過渡地帶。東北、西北兩端山地環繞,地勢相對高峻,中部遞降趨於平緩,略似馬鞍形,南部丘崗起伏,北部平坦開闊,地勢由南向北傾斜,形如一個向北開口的漏斗。城內為多級階地組成的坡度較緩的平崗地帶。土壤以板頁岩風化物為主,受氣候、地形與河流等因素的影響,長沙土壤形成紅土和河流沖積土兩大類。紅土是地帶性土壤,為有機質少的酸性土,一般分布於山丘、崗地一帶;沖積土分布在低平地區,面積達2037.2平方公里,占土地總面積的17.26%。長沙綠茶產區為典型的丘陵、平崗地貌,海拔高度在50-500米之間,坡度在20°以下,土壤以紅壤、水稻土為主,分別占土壤總面積的70%與25%。其餘為菜園土、潮土、山地黃壤、黃棕壤、山地草甸土、石灰土、紫色土等,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土質肥厚、結構疏鬆、透氣、保水、保肥,pH值在5.0-6.5之間,有機質含量在11.2-56.5克/千克,全氮在0.65-1.73克/千克,有效磷在12.5-246毫克/千克,有效鉀在37-332毫克/千克,富含多種礦物元素,是長沙綠茶生長的獨特土壤條件。

氣候條件

長沙綠茶產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末夏初多雨,夏末秋季多旱;春濕多變,夏秋多晴,嚴冬期短,暑熱期長。全年無霜期約275天,年平均氣溫16.8-17.2℃,極端最高氣溫為40.6℃,極端最低氣溫為-12℃。年平均總降水量1422.4毫米,平均相對濕度76%。

水文條件

長沙綠茶產區水資源以地表水為主,水源充足,年均地表徑流量達808億立方米。除湘江外,還有匯入湘江的支流有15條,主要有瀏陽河、撈刀河、靳江和溈水河。最大的水庫為寧鄉市境內的黃材水庫和瀏陽市境內的朱樹橋水庫。市縣以下的各鄉鎮有許多蓄、引水工程,與大小山塘、河壩、水庫渠道相通,為長沙綠茶生產基地提供了有利的灌溉條件。

歷史淵源

長沙綠茶種植歷史悠久,茶文化底蘊深厚,為中華茶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從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茶與茶具,到唐代潭州(長沙古稱)刺史張渭的“飲茶勝飲酒,聊以送將歸”、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的“湖南之白露、長沙之鐵色”,“長沙綠茶”史籍有名肇始於此。
明清時期,“高橋有48家茶莊”。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湖南省成立茶葉研究所。

生產情況

2017年,長沙綠茶保護面積13.7千公頃,年總產量32498噸。
2018年,長沙縣有茶園近9.3萬畝。

產品榮譽

2018年7月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正式批准對“長沙綠茶”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長沙綠茶的地理標誌保護的區域範圍為長沙市所轄長沙縣望城區瀏陽市寧鄉市總計4個縣(市、區)39個鄉鎮(街道)。包括長沙縣的金井鎮(含雙江鎮)、高橋鎮、路口鎮、春華鎮、果園鎮、北山鎮、福臨鎮、開慧鎮(含白沙鄉)、青山鋪鎮、安沙鎮、江背鎮、黃花鎮、永安鎮13個鎮;望城區的靖港鎮(含格塘鎮)、烏山街道、茶亭鎮、白箬鋪鎮4個鎮(街道);瀏陽市的淳口鎮、大圍山鄉、官渡鎮、大瑤鎮、社港鎮、太平橋鎮、沙市、蕉溪鄉、北盛鎮、官橋鎮、鎮頭鎮11個鄉鎮;寧鄉市的溈山鄉、花明樓鎮、巷子口鎮、橫市、黃材鎮、回龍鋪鎮、歷經鋪鄉、雙江口鎮、大屯營鎮、喻家坳鄉、金洲鎮11個鄉鎮。地理坐標為東經111°57′25″-114°09′46″,北緯27°55′52″-28°35′35″。

質量技術要求

  • 特定生產方式
1、茶樹種植與管理
1.1茶園建設
(1)茶園選址
地形:選擇自然坡度小於25°的平地與緩坡建立新茶園,土地集中成片。
土壤:選擇土層深厚、土質肥沃、排灌方便的旱地種植。土壤為紅、黃壤或者板頁岩發育而成的褐棕色土壤,pH5.1-6.5之間。土層厚度≥50厘米。
環境:園地附近有較豐富的森林等植被覆蓋。空氣、水分和土壤符合NY/T 391-2013 綠色食品 產地環境質量的要求。
(2)茶園規劃與設施
作業規劃:茶園劃分為區、片,“區”的分界線以防護林、主溝、幹道為界,“片”以獨立自然地形或支道為界。作業面積以“片”為單位,平地或緩坡地每“片”茶園約5公頃,坡度較大地塊每“片”茶園約4公頃。
道路規劃:道路建設分主幹道、支道、操作道和環園道,主幹道與附近公路或茶廠相連,要求農用汽車或手扶拖拉機能到抵到每個片區,操作道要求能走膠輪車。
水利布局:茶園四周置隔離溝,深70-80厘米,寬80-100厘米;茶園內每相距40-50米設橫水溝(坡地沿等高線設定),深30-50厘米,寬40-50厘米;道旁置縱水溝相連,溝深20-30厘米,寬40-50厘米;橫水溝與縱水溝相接,縱水溝與排水溝相通。每1.5-2公頃茶園設定一個容量10-20米的蓄水池,並與園內水溝相連。
(3)園地開墾
茶樹種植前,全園進行深耕,初墾時間一般在每年的6-8月份或12月-次年2月份進行,深度60厘米。
5°以下的平地茶園按直行式開墾,5°-10°的緩坡茶園沿等高線橫向開墾,15°以上的坡地應修築水平梯田,不規則坡面按“大彎隨勢,小彎取直”的原則開墾。
園地開墾應經過清障、修築梯田、復墾整地等工序。
(4)施底肥
開溝:按茶園種植規格進行開溝,間距1.5米,深度60-80厘米,寬度60厘米。開溝時,先將表層土沿溝一側堆積,再將溝底土翻至另一側溝面。
施肥:底肥採用農家有機肥、菜籽餅或茶樹專用肥等。肥料應符合NY/T 394-2013 綠色食品 肥料使用準則的要求。
施肥量:農家有機肥75噸/公頃、菜籽餅3000-3900千克/公頃,茶樹專用複合肥750千克/公頃。
施用方法:邊開溝邊施肥,將肥料與土壤拌勻,再覆土至與地面平齊,待自然沉降10厘米左右後即可進行種植。
1.2 茶樹種植
(1)種植方式
可選擇單行雙珠或雙行雙珠種植模式。
單行雙珠種植:行距1.5米、從距33-35厘米、每從2株,每畝需苗量2500-2750株。
雙行雙珠:行距1.5米、從距33-35厘米、每從2株,每畝需苗量5000-5500株。
(2)栽植時間
宜在11月至次年3月初進行。如遇冬旱,則宜在春初進行。
(3)品種與茶苗
選擇適宜當地氣候、環境條件和所制茶類的無性系茶樹良種,種苗質量符合GB11767-2003茶樹種苗中規定的1、2級標準。品種為碧香早、櫧葉齊、湘波綠、白毫早等中小葉適製品種。
(4)移栽方法
茶苗根系自然舒展,並與土壤緊密相接,土壤以超過根頸部2-5厘米為宜,澆足定根水後踩緊壓實,及時定型修剪,修剪高度為茶苗離地12-15厘米。
1.3 茶園管理
(1)幼齡茶園
淺耕培土:新栽茶苗在當年5月下旬之前進行淺耕培土,清除園內雜草。9月下旬至11月,進行一次中耕鋤草,並施基肥。
間作覆蓋:幼齡茶園可在行間間作綠肥,如茶肥1號、黃豆、玉米等作物。茶園可鋪草覆蓋。
補苗:茶苗定植1年後,應在當年11月下旬至次年3月初進行補蔸,補蔸採用同齡同高度茶苗。
(2)成年茶園淺耕鋤草:每季茶採摘結束後淺耕鋤草,全年進行2-3次,結合施追肥進行,深度10-15厘米。
深耕:每年或隔年進行一次,在秋茶後11月初結合施基肥進行。深度為25-30厘米,茶蔸附近40-50厘米內深度以10-15厘米為宜。
(3)施肥
實施平衡施肥或配方施肥。以施有機肥、農家肥為主,配合少施化學肥料。
基肥:10月底至11月初施用,基肥以“有機肥為主、化學肥料為輔”,每1-2年施一次,每公頃施農家肥15000千克或菜籽餅7500千克或茶樹專用有機肥4500-6000千克,配複合肥750千克。
追肥:一年2次,第一次在春茶萌發前20-30天,第二次在春茶結束後立即施用,以速效肥為主,每次每公頃2施複合肥750千克左右。
(4)茶樹修剪
①定型修剪
第一次定型修剪:定植時進行,離地面12-15厘米處將主莖剪斷,側枝不剪。
第二次定型修剪:在第一次定型修剪後一年進行,樹高應達到35-40厘米,用整枝剪在離地面25-30厘米處修剪。
第三次定型修剪:在第二次定型修剪一年後進行,剪口比第二次定型修剪提高10厘米,用水平剪或修剪機剪去上部枝條,剪口要求光滑平整。
修剪時間:茶樹春季萌發前修剪為宜。
②整形修剪
輕修剪:一年1-2次,宜輕不宜重。剪去樹冠面上的突出枝條或剪去樹冠表層3-5厘米枝條,一般在春季和秋季茶季結束後進行。
深修剪:一般在春茶結束後進行,深修剪3-4年修剪1次,用修剪機剪去樹冠上部15-20厘米細弱枝層。
③更新修剪
重修剪:在春茶結束後的5月中下旬進行,剪口離地面30-45厘米為宜,剪口要求平整。剪後2-3個月,新梢長至20厘米以上,新梢基部5厘米左右開始半木質化,在重修剪剪口上提高5厘米進行一次定型修剪。
台刈:在春茶前進行,離地面5-10厘米處剪去全部地上部分枝幹,剪口要求平滑、傾斜。台刈後茶樹抽發大量新枝後進行疏枝,留下5-8枝壯枝留養。
修剪後茶園管理:經過重修剪和台刈改造的茶樹,也需進行定型修剪。重修剪後第二年,距剪口12-15厘米處進行定型修剪。台刈後第二年距離地面40厘米處進行第一次定型修剪,第三年距離第一次定型修剪剪口12-15厘米進行第二次定型修剪。
(5)病蟲害防治
①防控原則
遵循“預防為主,綜合治理”植保方針,以及“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科學植保”理念,根據茶樹病蟲害發生特點,以生態調控為基礎、理化誘控和生物防治為重點、科學用藥相輔助控制茶樹病蟲害的植物保護措施,促進茶葉安全生產。
②技術措施
生態調控:注意保護和利用茶園中有益生物,減少人為因素對天敵的傷害;通過茶園周邊及園內種植其它作物,豐富茶園植被,結合農事操作為茶園天敵提供棲息場所和遷徙條件,保護天敵種群多樣性,形成良好的生態圈,發揮生態調控作用。
農業防治:采除茶小綠葉蟬、茶橙癭蟎、茶蚜等危害芽葉的病蟲;通過修剪,剪除分布在中上部的病蟲;秋末結合施肥,進行茶園深耕,減少土壤中害蟲數量;將茶樹根際落葉和表土清理至行間深埋,防治病葉和在表土中越冬的害蟲;冬季封園。
理化誘控:人工、吸蟲捕殺;燈光誘殺、色板誘殺、信息素誘殺;採用機械或人工方法防除雜草,禁止使用除草劑。
生物防治:人工釋放天敵,釋放赤眼蜂寄生茶尺蠖、茶毛蟲等鱗翅目害蟲卵塊,釋放胡瓜鈍袥慢綏蟎控制茶黃蟎、茶跗線蟎等蟎害;使用生物源、植物源、礦物源、動物源農藥進行病蟲害防治。
科學用藥:及時觀察茶園主要病蟲害發生髮展動態,確定防治時間,嚴格按制定的防治指標,抓住害蟲的早、小和少的關鍵時期施藥;藥物防治進行區域防治,採用“先查後打,邊查邊打,小孔點殺”的原則。
1.4 採摘與裝運
(1)採摘時間
每年3月上旬至9月下旬。
(2)手工採摘
根據茶樹生長特性和加工原料要求和分級質量要求,鮮葉標準為一芽至一芽二葉,不得捋采和抓采,保持鮮葉芽葉完整、新鮮、勻淨,不夾帶鱗片、魚葉、茶果、老枝葉等雜質。不採雨水葉、蟲傷葉和空心芽葉。
(3)機械採摘
按照不同採摘要求採用雙人或單人往返切割式採茶機採茶。
(4)盛葉工具
鮮葉用專用工具如清潔、通風性良好的竹編網眼茶籃或簍筐等容器盛裝。
(5)運輸和貯存
鮮葉採摘後及時運送至加工場所,不得緊壓;運輸時避免日曬、雨淋。臨時貯放時應貯放在潔淨、陰涼處,做好保質保鮮,防止鮮葉質變和混入有毒、有害物質。
2、加工方式
2.1 茶葉加工
加工分手工炒制和機械加工兩種方式,以機械加工為主。
2.1.1 手工炒制
手工炒制工藝流程分為攤青、殺青、初揉、炒二青、復揉、炒三青、整形、提毫收鍋等八道工序。
(1)攤青
鮮葉進廠後,按品種、產地、採摘時間、級別等分別攤放,鮮葉攤放厚度4-6厘米,攤放時間6-8小時,露水葉、雨水葉應先吹冷風,將表面水去除,攤葉厚度2-4厘米,攤放時間10-12小時。鮮葉經攤放至葉質變軟,清香顯,鮮葉含水率達到70%左右(失重率15%-20%)為宜。
(2)殺青
採用直徑為55/78厘米左右的鐵鍋進行殺青,殺青前先清潔鍋面,當鍋溫升至200-220℃,取0.5-0.6千克鮮葉投入鍋中,鮮葉下鍋後,雙手翻斗,先悶後抖,抖燜結合。每鍋殺青時,鍋溫先高后低,殺青時間晴天嫩葉7分鐘-8分鐘,老葉5分鐘-6分鐘,雨、露水葉10分鐘左右。鮮葉殺青至顏色成暗綠,葉質柔軟,發出清香時立即起鍋,清風攤涼至室溫。
(3)初揉
雙手抓茶在蔑盤內反覆旋轉揉捻,揉捻用力採取輕-重-輕的方式,中途解塊1-2次,初揉5-8分鐘,茶葉初步成條即可。
(4)炒二青
以抖炒為主,投葉量為一鍋揉捻葉坯量,鍋溫150-180℃,時間4-6分鐘,炒至四成乾即可出鍋。出鍋後,茶坯及時攤涼散熱。
(5)復揉
用力較初揉重,中途解塊1-2次,揉捻6-8分鐘,揉至茶條緊結。
(6)炒三青
以抖炒為主,炒至茶條不沾手時降低鍋溫,待鍋溫降至60-70℃時,即可在鍋內做形。
(7)整形
雙手抓茶,向同一方向順時針搓揉,用力先輕後重,邊搓邊抖散茶條,待茶葉八成左右進入下道工序,時間4-6分鐘。
(8)提毫出鍋
鍋溫控制在70-80℃,雙手抓茶,用一定的掌力,按順時針方向旋轉,茶與茶之間相互摩擦,使白毫充分顯露。白毫提出後增溫提香,將茶葉炒至足乾(茶葉含水量低於6.5%)時出鍋攤涼至室溫,密封。
1.2 機械加工
機械炒制工藝流程分為攤青、殺青、初揉、解塊、烘二青、攤涼、復揉、烘三青、成型炒乾、提香足乾等十道工序。
(1)攤青
同3.2.1.1中(1)。
(2)殺青
採用60型或80型滾筒殺青機殺青,當殺青機進葉端內壁溫度達到240℃,開始投葉,殺青溫度280-320℃,殺青時間2分鐘左右。要求投葉均勻、適量,火溫穩定。當葉色暗綠,葉質柔軟,嫩莖折而不斷,手握成團,鬆手不易散開,青草氣散失,略顯清香,無紅梗紅葉,無焦邊、魚眼泡,殺青葉含水量在62%左右為殺青適度。
(3)初揉
採用40型、45型、55型揉捻機揉捻,投葉量以自然滿桶為宜。高檔鮮葉採用40型、45型揉捻機進行輕揉,揉捻6-10分鐘;中低擋鮮葉採用55型揉捻機進行“輕-重-輕”揉捻,揉捻15-20分鐘。揉捻葉成條率達到80%左右時下機。
(4)解塊
揉捻中產生的團塊用解塊分篩機進行解塊分篩,對篩面上條索粗松的揉捻葉,再進行揉捻或單獨付制。
(5)烘二青
採用五斗烘焙機或平台烘乾機、自動烘乾機進行,溫度110-120℃。五斗或平台烘乾機投葉厚度2-3厘米,自動烘乾機投葉量1-2厘米,烘至茶葉不黏手,握能成團,松能散開,稍感刺手,青草氣散失,茶葉含水量在45%左右為適度。烘二青時間一般5-8分鐘。
(6)攤涼
烘二青後的茶葉立即置於攤涼平台進行冷卻,待茶葉溫度降至室溫後均勻薄攤在蔑盤或者其它專用攤涼設備(器具)中,厚度3-5厘米,時間30-40分鐘。
(7)復揉
採用40型、45型、55型揉捻機進行復揉,投葉量以揉筒4/5為宜,加壓比初揉重,採用“輕-重-輕”原則,揉捻6-8分鐘,揉至茶條緊結。
(8)烘三青
採用五斗烘焙機或平台烘乾機、自動烘乾機進行,溫度90-100℃。五斗或平台烘乾機投葉厚度2-3厘米,自動烘乾機投葉量1-2厘米,時間2-3分鐘,烘至茶葉有刺手感,含水量12%-15%為宜。
(9)成型炒乾
採用80/110型筒式炒乾機,80型筒式炒乾機投葉量8-12千克二青葉,110型筒式炒乾機投葉量20-25千克二青葉,筒溫100-110℃,時間10-12分鐘,炒至含水量8%左右,茶葉條索收緊,發硬,茶條可折斷,手捏不會斷碎。
(10)提香足乾
採用烘焙機進行提香足乾,溫度90-95℃,時間40分鐘左右,烘至含水量6%以下即可。
2.2 長沙綠茶的包裝、運輸與貯存
(1)包裝容器為塑膠包裝袋,應乾燥、清潔、無異味、無毒、無污染,符合GB/T 191-2008 包裝儲運圖示標誌的規定。外包裝箱應牢固、防潮,包裝儲運圖示應符合GB/T 191-2008 包裝儲運圖示標誌的規定。
(2)運輸
運輸工具應清潔、衛生、乾燥、無異味、無污染。運輸時應穩固、防雨、防潮、防曬。不得與有毒、有害、有異味、易污染的物品混運。產品裝卸時應輕裝輕卸,防止擠壓、碰撞。
(3)貯存
產品貯於清潔、通風、乾燥、陰涼的專用倉庫,貯存溫度0℃-10℃,不得與其它物品混放。倉庫周圍應無異味、無污染。
在以上運輸和儲存條件下,產品保質期為18個月。
2.3生產及加工管理檔案
在整個生產過程中,設專人做好以下記錄:生產地點、農產品名稱,土壤耕作,施肥名稱、方式、時間、施肥量,施用農藥名稱、方式、時間、施用藥量,產品收穫、倉儲、銷售等項目的日期、方式、數量等。建立詳細的投入品記錄、田管記錄、加工記錄、出入庫記錄、銷售記錄等。
  • 產品質量安全規定
符合國標GB 2762-2017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和GB 2763.1-2018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百草枯等43種農藥最大殘留限量標準要求。

專用標誌使用

該規定地域範圍內的長沙綠茶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須向長沙市茶業協會提出申請,按照相關要求規範生產和使用標誌,統一採用長沙綠茶產品名稱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相結合的標識標註方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