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棕編

長沙棕編

長沙棕編是以棕葉編制而成的小工藝品,被譽為“江南一絕”。 長沙棕編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願其發揚光大,以歷史現代的題材,編制出豐富多彩的工藝品,為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為增強民族的凝聚力,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揮應有的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長沙棕編
  • 地理標誌:長沙
  • 非遺級別:非物質文化遺產
  • 分類:生活用品棕編,工藝美術棕編
概述,中國國粹棕編,

概述

棕編分為兩大類,一為生活用品棕編,一為工藝美術棕編
生活用品棕編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時期的《詩·小雅·無羊》對身著棕編蓑衣的牧羊人,就有“何蓑何笠”的描寫,棕蓑衣的使用流傳至今,在此基礎上發展編制其他生活用品。現四川新繁棕編的拖鞋、涼帽、手扇,貴州塘頭棕編的提藍,浙江武義棕編的床繃,以上均屬於生活用品棕編。
工藝美術棕編,唯湖南長沙一處,棕編之巧與湘繡之美、菊花石刻之奇,並稱為“長沙三絕”。長沙農村生長著去多棕樹,為棕編工藝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天然條件,相傳工藝美術棕編起始於三國時代,已有1700餘年歷史。由於久遠地傳承,發展成“純葉”、“全棕”兩大派別.

長沙棕編
純葉派棕編
“純葉派”,即單純用棕葉編織,具有精緻小巧的特點,精於編制蟲鳥等小動物。二十世紀30年代,農民易正文把民間的棕編手藝帶入長沙城,用一片棕葉編一隻蚱蜢在街頭叫賣。為了生存他不得不提高技藝、增加品種,因此,他常伏在草叢中觀察昆蟲的形態,隨後編出蝗蟲、螳螂、蜻蜓、青蛙、蝦子、蜈蚣、花蛇等小動物,神態逼真,栩栩如生,深受孩子們的喜愛。通過易正文不辭辛苦地行街走巷,邊編邊賣,成為長沙第一個以棕編維持家庭生活的人。他的棕編技巧聞名於長沙城中,被譽稱為“棕編易”。可是易氏棕編是用生棕葉編制,雖原色光亮,但只能鮮艷一時,不到一天時間就會幹縮變形,因此當時的棕編產品只能算小玩意兒,不能算工藝品。
1972年,20歲的少女王文定被招進了長沙市湘繡廠,分配在新開辦的棕編車間,棕編工藝品頭一次進入工廠生產。工廠採用乾棕葉編制,保持產品長期不會變形,從而受到外國人的青睞,而成為出口的工藝品,為滿足出口需求,廠方曾派王文定去望城縣茶亭鄉帶徒授藝,相繼又在長沙工藝美術公司、嶽麓山公園傳授棕編手藝。上世紀90年代王文定退休在家,仍潛心鑽研棕編工藝,用針線縫合法改“單肚皮”為“雙肚皮”,即用編制蚱蜢、螳螂的工件,兩件“肚皮”對“肚皮”地縫合起來,形成有胸有背的工件。編出企鵝、孔雀、鳳凰、白鶴、老鷹等禽類動物,進而編制出猴子、梅花鹿、恐龍等哺乳動物。1994年,王文定帶了這些作品去北京,參加了文化部舉辦的民間工藝美術展。
1999年,盧瑩華年總結了上述“純葉派”棕編工藝的發展經歷和編制經驗,合著成《長沙棕編》一書,由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對於“純葉派”棕編取得了很好的推介作用。
2006年,原長沙湘繡廠棕編車間退休職工古豐與張重女士一道,開辦了“鳳舞九天棕編工作室”,並開通網站,大力推銷其棕編工藝品,取得了較好的成績。《長沙歷史文化叢書—長沙風物大觀》對“純葉派”作了概括的結論,認定“棕編是指以棕櫚葉編成的小昆蟲動物”。
全棕派棕編
“全棕派”,選用棕樹的蔸、乾、葉、枝籽及乾衣、花苞等全棕樹的各部位作材料,用手工編製成工藝美術品,作品以豪放大方,利於表現重大題材為特徵。由於棕蔸、棕乾笨重,一個大棕蔸,挖出時重達100餘公斤。因此,全棕派雖文化底蘊深厚,但在交通運輸不發達的時期,只限於就地編制,自娛自樂,為外界知之甚少。
在離長沙市百餘里的高橋、金井、脫甲橋一帶,屬丘陵區,一些農戶的房前屋後,自然生長著許多棕樹。以此作材料的棕編工藝千載傳承,至清光緒年間已經盛行,一般農民均能隨手編出作品,如蚱蜢、蜻蜓、螳螂、蜂窩、喇叭等單一物件,精明的人則將單個工藝品組合,如藉助一棕枝組合,編成“螳螂捕蟬”等成語故事。民國初年,將棕編工藝品作為孩子們的生日禮物,成為一種時尚。這些相互贈送的禮物中,有魚兒水壩組合的“貴子跳龍門”,有喜鵲梅枝組合的“喜上眉梢”,有一對喜鵲交尾的“喜上加喜”等。隨後發展成用棕編小禮物,為已滿花甲之年的老人祝壽,有白鶴松枝組合的“松鶴長齡”,有蝙蝠壽桃組合的“五福獻壽”等。由於各家編制的用材、技巧不一,名目形態各異,各有所長的工藝品匯集一處,是一次不曾定名的觀摩賽,是一次棕編技術的經驗交流會,這種形式促進了全棕派棕編的不斷發展。
在高橋白石園有一位私塾先生賀五阿公,他酷愛棕編文化,收集民間棕編百餘種,經他研究開發,用縫合法、雕刻法,首創棕編人物,編出“唐僧取經”、“武松打虎”、“借東風”、“黛玉葬花”等故事,人物形態生動,故事情意感人。
2007年,長沙市文化局將長沙棕編列入非物質文化調查。對此,我同女兒羅忖一道,重操兒時玩藝,購買棕樹材料,按照《說苑·正諫》“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旁”及《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作為畫面,運用構圖、布景、雕刻、濕潤、鎖折、編織、結辮、纏繞、造型、縫合、插入、貼上、植絨、著色、“三防”等技法,編成兩幅85×80×35厘米的工藝品,於6月9日世界博物館日,參展於世界文化遺產日舉辦的“長沙市徵集文物成果展”。全棕工藝美術品第一次展現在廣大市民面前,獲得了觀眾的好評。
我們現在正利用近一米見方的大棕蔸,編成一座雄偉的“嶽麓山”,將嶽麓書院、麓山寺、雲麓宮以及愛晚亭、禹王碑等主要景點編入其中,使之成為一尊微型景區,從而,把全棕編制的工藝美術推向新的水平。
長沙棕編,不論是純葉派還是全棕派的工藝美術,都具有廣泛的民眾基礎,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願其發揚光大,以歷史和現代的題材,編制出豐富多彩工藝品,為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為增強民族的凝聚力,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揮應有的作用。

中國國粹棕編

長沙棕編
棕編是以棕櫚樹葉為原料編制的工藝品。棕草製品,古來有之。 南方農民生產使用的雨具──蓑衣,就是用棕葉絲和棕繩製作而成。 《詩·小雅·無羊》有"何蓑何笠"句。唐代張志和有歌詠江南漁家生活場景的名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在浙南括蒼山區華南虎經常出沒,據說,曾有人被虎緊追不放,危急時刻,穿上蓑衣,老虎大驚,以為怪獸,竟落荒而走。 又說,上古時,虞堯為種田人出生,他登位時無衣可穿,就剝來毛棕編成蓑衣,穿著接受百姓的祝賀。後來蓑衣就成為聖服而受到山裡人的崇拜和愛 戴,人們出入皆披之,一避風雨、二防凶獸。相傳明代君王朱元璋小時放牛割草,也曾穿過"蓑衣 ",可見人們利用棕製品的歷史久已。
棕編選材較精,生產季節性強,以棕絲白嫩柔軟,精美適用,色彩明快,能負重,不吸潮為上。人們多在春秋季生產提包等,夏季生產鞋、帽等。 品種主要有鞋、扇、包、帽、墊、盒、玩具等類。4月初,藝人們開始採集嫩棕葉,用排針將葉劃割成細棕絲,搓成棕繩、級,經硫磺 熏蒸、晾曬、浸泡等工序,製成潔白、柔軟的材料備用,或將部分棕絲染色備用。棕編的裝飾方法因物而異。 提包多用胡椒眼技法,即將等距排列的經線相交叉成為菱形,再用2根緯線穿於菱形四角。鞋、扇類產品採用密編法。 帽、席等多用人字紋。用木、紙、泥模型編制的包等產品,其上織飾花鳥獸等圖案。用白淨的素色棕絲編制的器物像綢絹般華美。 有的用彩色棕絲以挑花、提花、織花等技法織成彩色裝飾圖案。
中國的棕編工藝注意在長江流域,而長江流域的棕編主要產於四川、貴州、湖南和江南等地,以四川新繁棕編和湖南棕編玩具最負盛名。 此外,貴州塘頭棕編提籃、浙江武義棕繃亦很有名。 四川新繁棕編是新都縣新繁鎮傳統產品,有200多年歷史。
清代嘉慶年間(1796-1820),新繁農婦用棕葉編制拖鞋、涼鞋,至1850年,逐步形成專門行業。 民國初年,棕編涼帽在四川流行。二十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棕編業發達昌盛。新繁棕編技法多樣,有胡椒眼空花和鴉雀嘴不透空等編制法。 用其編制提兜省時省料,體輕質柔,裝飾圖案_燈燈花_等不透空,易編,正反面勻稱,十分美觀。
新繁棕編主要有鞋、帽、提包、套果盒、玩具、扇、椅七大類,幾十個花色。 如拖鞋以麻繩為經,棕絲作緯,密織如絹,鞋面飾有色、鳥、花卉圖案,色彩協調、美麗,底厚二至三層,堅固耐磨。 帽類多用人字編制法,使成品帽略有伸縮感;戴上鬆緊適度,適於多種頭型。品種有涼帽、禮帽、空花帽、童帽等。 提包類多用彩色棕絲混編法,造型有方、圓、桃形、扇形、荷葉形、月牙形、多角形等,並以彩色棕絲編制的人物、風景、飛禽等圖案進行裝飾。 玩具類以白色或棕葉原色(綠色)棕絲為材料,以編扣、結、穿等技法編製成稚拙可愛的魚、青獅、白象等;以彩色棕絲編制 的動物則以設色大膽,對比強烈,不俗不艷為特色。
新繁棕編用料比一般草編細密,輕便,不易受潮,此種棕絲在國 際市場上被稱為"四川草",深受外商歡迎。貴州塘頭棕編提籃為貴州思南縣塘頭鎮特產,以嫩白棕葉為原料。 先將葉的硬梗削去,再剖成細絲或搓成棕絲繩編制。提籃有圓、方等造型及深底、淺底等式樣,規格多樣。 裝飾有白棕絲與單色棕絲結合的間色編和縷空編花等多種方法。產品輕巧耐用,有彈性,瀝水防潮,尤適家庭日用。
湖南棕編採用老棕葉和棕葉芯為原料,經過加工後製成兒童玩具。其方法為先將采來的棕葉按紋路摺疊,紮緊後放入開水鍋里煮, 煮至由青轉黃成熟為止。然後日曬夜露,完全乾透、變白,這樣,製作後不變形,可存放十餘年。 這種棕編往往採用結體穿插扎系的方法來構成形象,主要題材有蜻蜓、蚱蜢、青蛙、蝦、蜈蚣、龜、蛇、金魚、雞、鶴、孔雀、鳳等。 有“單肚皮”和"雙肚皮"等編法。編好後用附加物作些小點綴,如用鴛鴦豆(紅豆)做眼睛,稱為"點睛"。 蛇眼用豆肉,蜻蜓用豆殼,蝦則用整個豆粒,小動物的身子和腳爪用細鐵絲作骨架。
據長沙已故著名棕編藝人易正文說,早在抗日戰爭時期,長沙地區就有人用棕葉編制蜻蜓、蚱蜢等各類昆蟲,在街頭叫賣。此種情形,重慶、漢口、南京、上海等都市街頭至今仍可遇見。 那些用棕絲串起的鳥、蟲,黃中帶青、清新樸實,在藝人手中微微顫動,仿佛活的一般,引來孩童和路人駐足遠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