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棕編
- 民族:漢族
- 類型:傳統手工技藝之一
- 主要產於:陝西南部的漢中
- 申報地區: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
- 批准時間:2011年5月23日
- 遺產編號:Ⅶ-97
棕編歷史,棕編選材,中國的棕編工藝,新繁棕編主要有,湖南棕編,
棕編歷史
南方農民生產使用的雨具──蓑衣,就是用棕葉絲和棕繩製作而成。 《詩·小雅·無羊》有"何蓑何笠"句。唐代張志和有歌詠江南漁家生活場景的名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在浙南括蒼山區華南虎經常出沒,據說,曾有人被虎緊追不放,危急時刻,穿上蓑衣,老虎大驚,以為怪獸,竟落荒而走。 又說,上古時,虞堯為種田人出生,他登位時無衣可穿,就剝來毛棕編成蓑衣,穿著接受百姓的祝賀。後來蓑衣就成為聖服而受到山裡人的崇拜和愛 戴,人們出入皆披之,一避風雨、二防凶獸。相傳明代君王朱元璋小時放牛割草,也曾穿過"蓑衣 ",可見人們利用棕製品的歷史久已。
棕編選材
較精,生產季節性強,以棕絲白嫩柔軟,精美適用,色彩明快,能負重,不吸潮為上。人們多在春秋季生產提包等,夏季生產鞋、帽等。 品種主要有鞋、扇、包、帽、墊、盒、玩具等類。4月初,藝人們開始採集嫩棕葉,用排針將葉劃割成細棕絲,搓成棕繩、級,經硫磺 熏蒸、晾曬、浸泡等工序,製成潔白、柔軟的材料備用,或將部分棕絲染色備用。棕編的裝飾方法因物而異。 提包多用胡椒眼技法,即將等距排列的經線相交叉成為菱形,再用2根緯線穿於菱形四角。鞋、扇類產品採用密編法。 帽、席等多用人字紋。用木、紙、泥模型編制的包等產品,其上織飾花鳥獸等圖案。用白淨的素色棕絲編制的器物像綢絹般華美。 有的用彩色棕絲以挑花、提花、織花等技法織成彩色裝飾圖案。
中國的棕編工藝
清代嘉慶年間(1796-1820),新繁農婦用棕葉編制拖鞋、涼鞋,至1850年,逐步形成專門行業。 民國初年,棕編涼帽在四川流行。二十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棕編業發達昌盛。新繁棕編技法多樣,有胡椒眼空花和鴉雀嘴不透空等編制法。 用其編制提兜省時省料,體輕質柔,裝飾圖案_燈燈花_等不透空,易編,正反面勻稱,十分美觀。
新繁棕編主要有
鞋、帽、提包、套果盒、玩具、扇、椅七大類,幾十個花色。 如拖鞋以麻繩為經,棕絲作緯,密織如絹,鞋面飾有色、鳥、花卉圖案,色彩協調、美麗,底厚二至三層,堅固耐磨。 帽類多用人字編制法,使成品帽略有伸縮感;戴上鬆緊適度,適於多種頭型。品種有涼帽、禮帽、空花帽、童帽等。 提包類多用彩色棕絲混編法,造型有方、圓、桃形、扇形、荷葉形、月牙形、多角形等,並以彩色棕絲編制的人物、風景、飛禽等圖案進行裝飾。 玩具類以白色或棕葉原色(綠色)棕絲為材料,以編扣、結、穿等技法編製成稚拙可愛的魚、青獅、白象等;以彩色棕絲編制 的動物則以設色大膽,對比強烈,不俗不艷為特色。
湖南棕編
採用老棕葉和棕葉芯為原料,經過加工後製成兒童玩具。其方法為先將采來的棕葉按紋路摺疊,紮緊後放入開水鍋里煮, 煮至由青轉黃成熟為止。然後日曬夜露,完全乾透、變白,這樣,製作後不變形,可存放十餘年。 這種棕編往往採用結體穿插扎系的方法來構成形象,主要題材有蜻蜓、蚱蜢、青蛙、蝦、蜈蚣、龜、蛇、金魚、雞、鶴、孔雀、鳳等。 有“單肚皮”和"雙肚皮"等編法。編好後用附加物作些小點綴,如用鴛鴦豆(紅豆)做眼睛,稱為"點睛"。 蛇眼用豆肉,蜻蜓用豆殼,蝦則用整個豆粒,小動物的身子和腳爪用細鐵絲作骨架。
棕編
![棕編 棕編](/img/a/cd5/cGcq5iY2EDZkFGMzEjYhZWYyUjY3I2YhNzY4Uz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據長沙已故著名棕編藝人易正文說,早在抗日戰爭時期,長沙地區就有人用棕葉編制蜻蜓、蚱蜢等各類昆蟲,在街頭叫賣。此種情形,重慶、漢口、南京、上海等都市街頭至今仍可遇見。 那些用棕絲串起的鳥、蟲,黃中帶青、清新樸實,在藝人手中微微顫動,仿佛活的一般,引來孩童和路人駐足遠觀。
棕編工藝上升為一種民間藝術,歷史並不久遠。上世紀30年代,湖南民間藝人易正文精研棕編技藝,才開始出現商品生產,棕編的品種、技藝得以發展。易正文對棕編興趣濃厚,相傳除認真學習他人技法外,他常伏草叢樹下,觀察昆蟲、動物的生活習性及覓食、爭鬥等各種活動姿態,刻苦鑽研,所編蝗蟲、螳螂等品種售諸市上,頗受歡迎,被譽為“湖南綜編易”。這可能就是有文字記載的棕編“鼻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