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編玩具

棕編玩具

棕編是利用棕絲製成的中國傳統手工藝品,是中國編制工藝的主要品類之一,是中國傳統藝術的一枝奇葩,已有近千年歷史。細緻精巧,樸實大方,棕編工藝在中國民間有著悠久的歷史,起源於三國時代,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被中國文化部譽為“中國民間一絕”。作品種類繁多,亦能按需製作,並可任意造型永久保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棕編玩具
  • 所屬種類:手工藝品
  • 流行地點:中國南方
  • 起源時間:三國時代
  • 分類:玩具
簡介,原料製作,製作工具,製作技術,棕編玩具的魅力,

簡介

棕編玩具是以新鮮棕葉編制而成的手工工藝品,作為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手工編織技藝的一種。它完全是用棕櫚樹的樹葉,破成細絲,經過穿插、折拉、編扣、打結等方法進行造型,憑著靈巧的雙手和豐富的想像,能編織出鳥、蟲、蝦、青蛙、老鼠、鳳凰、恐龍、蝴蝶、蝗蟲、螳螂等飛禽走獸、昆蟲,意匠清新,其形態美觀逼真,栩栩如生,人見人愛。眼睛多用黃豆,以膏藥粘連,鄉土氣息很濃。這種起始於三國時代,已有著1700多年歷史的“棕編工藝”被我國文化部譽為“中國民間一絕”,是中國民間藝術的一支奇葩。
棕編玩具同時也是一項中國傳統手工藝品。它用微本易得的材料棕葉編成五彩繽紛、栩栩如生的仿動物玩具與工藝品,如閒庭信步的仙鶴、活蹦亂跳的螞蚱等等;它既保留傳統風格,又符合現代時尚潮流,因而深受青少年的喜愛。

原料製作

棕編生產季節性較強,一般春、秋兩季生產提包,夏季生產鞋、帽。
棕櫚主要產於四川灌縣、宗慶、大邑等地。四月初,開始採集棕櫚嫩葉,用排針狀的特製工具將嫩葉切割成寬約0.2~0.7cm的細絲,經硫磺熏、曬乾、浸泡等工序,使之色澤潔白,質地柔軟,成為編織的原料。有的棕絲染成綠、桃紅、黃等色,並在編織時互相摻合使用。棕編的編織工藝因品種而異。例如,提包常用“胡椒眼”,即將經線等距離排列、交叉成菱形,然後用2根緯線在菱形四角交叉處編織。鞋、扇多用“密編”,即將經線等距離平行排列,緯線緊靠上下而交錯編織。帽、席常用“人字編”,即每根棕絲以起二壓二的規則反覆交錯編織。凡是具有立體造型的品種(如帽、提包),在編織時都使用木製、紙制或泥塑的模型。有的以彩色棕絲運用挑花、提花、織花等工藝,編織成彩色圖案。

製作工具

製作工具主要為剪刀、錐子(帶槽)、大號縫衣針。製作材料為棕樹葉、彩帶、彩紙。

製作技術

下面以棕編螞蚱為例,簡要介紹棕編玩具的製作技術要點。
1、選材。取一張棕樹葉,沿葉脈撕開,葉尖處留6~8厘米,兩半葉片要相等。
2、編頭部和胸部。將葉脈折向葉尖處,對摺約5厘米,用來編螞蚱的頭部和胸部,葉子反面朝上。
3、編軀幹和尾部。以棕葉兩側任意一股繞過對摺的葉脈,再折向里,從繞的葉片下面抽出來,拉緊。將相對的另一側的一股棕葉也繞過中間對摺的葉脈,再向外折,從所繞的葉片下面抽出來,拉緊。編2扣後,加上對摺的一紉棕條,用來編織螞蚱的後大腿。以此類推,兩側兩股棕葉對稱交替編織8~10個扣後,拉緊,螞蚱的軀幹和尾部就編制完成了。
4、編觸角。將剩下兩遍的兩股棕葉分為3份,形成6條紉棕條,將前面靠近頭部的兩股從葉脈對摺形成的孔中穿上去,再拉緊葉脈,觸角就編好了。
5、編前腿。將剩下的4股棕條,系一道對角系,分別打上結,剪去多餘部分,螞蚱的4條腿就編好了。
6、編整後腿。將螞蚱腹部的兩條棕條分別打結(剪去過長部分),螞蚱的後大腿就編制好了。
7、製作提系。用錐子在螞蚱胸部由下向上穿個洞,把葉脈由下向上穿過螞蚱胸部,再把葉脈拉出來,拉緊,當作螞蚱的提系。
8、整理。編制時,螞蚱的胸腹部被捏扁了,為了美觀需整理。用大拇指按住螞蚱的胸腹部向下壓一下,螞蚱就會顯得肥大一些,看起來更加逼真。根據需要也可用筆蘸紅色水彩,點上螞蚱的眼睛。一隻活靈活現的螞蚱就製做完了。

棕編玩具的魅力

它的魅力主要不在於原料的本身,而是在於巧妙地利用原材料的天然色澤及質感。棕編以打扣為主,綜合運用草編、竹編中的一些編織技巧。通過撕、拉、繞、穿、刺等方法,進行藝術創作。棕編的創作題材多以十二生肖、魚、蝦、昆蟲等動物為主。古代的民間藝術的作為謀生手段,在中國民間,它既是孩子們喜愛的玩具,也是一種藝術欣賞品,從中折射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審美情趣。在現代生活中,棕編更是魅力無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